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体验,离不开感动情绪。感动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来的火花,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凸显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形式。感动来自互动。因为学生的感动,他们会对学习兴趣盎然,会更加热爱和珍惜生活时光。那么,在语文课改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创新课堂环境,重视情感开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语文课程的确定性,奉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内心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课堂必定是死水一潭、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重视情感开发,让感动情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富有激情的重要因素。纵观语文教学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作者的生平
文言文及古诗词的作者,大多平生事迹繁复,曲折有致。有的少有大志“济苍生而安天下”,却壮志难酬,如唐朝李白,空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悲愤的感动;有的家境卑微,虽经磨难却修成正果,如北宋范仲淹其励志篇似的生命历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令人感动;有的出生望族、仕途通畅,如宋代晏殊官至宰相,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留下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感动......
白话及现代诗歌的作者,其对苦难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爱情的讴歌......足以让教者感动涕泪。
2、感动于授课的导语
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深知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精彩的导语紧扣文本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鸡汤”,是奠定课堂教学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不仅调动了教师自身的情感,而且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疑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课文的关键处
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身感悟充分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在于课文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契入点。只有教师紧紧的扣住这一契入点,感动才会不期而至。鲁迅先生的《风筝》,其契入点就是在儿童喜欢玩耍的天性上。因为喜欢玩耍,所以小弟才有苦做风筝之乐;因为有乐,所以才有与传统教育扼杀孩子天性的冲突。把握了这一契入点,对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容易碰发出感动的情绪。
4、感动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闪光的言词
在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结合生活理解文本,释放个性。教师应有强烈的意识:课程是生成的,而不是制度化元素。课堂教学要富有个性,只有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中,学生才可能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拨动感动的旋律。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言词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聪明的老师能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不言而喻,课堂将更加精彩。
二、构建互动流程,发挥感动效能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课文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会达到“教学相长”的功能。
现代教学主张:知、情、意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更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师生在具体的语文情景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感动自然喷发。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体现在:1、教师的引领。2、文本的阅读。3、交流与沟通。4、反复的训练。同时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同学生的感动融合时,师生就会产生共鸣。教师利用这种同感适时开启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行为动机。这样,那种呆板单独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以在共享感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感动,调动情感元素
教师的感动和文本的感动充分结合就足以调动学生的感动,才能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语文教学既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更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充分利用自身和文本的感动因素,将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出朴素而真诚的感动。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会产生壮阔美的感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产生平静美的感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产生对母爱的感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会产生对盎然生机的感动......
感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尽情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语文的教育功能终将最大程度的实现。
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凸显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形式。感动来自互动。因为学生的感动,他们会对学习兴趣盎然,会更加热爱和珍惜生活时光。那么,在语文课改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创新课堂环境,重视情感开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语文课程的确定性,奉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内心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课堂必定是死水一潭、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重视情感开发,让感动情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富有激情的重要因素。纵观语文教学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作者的生平
文言文及古诗词的作者,大多平生事迹繁复,曲折有致。有的少有大志“济苍生而安天下”,却壮志难酬,如唐朝李白,空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悲愤的感动;有的家境卑微,虽经磨难却修成正果,如北宋范仲淹其励志篇似的生命历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令人感动;有的出生望族、仕途通畅,如宋代晏殊官至宰相,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留下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感动......
白话及现代诗歌的作者,其对苦难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爱情的讴歌......足以让教者感动涕泪。
2、感动于授课的导语
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深知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精彩的导语紧扣文本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鸡汤”,是奠定课堂教学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不仅调动了教师自身的情感,而且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疑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课文的关键处
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身感悟充分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在于课文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契入点。只有教师紧紧的扣住这一契入点,感动才会不期而至。鲁迅先生的《风筝》,其契入点就是在儿童喜欢玩耍的天性上。因为喜欢玩耍,所以小弟才有苦做风筝之乐;因为有乐,所以才有与传统教育扼杀孩子天性的冲突。把握了这一契入点,对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容易碰发出感动的情绪。
4、感动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闪光的言词
在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结合生活理解文本,释放个性。教师应有强烈的意识:课程是生成的,而不是制度化元素。课堂教学要富有个性,只有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中,学生才可能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拨动感动的旋律。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言词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聪明的老师能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不言而喻,课堂将更加精彩。
二、构建互动流程,发挥感动效能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课文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会达到“教学相长”的功能。
现代教学主张:知、情、意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更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师生在具体的语文情景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感动自然喷发。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体现在:1、教师的引领。2、文本的阅读。3、交流与沟通。4、反复的训练。同时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同学生的感动融合时,师生就会产生共鸣。教师利用这种同感适时开启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行为动机。这样,那种呆板单独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以在共享感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感动,调动情感元素
教师的感动和文本的感动充分结合就足以调动学生的感动,才能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语文教学既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更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充分利用自身和文本的感动因素,将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出朴素而真诚的感动。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会产生壮阔美的感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产生平静美的感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产生对母爱的感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会产生对盎然生机的感动......
感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尽情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语文的教育功能终将最大程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