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残疾人是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对残疾人进行日常照料是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残疾人照料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国大力推进残疾人照料问题的阶段中,西安市探索出残疾人照料模式。文章主要对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的对策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为残疾人照料服务提出更好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残疾人;日间照料;居家;对策
一、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的现状分析
(一)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服务知识
根据相关调查得知,当前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中的残疾人民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在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料时缺乏专业化的服务知识,而缺乏专业化的服务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对残疾人展开相应的服务,无法照顾好残疾人,这就使得残疾人的得不到专业化的照料。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残疾人服务机构没有对残疾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进而使得服务人员无法展开专业化的服务。另外,残疾人服务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老龄化的现象,然而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料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用到体力,老龄化显然没有过多的体力,残疾人服务机构应多多对一些年轻有体力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残疾人展开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是为国家更好的照料弱势群体。
(二)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不同的服务模式基于残疾人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服务,残疾人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譬如,残疾人居家服务不再是通过对残疾人进行经济补贴的方式展开,而是通过服务券的方式或者是将补贴给予到残疾人服务机构中;日间照料服务模式对需要服务需求的残疾人进行服务。这些服务模式用有限的资金为残疾人提供最佳的服务。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的服务模式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在居家服务模式中,部分服务会与残疾人或者残疾人的家庭进行协商,将居家补贴的其中一部分交于残疾人,之后残疾人服务机构便不会在为残疾人提供任何的服务了。这些行为给残疾人的服务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够对此引起重视,并充分完善残疾人服务模式[1]。
二、提高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服务专业人才建设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类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料,使残疾人的心理感到慰藉,不会因自身残疾原因而产生身心的创伤。而在家庭中出现有残疾人势必会需要到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请一位专门的残疾人服务人员到家中照料残疾人的日常起居,基于此,残疾人服务人员的服务状况逐渐受到了残疾家庭的关注,并对其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残疾人服务的质量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并约束残疾人服务建设中较突出的问题。残疾人服务人员应具备关于照料残疾人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态度等。通过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够看出,当前的残疾人服务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选拔热心残疾人事业、热爱残疾人工作的年轻人,通过展开专业的护理培训,定期组织、安排残疾人服务人员展开专业化的培训,另外,在残疾人服务人员在上岗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残疾人服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化的服务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得残疾人服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服务时能够以专业化的服务知识与服务技能展开服务,更好的为残疾人展开居家照料[2]。
(二)有效完善服务模式
因残疾人之间并不是每一位残疾人产生隐疾的部位都是一样的,因此,所需要的服务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应对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的健全、完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新并发展残疾人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服务模式,建立以居家服务作为支撑、日间照料服务作为辅助的服务模式,提高残疾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使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当前,残疾人服务模式尚未得到有效的完善,在极大程度上给残疾人的服务效果造成了影响,同时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发展也受到阻碍。基于此,应充分对其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善、健全,在原有的居家服务模式、日间照料服务模式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创新,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残疾人的服务模式,进而使得残疾人在得到更好的服务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有效发展[3]。
三、结论
残疾人是风險社会中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类人因自身残疾而心理过于敏感,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给予更好的关心与热情缓解他们的心理创伤。文章通过对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对策作出了有效的分析,以期能够帮助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够对残疾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知识进行有效的加强与培养,以及进一步提高、完善其服务模式,使得残疾人服务机构因此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中的残疾人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作者简介:关宏,1973年生,满族,经济学博士,西安欧亚学院副教授,会计师,高级市场营销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冯善伟,任占斌.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现状及标准体系建设[J].残疾人研究,2017,(03):13-21.
[2]徐宏,任涛.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意涵、建构挑战及政策选择[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84-93.
[3]尹银.家庭状况对残疾人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J].人口与社会,2014,(01):66-71.
关键词:残疾人;日间照料;居家;对策
一、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的现状分析
(一)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服务知识
根据相关调查得知,当前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中的残疾人民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在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料时缺乏专业化的服务知识,而缺乏专业化的服务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对残疾人展开相应的服务,无法照顾好残疾人,这就使得残疾人的得不到专业化的照料。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残疾人服务机构没有对残疾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进而使得服务人员无法展开专业化的服务。另外,残疾人服务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老龄化的现象,然而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料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用到体力,老龄化显然没有过多的体力,残疾人服务机构应多多对一些年轻有体力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残疾人展开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是为国家更好的照料弱势群体。
(二)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不同的服务模式基于残疾人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服务,残疾人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譬如,残疾人居家服务不再是通过对残疾人进行经济补贴的方式展开,而是通过服务券的方式或者是将补贴给予到残疾人服务机构中;日间照料服务模式对需要服务需求的残疾人进行服务。这些服务模式用有限的资金为残疾人提供最佳的服务。在实际情况中,不同的服务模式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在居家服务模式中,部分服务会与残疾人或者残疾人的家庭进行协商,将居家补贴的其中一部分交于残疾人,之后残疾人服务机构便不会在为残疾人提供任何的服务了。这些行为给残疾人的服务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够对此引起重视,并充分完善残疾人服务模式[1]。
二、提高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服务专业人才建设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类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料,使残疾人的心理感到慰藉,不会因自身残疾原因而产生身心的创伤。而在家庭中出现有残疾人势必会需要到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请一位专门的残疾人服务人员到家中照料残疾人的日常起居,基于此,残疾人服务人员的服务状况逐渐受到了残疾家庭的关注,并对其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残疾人服务的质量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并约束残疾人服务建设中较突出的问题。残疾人服务人员应具备关于照料残疾人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态度等。通过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够看出,当前的残疾人服务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选拔热心残疾人事业、热爱残疾人工作的年轻人,通过展开专业的护理培训,定期组织、安排残疾人服务人员展开专业化的培训,另外,在残疾人服务人员在上岗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残疾人服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化的服务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得残疾人服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服务时能够以专业化的服务知识与服务技能展开服务,更好的为残疾人展开居家照料[2]。
(二)有效完善服务模式
因残疾人之间并不是每一位残疾人产生隐疾的部位都是一样的,因此,所需要的服务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应对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的健全、完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新并发展残疾人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服务模式,建立以居家服务作为支撑、日间照料服务作为辅助的服务模式,提高残疾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使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当前,残疾人服务模式尚未得到有效的完善,在极大程度上给残疾人的服务效果造成了影响,同时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发展也受到阻碍。基于此,应充分对其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善、健全,在原有的居家服务模式、日间照料服务模式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创新,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残疾人的服务模式,进而使得残疾人在得到更好的服务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有效发展[3]。
三、结论
残疾人是风險社会中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类人因自身残疾而心理过于敏感,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给予更好的关心与热情缓解他们的心理创伤。文章通过对西安市残疾人日间照料和居家对策作出了有效的分析,以期能够帮助残疾人服务机构能够对残疾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知识进行有效的加强与培养,以及进一步提高、完善其服务模式,使得残疾人服务机构因此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中的残疾人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作者简介:关宏,1973年生,满族,经济学博士,西安欧亚学院副教授,会计师,高级市场营销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冯善伟,任占斌.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现状及标准体系建设[J].残疾人研究,2017,(03):13-21.
[2]徐宏,任涛.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意涵、建构挑战及政策选择[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84-93.
[3]尹银.家庭状况对残疾人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J].人口与社会,2014,(0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