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个月前,北京电视台的一栏节目《音乐大师课》很吸引人眼球。说节目中的主讲人都是以教师身份来开讲的。确实,在节目开播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介绍说为了这个节目的开办还设置了“校长”、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制定了为时12期的“教学计划”,尤其惹人眼球的是还选聘了四位歌星作为教师,媒体还补充报道北大博导陆地的评价,“《音乐大师课》明确了节目中教师的定位,即传艺、传德以及文化传承”。如此,还真像个学校。但这一“教师的定位”作为意在打造“真实的音乐课堂”来说,一个最起码的要件似乎没有提到,即这“学校”音乐教师是要具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的,这些主讲人有吗?没有“证”是否具有合法性不谈是否就能保证这个“教师的定位”的呢?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电视;音乐教学
曹格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自己都说“我没有接受过正统音乐教育”。显然,在流行音乐界出名也并不必然代表对音乐掌握就全面,更不要说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也许这些明星对我的看法可能不以为然!在此,笔者仅针对第一期节目试举三例。林志炫在教唱《南泥湾》时,不仅对歌曲的背景介绍有些“干瘪”,还对其旋律尾音做翻高改动。我相信那位小学生绝没有这个能力改编。表面上看这是在张扬学生个性,其实,张扬的是林志炫本人的个性,甚至连他本人也不是,这是流行音乐歌手惯用的手法,绝不是学生的自然表达,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生做到“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要求不合。更主要的是,对《南泥湾》的“随意”改编与其高调声称的“传承经典”目的不合。《南泥湾》原曲的旋律终句尾音翻高是音乐家马可在创作时借用苏鲁豫皖地区柳琴戏中的典型旋律特点而写就的,这翻高是真正的在“传承经典”,而节目中改编的翻高音纯属个人运用流行音乐模式化思维的一种沿用,破坏了原曲独特创意不说,更糟糕的是,把原曲独特创意的旋律乐句尾部的原翻高音反而给去掉了,这显然是缺乏对经典的最基本认识与尊重。
又例,教学中缺乏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如在演唱的体态设计中,许多体态语都是成人流行歌手的典型动作,腿“大”字型叉开;手做“推开”动作时伴随锁眉闭眼等表情。在演唱高音时刻意作陶醉状“嘶喊”!演唱的曲目大多是成人歌曲,或至少跟该学生年龄不相配。作为教师,怎能忘掉几百年前的卢梭就告诫我们,教育要把“儿童当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强调过,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其自然的发展水平无异于马戏团里的动物训练,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无益还会阻滞其正常发展[1]。
再例,杨钰莹在听完学生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后点评说:“唱出了歌的神秘”。且不说这首歌在电影中出现三次有三次不同的内涵,一个十三岁孩子真能唱出这首“情歌”的“神秘”吗?这比“毒舌”评论又好哪去呢?媒体口口声声说节目是“只有赞美”、“无批评”的音乐教育,“真实的音乐课堂”真的都需要这样的定位吗?曹格通过教学后还悟道以后听到“唱国歌要起立”。显然,这说明这些明星教师还缺乏一些基本的为师经验。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都是已经成名的明星,就一美介美!一些媒体借以大肆渲染,片面引用专家的话夸赞节目中“老师”教的好说:“《外婆的澎湖湾》不仅是讲述了中国有个地方叫澎湖湾,它还告诉我们童年多么幸福、美好,外婆多么慈祥”。我不知道是专家不了解还是媒体不清楚,中小学“真实的音乐课堂”有哪位教师至今还不知道要告诉孩子这些呢?相反,这种教法在我们看来还比较初级,甚至不太赞成这样直白的“告诉”、“讲述”,早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周海宏发表的文章《音乐何需“懂”》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的专业批评[2],这观点在音乐教育界现已成共识。如果不相信笔者声称的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水平的话,还可通过查阅《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有许多视频资料)来进行验证,甚至有些音乐教育名师传授的水平恐怕比节目中的传授水平要高多啦!只不过,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没有明星的光环,没有炫目的舞台、更没有媒体帮这样炒作而已。相反,我们的“真实的音乐课堂”不可能因为一个学生要唱一首“铁道游击队”插曲就把学生带到影视基地去体验,花上几个月来教,这“成本”太高啦!不要说普通中小学“真实的音乐课堂”做不到,即使音乐学院附中为“天赋”儿童专门进行的一对一教学也做不到,我相信韩磊本人也不会这样教他自己孩子的,北京卫视也只会这样偶尔“秀”一下而已,长期如此试试?说穿了,这也只是一种变相“造星”的手法,别老拿“真实的音乐课堂”开玩笑!当然,这比以往选秀做法确实要“高明”多了。不过,如按照媒体炒作这样打造“真实的音乐课堂”的教育思路,那要是唱外国歌可不得要做飞机去嘛!幸亏没要唱《小星星》,要不然还得弄个宇宙飞船来才能学歌呦!
此外,在笔者看来,节目甚至还有窃取普通音乐教师劳动成果的嫌疑。像边唱《南泥湾》边弹小吉他的小学生这种表现,内行人谁都知道这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教学就能速成的。话说回来,中国几亿儿童,就是咱们都不教,也能挑出16个有唱歌天赋的儿童。真心要打造“真实的音乐课堂”,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恐怕还不是个别被挑出来的“童星”,而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难题。笔者倒是建议媒体可以去找个真正的学校,像西部贫困地区正好缺师资,把真正的音乐教学展示给大家看看,只有通过“原生态”的展示我们才能知道你到底帮助学生进步了多少,你是怎样解决的。如此,肯定能与真正的学校音乐教育形成有益的互补不说,还能造成更大的社会价值!但通过这种剪辑、包装再加上渲染的连半公开也不到的音乐教学视频发布,这至少不能说是“真实的音乐课堂”。如此渲染下去的话,很可能会扰乱当前学校课堂正常的音乐教学,也还势必会带来对广大音乐教师劳动造成隐性层面的评价不公。
参考文献
[1]苏令.童年不应受粗暴的商业侵蚀[N].中国教育报,2012-08-14
[2]周海宏.音乐何需“懂”.[J].人民音乐,1998(5)
【关键词】电视;音乐教学
曹格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自己都说“我没有接受过正统音乐教育”。显然,在流行音乐界出名也并不必然代表对音乐掌握就全面,更不要说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也许这些明星对我的看法可能不以为然!在此,笔者仅针对第一期节目试举三例。林志炫在教唱《南泥湾》时,不仅对歌曲的背景介绍有些“干瘪”,还对其旋律尾音做翻高改动。我相信那位小学生绝没有这个能力改编。表面上看这是在张扬学生个性,其实,张扬的是林志炫本人的个性,甚至连他本人也不是,这是流行音乐歌手惯用的手法,绝不是学生的自然表达,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生做到“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要求不合。更主要的是,对《南泥湾》的“随意”改编与其高调声称的“传承经典”目的不合。《南泥湾》原曲的旋律终句尾音翻高是音乐家马可在创作时借用苏鲁豫皖地区柳琴戏中的典型旋律特点而写就的,这翻高是真正的在“传承经典”,而节目中改编的翻高音纯属个人运用流行音乐模式化思维的一种沿用,破坏了原曲独特创意不说,更糟糕的是,把原曲独特创意的旋律乐句尾部的原翻高音反而给去掉了,这显然是缺乏对经典的最基本认识与尊重。
又例,教学中缺乏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如在演唱的体态设计中,许多体态语都是成人流行歌手的典型动作,腿“大”字型叉开;手做“推开”动作时伴随锁眉闭眼等表情。在演唱高音时刻意作陶醉状“嘶喊”!演唱的曲目大多是成人歌曲,或至少跟该学生年龄不相配。作为教师,怎能忘掉几百年前的卢梭就告诫我们,教育要把“儿童当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强调过,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其自然的发展水平无异于马戏团里的动物训练,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无益还会阻滞其正常发展[1]。
再例,杨钰莹在听完学生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后点评说:“唱出了歌的神秘”。且不说这首歌在电影中出现三次有三次不同的内涵,一个十三岁孩子真能唱出这首“情歌”的“神秘”吗?这比“毒舌”评论又好哪去呢?媒体口口声声说节目是“只有赞美”、“无批评”的音乐教育,“真实的音乐课堂”真的都需要这样的定位吗?曹格通过教学后还悟道以后听到“唱国歌要起立”。显然,这说明这些明星教师还缺乏一些基本的为师经验。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都是已经成名的明星,就一美介美!一些媒体借以大肆渲染,片面引用专家的话夸赞节目中“老师”教的好说:“《外婆的澎湖湾》不仅是讲述了中国有个地方叫澎湖湾,它还告诉我们童年多么幸福、美好,外婆多么慈祥”。我不知道是专家不了解还是媒体不清楚,中小学“真实的音乐课堂”有哪位教师至今还不知道要告诉孩子这些呢?相反,这种教法在我们看来还比较初级,甚至不太赞成这样直白的“告诉”、“讲述”,早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周海宏发表的文章《音乐何需“懂”》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的专业批评[2],这观点在音乐教育界现已成共识。如果不相信笔者声称的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水平的话,还可通过查阅《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有许多视频资料)来进行验证,甚至有些音乐教育名师传授的水平恐怕比节目中的传授水平要高多啦!只不过,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没有明星的光环,没有炫目的舞台、更没有媒体帮这样炒作而已。相反,我们的“真实的音乐课堂”不可能因为一个学生要唱一首“铁道游击队”插曲就把学生带到影视基地去体验,花上几个月来教,这“成本”太高啦!不要说普通中小学“真实的音乐课堂”做不到,即使音乐学院附中为“天赋”儿童专门进行的一对一教学也做不到,我相信韩磊本人也不会这样教他自己孩子的,北京卫视也只会这样偶尔“秀”一下而已,长期如此试试?说穿了,这也只是一种变相“造星”的手法,别老拿“真实的音乐课堂”开玩笑!当然,这比以往选秀做法确实要“高明”多了。不过,如按照媒体炒作这样打造“真实的音乐课堂”的教育思路,那要是唱外国歌可不得要做飞机去嘛!幸亏没要唱《小星星》,要不然还得弄个宇宙飞船来才能学歌呦!
此外,在笔者看来,节目甚至还有窃取普通音乐教师劳动成果的嫌疑。像边唱《南泥湾》边弹小吉他的小学生这种表现,内行人谁都知道这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教学就能速成的。话说回来,中国几亿儿童,就是咱们都不教,也能挑出16个有唱歌天赋的儿童。真心要打造“真实的音乐课堂”,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恐怕还不是个别被挑出来的“童星”,而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难题。笔者倒是建议媒体可以去找个真正的学校,像西部贫困地区正好缺师资,把真正的音乐教学展示给大家看看,只有通过“原生态”的展示我们才能知道你到底帮助学生进步了多少,你是怎样解决的。如此,肯定能与真正的学校音乐教育形成有益的互补不说,还能造成更大的社会价值!但通过这种剪辑、包装再加上渲染的连半公开也不到的音乐教学视频发布,这至少不能说是“真实的音乐课堂”。如此渲染下去的话,很可能会扰乱当前学校课堂正常的音乐教学,也还势必会带来对广大音乐教师劳动造成隐性层面的评价不公。
参考文献
[1]苏令.童年不应受粗暴的商业侵蚀[N].中国教育报,2012-08-14
[2]周海宏.音乐何需“懂”.[J].人民音乐,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