打通界限 拓展空间 江阴澄江中心小学:创想习作活动的开发与研究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由音乐家刘天华之父刘宝珊于1904年创建。学校秉承先贤传统,以“澄心翰文”为核心理念,以“勤朴”为校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儿童创想习作活动的开发与研究”是学校近年来探索的课程,旨在打通习作与阅读、生活的界限,拓展学生的习作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其他文献
隐喻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本质是理论阐释与通俗表达的有机结合。它既具有大众性,促进理论与生活的相互连通,也具有通俗性,体现理论与话语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隐喻方法引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了高超精妙的思想政治教育隐喻艺术,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插上翅膀。这在方法论意义上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总结提炼习近平总书记隐喻艺术的突出亮点,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路径。
As an important step enhancing regional innovation, researches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more attention recently. One significant reason is that cities can get excessive benefits while they tak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ies. B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世界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市场经济制度,党领导的国家经济治理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理解中国的国家经济治理,首先要理解党的性质和功能。党所领导的国家经济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协调机制,既与市场有别,又与市场嵌合,两者的有机结合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也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先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成型阶段,设立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两
哈特、奈格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解有两个基本要点:其一,从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划分历史时期的方法;其二,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所遵循的并不是一种人本主义逻辑,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并不是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而是生命政治的生产与再生产。共产主义源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生命政治维度。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动产胜于不动产;在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中,非物质的胜于物质的,可复制的胜于不可复制的,共享的胜于专享的。随着生命政治的生产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生产逐渐表现为共者的生产,剥削表现为对共者的圈占,危机表现为共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尝试回溯性地解读马克思与黑格尔在贫困问题上的思想关联,一致认为马克思批判性地超越了黑格尔。但这种解读有矮化黑格尔的倾向,二者之间与其说是批判性的超越关系,毋宁说是结构性的差异关系,这突出地体现在贫困主体、缘由及解决方案的异质性上。黑格尔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是最先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的重要哲学家之一,并且预见到了其悖论性的特征;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系统地回答了作为劳动贫民的工人阶级何以劳而不富。以贫困理论为新切入点,我们可以深入到经济学—哲学的语境
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分担”问题是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角度之一,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通过判定文本内容与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作者的所属关系,深化对唯物史观形成路径的理解。围绕这一问题大体形成了“马克思主导说”“恩格斯主导说”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承担说”三类代表性观点。2017年出版的MEGA2第Ⅰ部门第5卷的“编者引言”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承担说”,但论据仅停留在文献学史实材料的罗列上,缺失思想内容辨析这一环。对此,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中\"广松涉—望月清司之
当代中国语境下,围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般原理,深刻把握的“国家治理”这一重大命题的本质内涵,必须处理好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以揭示国家的实质为前提讨论国家治理,即以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为核心,把国家治理解释为与特定的统治阶级或其利益相关的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二是考察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发未来社会的一般原则,由此而揭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国家治理阐释中的理论优先地位。这两大基本问题,回答了国家治理经典阐释本身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展开,成为推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桥梁。
摘要: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理念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了减负增效,进行小学数学“话题式”作业设计的探索,用一些带有适度开放性和挑战性的话题生发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表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具体而言,设计焦点透视型话题的作业,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化数学理解;设计多元发散型话题的作业,引导学生注重关联,培养结构化思维;设计实验分析型话题的作业,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理性精神;设计现实应用型话题的作业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融合,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技术治理在表达制度与改造制度的同时,在根本上形塑着国家治理形态,同时也潜藏着差异化下的公平陷阱与正义鸿沟。通过基于技术政治性视角对数字治理技术双面性的剖析,阐述了技术发展带来的“改革红利”与公平正义约束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将正义性与平等性纳入技术治理立场的紧迫性,构建技术场域中“国家理性”的必要性。结合“解构—建构”的分析思路得出数字时代的秩序应该是“人性秩序”而不是“机器秩序”,通过打造技术肩挑服务与秩序的治理模式,可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