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Y对回归再时效后挤压态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来源 :塑性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j8880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反向挤压工艺将添加了0.2%稀土Y的7075铝合金铸锭挤压成棒材,随后进行固溶和回归再时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技术研究了稀土Y的添加对经过回归再时效处理的挤压态7075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Y的添加可以细化合金的晶粒尺寸,提高合金的再结晶程度;Y的添加会影响合金中合金元素的析出与第二相的组成,形成大尺寸的富Fe和富Mn夹杂物.与7075铝合金相比,经过固溶和回归再时效处理的挤压态7075-0.2Y铝合金的硬度为123.20 HV,下降了9.14%;极限拉伸强度为415.15 MPa,下降了11.26%;伸长率为11.91%,下降了2.13%.Y元素与Fe和Mn等元素结合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净化了基体,减少了基体中Fe元素对再结晶晶核形成的阻碍作用,提高了合金中再结晶织构的成分.
其他文献
针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用大型2219铝合金过渡环在铸锭多向镦拔开坯工序中常出现的坯料内外温差大和变形不均匀等问题,探究了不同镦拔次数的多向镦拔工艺方案对中间坯料温度和应变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基于Deform-3D平台建立了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以探求合理的大型2219铝合金铸锭的多向镦拔工艺.对6种多向镦拔工艺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考虑镦拔次数上限时,在4镦4拔开坯方案下坯料的温度方差为17.7,等效应变方差与应变均值比为0.22,该方案下的坯料温度和应变分布较为均匀.同时,分析了大型2219铝合
采用Dynaform软件对某汽车前防撞梁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工艺补充面对零件成形的影响,以减薄率为评价标准,最终选取凸模圆角半径25 mm、凹模圆角半径15 mm的两端补充形式和符合零件形状的非平面压料面.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压边力、冲压速度、摩擦因数和模具间隙4个工艺参数对成形结果的影响,获得了工艺参数优化组合为:压边力1100 kN、摩擦因数0.17、冲压速度3000 mm·s-1、凸凹模间隙1.2 t,优化后制件最大减薄率为21.8%,符合制件要求标准.采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了实际拉延
为研究TC4钛合金板热轧全流程中的板坯温度变化,实现钛板轧制过程中板坯温度可控,通过板坯与空气间和轧辊间的换热实验,分别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反算及拟合逼近,最终确定其换热系数.结果表明,当温度小于77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板坯与空气间的综合换热系数基本呈指数型增长;当温度大于770℃时,除800~850℃的振荡区以外,其综合换热系数基本呈固定速率急剧降低.接触换热部分结果与实测值存在约2%的偏差,需依靠拟合结果反复修正.最终经修正后的接触换热系数为8000 W·m-2·K-1.
研究了汽车发动机带轮冷辗扩精确成形技术,应用Simufact软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研究了驱动辊转速和芯辊进给速度对汽车发动机带轮冷辗扩成形力能参数和成形质量的影响.在带轮的两道次冷辗扩中,增大驱动辊转速或降低芯辊进给速度可以有效降低轧制力;驱动辊转速为14 rad·s-1,芯辊进给速度为1.4 mm·s-1时,第1道次带槽处的壁厚均匀性最优,壁厚标准差为0.013 mm;驱动辊转速为16 rad·s-1,芯辊进给速度为1.8 mm·s-1时,第2道次带槽处的壁厚均匀性最优,壁厚标准差为0.009 mm.在
为实现羊肉中鸭源性成分定量检测,文章基于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建立了能够同时对羊和鸭源性成分定量检测的ddPCR检测方法.根据羊和鸭的单拷贝特异性基因(RPA1)进行引物与探针设计,采用增加PCR循环数等方式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待测样品中鸭肉组分与基因拷贝数的线性关系,模拟混合样本中鸭肉掺杂质量分数10%~90%时,采用ddPCR构建的羊肉和鸭肉标准曲线R2分别为0.995和0.998,预测结果准确;结合市售6批次问题样本与标准样品多重验证表明绝对误差范围在-0.68%到0.35%
针对在冷连轧升降速过程中由于热辊型变化和轧制压力不稳定导致的轧制波动幅度过大和板形的最终精度不足等问题,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出口板形,结合现场冷连轧机组的设备参数和机组相关工艺,通过对建立的冷连轧升降速过程板形模型、轧制力模型以及热辊型的变化机理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一套以冷连轧机组升降速过程中出口板形最优为目标函数的各机架压下规程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现场某1800 mm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的生产中,轧制波动幅度和板形精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最终板形质量.
基于Deform软件建立了GCr15环件径轴向轧制过程的仿真模型.对环件在不同初轧温度下的轧制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环件的温度及温度分布均匀性变化,并进行分析处理作为后续研究依据.对不同初轧温度下轧制仿真得到的环件进行表面均匀取点,从而得到环件的整体外形尺寸准确性及均匀性,分析了环件的晶粒尺寸及其分布均匀性变化,研究了环件的等效塑性应变及分布均匀性变化规律.将环件的表面均匀性、平均晶粒尺寸,晶粒尺寸分布均匀性以及等效塑性应变分布均匀性作为质量指标,并将所有质量指标进行归一化及权重分配处理,得到环件的最适宜
为促进TA32钛合金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在温度为930~960℃,应变速率为10-3~10-4 s-1条件下对其超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32钛合金在温度为930~940℃,应变速率为3×10-3 s-1时具有较好的超塑性,最大伸长率可达343.18%.通过超塑性研究,得到最优超塑成形工艺参数为:成形温度940℃,应变速率3×10-3 s-1,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实现了TA32钛合金双层结构零件的制备,并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对零件成形精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零件成形精度高,
针对T型管在内高压成形过程中壁厚增厚较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不同区域差异化润滑方法.通过对T型管内高压成形理论进行分析,推演出3个区域:胀形区、引导区和底部区,进而提出了中间环形差异化润滑(IADL)和中间半环差异化润滑(ISDL)两种润滑方式.综合有限元模拟及实验方法对比分析了传统均匀润滑、IADL和ISDL对T型管内高压成形的壁厚分布、支管高度以及减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润滑,采用差异化润滑会使T型管成形效果更佳,避免了底部起皱,并极大地减少了管壁增厚几率,提高了支管高度,降低了管坯减薄率.
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毛坯残余应力和加工工艺导致的轴类零件产生弯曲变形,影响零件的使用精度,以及轴类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的矫直工艺参数制定等问题,从而有效避免矫直过程中产生矫直损伤,提高矫直效率,对矫直工艺原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矫直工艺参数主要为矫直下压量,分析了矫直下压量与残余弯曲量的关系.以汽车等速万向传动中间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传动中间轴矫直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支点距下的矫直下压量范围及残余弯曲量,对不同的初始弯曲量进行分段,不同初始弯曲量匹配不同的矫直下压量;针对传动中间轴的初始弯曲量及其分布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