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业单位组织,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目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立足于此,以内部控制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意义为概括,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一、内部控制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内部控制是企业或单位为了保障经济资源安全、完整,经济与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进行协调、控制,利用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综合化的体系,涵盖具有控制职能的办法、措施与程序。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首先,有效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可以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而有效防范单位内部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提高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监督管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预算项目列支费用,并且有一定的盈利行为,部分上缴财政后返还部分归自身所有。但其并非盈利性机构,主要是服务社会大众,创造社会价值。因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可以严格规范与监管单位内部资金的流动与支出,有效避免出现个人贪污、侵占资产等问题的发生。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内控制度失效。长期以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意识薄弱的内控体系,并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基本的会计内控制度,导致会计内控工作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切实发挥内控制度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另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多半是不相容岗位人员或兼职人员,这些非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不了解相关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导致会计内控制度失效,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管理失控,极大地增加了财务舞弊的风险。
(二)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缺失。缺乏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内控制度难以顺利执行,主要表现有: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合理,导致实际经济活动与预算严重脱节;监督预算执行力薄弱;财务管理不完善;单位业务层面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财务收支环节不规范、不标准,使单位收支存在较多漏洞,违规操作问题严重等。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大了单位运行的风险,严重阻碍了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相脱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获取相应的收入,单位的内部控制虽然结合改革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但是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需求不同,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监管单位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就是单位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相脱节,导致各项经营活动的管控不到位,增加了单位资金稳定运行的风险。
(四)财务基础薄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特殊形式存在,其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特点,同时其运营性质又类似于企业,存在企业普遍有的财务基础薄弱问题,不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提供单位运营的经济基础,同时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与运营风险的机制也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发展。
二、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第一,单位领导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引导,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成效,已达到内控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导致单位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危机意识,不利于企业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现金流意识,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积极宣传风险意识与现金流意识,强化风险预控机制。第二,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制定明细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岗位进行授权,如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采购制度、报销制度、事业收入与支出的核算制度等,还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深化内外审计监督机制。第一,单位应深刻认识内部审计及交叉监督的作用,并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体制,可设立会计内审机构,保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定期审计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单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效性。第二,积极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并不断调整和优化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根据交叉审计监督的结果建立考核体系,深化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
(三)协调与日常运营的关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各项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合理协调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的关系,可以采用成本控制、资金运作管理等方式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分开处理资金,将成本、经营收入、事业收入等分别入账、分开管理,实现各项经营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单位的经济收入,完善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强化预算管理。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同时有利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编制、实施及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包括进去,提高单位预算的标准化及可执行性。同时,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要配备专门的监督人员严格监管,确保各项经营活动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此外,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强化单位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增强单位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有特殊的性质,单位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促进单位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J].财政监督,2014,24:38-39.
[2]张海英.建立和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探究[J].中国外资,2012,07:156+158.
[3]彭春妹.建立健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24:68-69.
[4]刘秀红.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10-11.
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一、内部控制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内部控制是企业或单位为了保障经济资源安全、完整,经济与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进行协调、控制,利用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综合化的体系,涵盖具有控制职能的办法、措施与程序。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首先,有效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可以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而有效防范单位内部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提高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监督管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预算项目列支费用,并且有一定的盈利行为,部分上缴财政后返还部分归自身所有。但其并非盈利性机构,主要是服务社会大众,创造社会价值。因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可以严格规范与监管单位内部资金的流动与支出,有效避免出现个人贪污、侵占资产等问题的发生。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内控制度失效。长期以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意识薄弱的内控体系,并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基本的会计内控制度,导致会计内控工作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切实发挥内控制度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另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多半是不相容岗位人员或兼职人员,这些非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不了解相关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导致会计内控制度失效,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管理失控,极大地增加了财务舞弊的风险。
(二)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缺失。缺乏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内控制度难以顺利执行,主要表现有: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合理,导致实际经济活动与预算严重脱节;监督预算执行力薄弱;财务管理不完善;单位业务层面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财务收支环节不规范、不标准,使单位收支存在较多漏洞,违规操作问题严重等。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大了单位运行的风险,严重阻碍了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相脱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获取相应的收入,单位的内部控制虽然结合改革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但是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需求不同,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监管单位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就是单位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相脱节,导致各项经营活动的管控不到位,增加了单位资金稳定运行的风险。
(四)财务基础薄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特殊形式存在,其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特点,同时其运营性质又类似于企业,存在企业普遍有的财务基础薄弱问题,不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活动提供单位运营的经济基础,同时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与运营风险的机制也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发展。
二、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第一,单位领导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引导,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成效,已达到内控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导致单位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危机意识,不利于企业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现金流意识,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积极宣传风险意识与现金流意识,强化风险预控机制。第二,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制定明细的、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岗位进行授权,如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采购制度、报销制度、事业收入与支出的核算制度等,还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深化内外审计监督机制。第一,单位应深刻认识内部审计及交叉监督的作用,并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体制,可设立会计内审机构,保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定期审计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单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效性。第二,积极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并不断调整和优化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根据交叉审计监督的结果建立考核体系,深化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
(三)协调与日常运营的关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各项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合理协调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的关系,可以采用成本控制、资金运作管理等方式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分开处理资金,将成本、经营收入、事业收入等分别入账、分开管理,实现各项经营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单位的经济收入,完善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强化预算管理。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同时有利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编制、实施及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包括进去,提高单位预算的标准化及可执行性。同时,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要配备专门的监督人员严格监管,确保各项经营活动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此外,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强化单位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增强单位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有特殊的性质,单位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促进单位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J].财政监督,2014,24:38-39.
[2]张海英.建立和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探究[J].中国外资,2012,07:156+158.
[3]彭春妹.建立健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24:68-69.
[4]刘秀红.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