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音乐教育要立足于音乐艺术发展规律及学生个性化的音乐潜质和需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当前高校音乐在教育对象、内容、方法和计划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偏失,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其以后的音乐艺术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文章从“音乐规律”与“学生特征”两个方面系统剖析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偏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重构措施。希望由此深化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认识,帮助音乐教育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提升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达到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偏失问题 重构措施
高校音乐教育的偏失问题
1.教育对象“重统一、轻个性”的问题
音乐可以分為古典、现代、传统、民间、戏曲、流行等诸多门类,每一类音乐都具有个性化的创作技法、风格特征、情感意蕴等,是音乐家主观精神与人生体验的物化呈现。学生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情感心理、生活经历、学习背景等,尤其是拥有不同的音乐潜质,从而会对音乐形成差异化的审美感受、兴趣取向与学习能力等。高校音乐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达到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目的。然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统一、轻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比较宽泛,仅从宏观上分为音乐表演、作曲与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等专业方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不同门类音乐个性化的学习潜质、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等情况。这极容易导致学生潜质、兴趣、需求等与其所学习的音乐方向不对位的问题。其次,高校音乐教育方案比较固化,不同的专业方向却形成了统一化的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节奏,极少考虑学生特殊的音乐潜质、兴趣爱好、学习导向、接受能力等情况。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所需”与“所学”不对位的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放弃个人的音乐理想。
2.教育内容“重技巧、轻修养”的问题
任何一种音乐的创作与表演都具有鲜明的技巧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弱化甚至是忽视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品位等方面的培养。然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却存在着“重技巧、轻修养”的问题。一是从宏观层面音乐课程体系的角度来说,高校音乐专业很少开设文化课、艺术素质课、审美教育课,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集中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中的某一学期,授课时间短,学习的内容也是浅尝辄止,尤其是很多学生将此类课程视为副课或公共课,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此类课程流于形式。而这会导致音乐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低、艺术素质差、审美品位不高等问题,既限制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二是从微观层面音乐课程学习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仅仅关注的是提高本课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某方面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其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歌曲演唱、合唱、歌舞排练等课程,各个教师仅关注该课程专业性、技巧性的学生学习内容,而不主动涉及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品位等方面知识的传授。这导致学生无法接受与音乐表演专业相关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品位等知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文艺素养。
3.教育方式“重灌输、轻创新”的问题
音乐是“技艺表现”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产物,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与表演者个性化的创作理念与情感思想,由此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甚至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实现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价值。创新是创造音乐生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音乐艺术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重灌输、轻创新”的问题。教师一方面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已有的音乐技巧,通过教师演示、模仿学习、重复训练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已有音乐技巧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注重学生训练表演已有的优秀音乐作品,逐步积累学生音乐表演的实操经验。这些教学活动均是向学生“灌输”已有的音乐技巧,模仿其他艺术家处理和表演具体的音乐作品,体悟、感受、积累其他艺术家的实践经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模仿训练、再现表演的状态,既不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来分析、解读、处理音乐作品,又不能根据个人专业能力、文艺修养来表演音乐作品,以形成个人的音乐表演习惯和风格。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音乐潜质的挖掘,弱化了学生的音乐个性,尤其是无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使学生形成个人的独特作品和个性风格,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4.教育计划“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
音乐表演、作曲与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等专业方向,都会涉及海量的学习内容。教师只有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的实操能力。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也呈现出“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一些细节性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技巧是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掌握的内容,或者是学生应在课下独立学习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直接忽视了这些细节知识的教学。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有基础差、知识缺失的问题,影响到其对高难度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学习。此外,部分教师过度重视音乐艺术的实操性特征,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创作、训练或者是表演音乐作品,忽视对细节性、碎片化专业知识的教学。很多学生看似能够娴熟、完美地演奏一些音乐作品,但是一旦面对新作品的时候,便会出现解读不深入、处理不准确、表演不完美等方面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其专业基础不扎实。高校教师缺乏对音乐教规律的掌握及对学生音乐学习特征的认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而教师一味地从主观认知角度制定计划,就容易出现“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 高校音乐教育的重构措施
1.采用小组制教学模式,适应学生个性特征
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兴趣与学习特征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开发其音乐潜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基本前提。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进一步细化音乐专业方向,从音乐表演、作曲与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等几大人才培养方向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导向。以“音乐表演”为例,可以设置声乐表演(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器乐表演(民族器乐表演、西洋器乐表演)等音乐表演方向,促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音乐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音乐学习方向。其次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需要根据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接受能力特将其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安排不同的、个性化的音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开展和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内容,进一步适应学生的个体学习特征,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2.建立文艺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拓展个人音乐艺术生涯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音乐教学内容“重技巧、轻修养”的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为其以后更好地从事音乐欣赏、创作、训练与表演工作奠定基础。“基础性”文艺教学体系是指高校音乐专业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所开设的大学语文、现代文学、中国艺术史、艺术鉴赏、音乐审美之类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可以采用“必修”方式,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年终进行“闭卷”考试,这可以加强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专业性”文艺教学体系是指各个音乐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以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审美知识为支撑,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强化自身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巧知识的解读、引导与辅助教学价值的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在提高学生个人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再更加有效地辅助学生个人音乐专业的学习与实操活动。
3.引入创新性教学内容,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现有音乐知识能独立欣赏、训练、创作、表演音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由此才能形成他们个性化的音乐风格及原创性的音乐作品,最终拓展他们的音乐生涯。当前,高校音乐教师需要融入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欣赏音乐作品,根据个人的认知和理解来表达自己对音乐思想、情感、风格特征等方面的看法。其次,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解读、处理、训练音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个人处理和练习音乐作品的方法、习惯和经验。再次,教师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创作技巧之后,应鼓励学生根据个人传情达意的动机创作音乐作品,强化学生原创音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表演,而这些表演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对优秀歌曲有一个不同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自身个性化的音乐理念和表演风格,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
4.细化学生课程学习方案,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音乐艺术犹如一个庞大的“金字塔”,良好的音乐创作、训练与表演实操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之上的。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实操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针对当前音乐教育“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高校音乐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背景、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学生入校前音乐基本功训练的优缺点,掌握其课下进行音乐学习的能力,据此进一步细化自己的音乐课程方案,一方面将重点音乐基础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习得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课下训练计划,独立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上述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同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因音乐基础细节被忽视而导致的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随着音乐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也在快速向前推进着,逐步形成了系统且高效的音乐教育体系。但在此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也出现了部分偏失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对象上“重统一、轻个性”,在教育内容上“重技巧、轻修养”,在教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创新”,在教育计划上“重宏观、轻细节”,这些影响到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音乐教师需要采用小组制学习模式,构建新颖的学生学习体系,融入创新性的学习内容,细化课程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学习特征,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谭怡婷.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对接[J].大众文艺,2020(4):221-222.
[2]李鹏鹏.高校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20(3):196-197.
[3]王婷婷.普通高校奥尔夫音乐课程創新创业教学模式转变的探讨[J].北方音乐,2020(2):213-214.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偏失问题 重构措施
高校音乐教育的偏失问题
1.教育对象“重统一、轻个性”的问题
音乐可以分為古典、现代、传统、民间、戏曲、流行等诸多门类,每一类音乐都具有个性化的创作技法、风格特征、情感意蕴等,是音乐家主观精神与人生体验的物化呈现。学生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情感心理、生活经历、学习背景等,尤其是拥有不同的音乐潜质,从而会对音乐形成差异化的审美感受、兴趣取向与学习能力等。高校音乐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达到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目的。然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统一、轻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比较宽泛,仅从宏观上分为音乐表演、作曲与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等专业方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不同门类音乐个性化的学习潜质、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等情况。这极容易导致学生潜质、兴趣、需求等与其所学习的音乐方向不对位的问题。其次,高校音乐教育方案比较固化,不同的专业方向却形成了统一化的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节奏,极少考虑学生特殊的音乐潜质、兴趣爱好、学习导向、接受能力等情况。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所需”与“所学”不对位的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放弃个人的音乐理想。
2.教育内容“重技巧、轻修养”的问题
任何一种音乐的创作与表演都具有鲜明的技巧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弱化甚至是忽视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品位等方面的培养。然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却存在着“重技巧、轻修养”的问题。一是从宏观层面音乐课程体系的角度来说,高校音乐专业很少开设文化课、艺术素质课、审美教育课,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集中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中的某一学期,授课时间短,学习的内容也是浅尝辄止,尤其是很多学生将此类课程视为副课或公共课,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此类课程流于形式。而这会导致音乐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低、艺术素质差、审美品位不高等问题,既限制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二是从微观层面音乐课程学习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仅仅关注的是提高本课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某方面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其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歌曲演唱、合唱、歌舞排练等课程,各个教师仅关注该课程专业性、技巧性的学生学习内容,而不主动涉及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品位等方面知识的传授。这导致学生无法接受与音乐表演专业相关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品位等知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文艺素养。
3.教育方式“重灌输、轻创新”的问题
音乐是“技艺表现”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产物,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与表演者个性化的创作理念与情感思想,由此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甚至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实现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价值。创新是创造音乐生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音乐艺术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重灌输、轻创新”的问题。教师一方面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已有的音乐技巧,通过教师演示、模仿学习、重复训练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已有音乐技巧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注重学生训练表演已有的优秀音乐作品,逐步积累学生音乐表演的实操经验。这些教学活动均是向学生“灌输”已有的音乐技巧,模仿其他艺术家处理和表演具体的音乐作品,体悟、感受、积累其他艺术家的实践经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模仿训练、再现表演的状态,既不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来分析、解读、处理音乐作品,又不能根据个人专业能力、文艺修养来表演音乐作品,以形成个人的音乐表演习惯和风格。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音乐潜质的挖掘,弱化了学生的音乐个性,尤其是无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使学生形成个人的独特作品和个性风格,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4.教育计划“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
音乐表演、作曲与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等专业方向,都会涉及海量的学习内容。教师只有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的实操能力。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也呈现出“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一些细节性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技巧是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掌握的内容,或者是学生应在课下独立学习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直接忽视了这些细节知识的教学。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有基础差、知识缺失的问题,影响到其对高难度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学习。此外,部分教师过度重视音乐艺术的实操性特征,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创作、训练或者是表演音乐作品,忽视对细节性、碎片化专业知识的教学。很多学生看似能够娴熟、完美地演奏一些音乐作品,但是一旦面对新作品的时候,便会出现解读不深入、处理不准确、表演不完美等方面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其专业基础不扎实。高校教师缺乏对音乐教规律的掌握及对学生音乐学习特征的认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而教师一味地从主观认知角度制定计划,就容易出现“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 高校音乐教育的重构措施
1.采用小组制教学模式,适应学生个性特征
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兴趣与学习特征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开发其音乐潜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基本前提。当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进一步细化音乐专业方向,从音乐表演、作曲与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等几大人才培养方向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导向。以“音乐表演”为例,可以设置声乐表演(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器乐表演(民族器乐表演、西洋器乐表演)等音乐表演方向,促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音乐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音乐学习方向。其次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需要根据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接受能力特将其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安排不同的、个性化的音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开展和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内容,进一步适应学生的个体学习特征,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2.建立文艺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拓展个人音乐艺术生涯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音乐教学内容“重技巧、轻修养”的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为其以后更好地从事音乐欣赏、创作、训练与表演工作奠定基础。“基础性”文艺教学体系是指高校音乐专业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所开设的大学语文、现代文学、中国艺术史、艺术鉴赏、音乐审美之类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可以采用“必修”方式,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年终进行“闭卷”考试,这可以加强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专业性”文艺教学体系是指各个音乐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以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审美知识为支撑,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强化自身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巧知识的解读、引导与辅助教学价值的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在提高学生个人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再更加有效地辅助学生个人音乐专业的学习与实操活动。
3.引入创新性教学内容,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现有音乐知识能独立欣赏、训练、创作、表演音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由此才能形成他们个性化的音乐风格及原创性的音乐作品,最终拓展他们的音乐生涯。当前,高校音乐教师需要融入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欣赏音乐作品,根据个人的认知和理解来表达自己对音乐思想、情感、风格特征等方面的看法。其次,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解读、处理、训练音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个人处理和练习音乐作品的方法、习惯和经验。再次,教师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创作技巧之后,应鼓励学生根据个人传情达意的动机创作音乐作品,强化学生原创音乐作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表演,而这些表演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对优秀歌曲有一个不同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自身个性化的音乐理念和表演风格,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
4.细化学生课程学习方案,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音乐艺术犹如一个庞大的“金字塔”,良好的音乐创作、训练与表演实操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之上的。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实操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针对当前音乐教育“重宏观、轻细节”的问题,高校音乐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背景、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学生入校前音乐基本功训练的优缺点,掌握其课下进行音乐学习的能力,据此进一步细化自己的音乐课程方案,一方面将重点音乐基础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习得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课下训练计划,独立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上述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同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因音乐基础细节被忽视而导致的学生音乐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随着音乐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也在快速向前推进着,逐步形成了系统且高效的音乐教育体系。但在此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也出现了部分偏失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对象上“重统一、轻个性”,在教育内容上“重技巧、轻修养”,在教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创新”,在教育计划上“重宏观、轻细节”,这些影响到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音乐教师需要采用小组制学习模式,构建新颖的学生学习体系,融入创新性的学习内容,细化课程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学习特征,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谭怡婷.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对接[J].大众文艺,2020(4):221-222.
[2]李鹏鹏.高校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20(3):196-197.
[3]王婷婷.普通高校奥尔夫音乐课程創新创业教学模式转变的探讨[J].北方音乐,2020(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