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社会中人性的缺失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中国自古以来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伦理思想,小的方面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的方面关系到民族之间感情和利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现在,国家强盛了,经济实力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但是,社会稳步前进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
  一、人性
  我国古代关于人性学说观点有很多,有孟子的"人性善"论,荀子的"人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但是,"人"都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人首先是现实存在的,他具有现实性,因此,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不能抽象而应该具体的理解,否则就会陷入矛盾[4]。在孟子看来,人之性与动物之性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质[1]。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是善的,善是人性的本质,但是他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潜在的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欲望的利诱,这种善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做出不善的行为。
  人性,是人的本性的简称,也就是人的本质。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良知。我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人性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共同约束出来的人的品性。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性格、道德等方面。在人的自然本性方面,人的出生就带有其自然的本性,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随着人的感知能力不同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本性会逐渐发生变化改变,但是本性的变好变坏并没有一种定向。通过长期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人们会逐渐在思想、情感、道德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我比较认同马克思关于人性给出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性为什么会缺失
  (一)当今社会人性缺失的现象
  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冲击,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使一部分人对社会充满不信任感,在金钱面前变得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道德标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人性缺失现象的出现。如今,人性缺失现象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人的道德失衡,而是群体范围的集体道德缺失。药家鑫事件、弃婴现象、虐待动物、黑煤窑惨剧、官员贪污腐败等,各种事件背后揭露了一个社会文明的倒退。
  (二)人性缺失的原因
  当代社会人性的缺失,我认为主要是人们陷入到了一种人性伦理困境当中,体现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说成是道德选择的冲突。
  首先,主观方面。人无完人,如果人没有缺陷,那他就已经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人非圣贤,所以人的人性也有其弱点和丑陋面。人的本质是善的,但是人的潜在本质却排除不了它的恶,如:自私、贪婪、残暴、冷漠等,一部分是因为有潜在的人的恶性,另一部分是因为人的思想被灌输或者长期受外界影响变得潜意识的冷漠等。人性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善变性,尤其是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或生死攸关的时刻。
  其次,客观方面。人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被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这一点符合告子的"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也许一个人的本性是善的,可能长期受外界负面新闻的影响,人性越来越冷漠,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行为,所以它的人性也是随着时代、环境、他人的行为而改变。人们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会对社会充满各种不满的情绪,通过报复他人和社会、仇视来宣泄心中的不满,由此引发的各种扰乱社会治安、危害他人的事件频频发生。相继发生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已经让整个商业圈的伦理道德陷入一种令人堪忧的地步。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为了求得自保,常常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处在困境中需要帮助的人。其实,这种人是陷入到一种人性伦理困境当中,这是人性的弱点与社会基本道德的较量。
  三、反思
  人性的缺失,导致了一个社会基本道德的滑坡和精神文明的退步。经济要发展,但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样可以体现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人性缺失带来的隐患
  第一,人性的缺失增加了人们的负面心理。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越来越快,趋利避害性变得很明显,虽然一些负面新闻可以对人们起到一定的警示、教育意义,它也有消极作用。例如,面对处在危险困境中的人,有些人选择见义勇为,有些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因为这样,当面对社会大量负面信息时,人们的不安全感越严重,这种负面心理也就加重,人们逐渐失去了最基本的良知和人性。
  第二,人性的缺失有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我们却失去了一些最本真的东西。人性的缺失是体现了一个社会基本道德的滑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第三,人性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就是在保证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确保人心的稳定,使社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面对众多的不稳定因素,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难免会产生各种反面情绪,容易对他人和社会构成威胁。并且,贪污腐败导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实现,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启示
  道德底线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人性缺失现象,探讨解决人性缺失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是应持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应该在一定的道德支配下,根据人类生存和客观发展需要,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不能因为社会本身存在的弊端而抱怨,责怪,而放弃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及人性。
  第二,重视人性教育。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制造的残忍的恶性事件时常发生。从几年前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生向熊泼硫酸事件到去年药家鑫事件、大学生弃婴事件都体现了高校人性教育的缺失,使社会对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产生众多质疑。我认为教育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还原人性善的本性,重视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但是这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同时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以及社会的熏陶。
  四、总结
  面对当今社会物欲膨胀、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的盛行,我们必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端正自我,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美化心灵,把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为自省的镜子,正确认识人性,并做到尊重人性、提升人性,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文明先进的标志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丧失做人最基本的尊严和人格,人性的泯灭,毁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费延伟.孟子人性论的分析[J].人文论坛,2009,5(14):208-209.
  [2]王力.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3]王明霞,殷开达.中西方人性善恶观的差异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
  作者简介:童培(1987-)女,陕西长安人。现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