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索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认知与心理求助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求助社會污名感未进入最优化的回归方程,而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对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务必要让居民对心理健康求助、心理健康服务有准确的认知,让居民充分了解到寻求心理支持与帮助是追求高品质生活、改善个人生存状态的积极行为,从而提高潜在求助者的自我信心,进而提高求助率。
关键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
一、研究目的
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仅有4%的浙江省居民曾有心理求助经验,说明真正前往相关机构,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居民总量很少。这一方面说明浙江省的心理健康体系尚不健全,居民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说明社区居民的心理求助意愿会受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居民的心理求助意愿呢?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考察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与社会污名、自尊对于个体的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方式,以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男性352人,占38.51%,女性562人,占61.48%,平均年龄33岁。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此变量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的问卷测量而来,分值越高代表心理求助需求越强,其中Cronbach’为.742。
心理求助社会污名量表心理求助社会污名量表。该量表是由Komiya,Good与Sherrod(2000)开发,主要用于评估人们对于社会大众对于寻求心理协助的社会印记的知觉。
心理求助自我污名量表心理求助自我污名量表,为Vogel,Wade与Haake(2006)开发,Cronbach’为.91。
心理求助意愿量表本研究的因素分析发现,此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布为“正向的心理求助意愿”、“负向的心理求助意愿”及“自行解决问题”,解释量分布为29.74%、14.82%、13.26%。内部一致性为.78。
自尊量表本研究采用Rosenberg(1965)所发展出来的自尊量表。SES主要目的是测量个体对自己全面性的评价及感受。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为:社区居民自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心理求助社会污名。结果变量为心理求助意愿。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所考察的各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其相关性如表1示。同时,各问卷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推荐值(0.70),表明信度较高。
(三)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是个体心理求助需求自评、心理求助社会污名感、心理求助自我无名之维持自我信心、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之降低自我感。结果变量是心理求助意愿。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见表2
(四)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路径分析结果
综合考察浙江省居民自尊、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社会污名、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与心理求助意愿的结果表明(如图1),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中的降低自我感维度对个体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心理求助社会污名、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之维持自我信心维度、自尊没有进入最优回归方程。变量间的关联是:个体知觉到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越强烈,就越倾向于产生心理求助行为;个体的降低自我感越强,会对心理求助意愿产生负向影响。这四条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心理求助意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居民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是提升心理求助意愿与行为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导居民正确理解个体心理需求,知晓心理健康常识、正确对待心理疾病,提高对心理求助行为的认同度则是另一种可采纳的方法。
讨论:本研究采用量化统计的方式,选取了自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心理求助社会污名感及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等四个变量,具体分析了其对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方式。有关预测变量之间的假设部分得到支持。
本文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20ZD21《心理素养与心理危机防控研究》)”研究成果.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310000)
关键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
一、研究目的
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仅有4%的浙江省居民曾有心理求助经验,说明真正前往相关机构,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居民总量很少。这一方面说明浙江省的心理健康体系尚不健全,居民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说明社区居民的心理求助意愿会受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居民的心理求助意愿呢?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考察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与社会污名、自尊对于个体的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方式,以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男性352人,占38.51%,女性562人,占61.48%,平均年龄33岁。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此变量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的问卷测量而来,分值越高代表心理求助需求越强,其中Cronbach’为.742。
心理求助社会污名量表心理求助社会污名量表。该量表是由Komiya,Good与Sherrod(2000)开发,主要用于评估人们对于社会大众对于寻求心理协助的社会印记的知觉。
心理求助自我污名量表心理求助自我污名量表,为Vogel,Wade与Haake(2006)开发,Cronbach’为.91。
心理求助意愿量表本研究的因素分析发现,此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布为“正向的心理求助意愿”、“负向的心理求助意愿”及“自行解决问题”,解释量分布为29.74%、14.82%、13.26%。内部一致性为.78。
自尊量表本研究采用Rosenberg(1965)所发展出来的自尊量表。SES主要目的是测量个体对自己全面性的评价及感受。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为:社区居民自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心理求助社会污名。结果变量为心理求助意愿。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所考察的各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其相关性如表1示。同时,各问卷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推荐值(0.70),表明信度较高。
(三)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是个体心理求助需求自评、心理求助社会污名感、心理求助自我无名之维持自我信心、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之降低自我感。结果变量是心理求助意愿。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线性回归结果见表2
(四)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路径分析结果
综合考察浙江省居民自尊、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社会污名、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与心理求助意愿的结果表明(如图1),心理健康服务认知、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中的降低自我感维度对个体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心理求助社会污名、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之维持自我信心维度、自尊没有进入最优回归方程。变量间的关联是:个体知觉到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越强烈,就越倾向于产生心理求助行为;个体的降低自我感越强,会对心理求助意愿产生负向影响。这四条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心理求助意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居民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是提升心理求助意愿与行为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导居民正确理解个体心理需求,知晓心理健康常识、正确对待心理疾病,提高对心理求助行为的认同度则是另一种可采纳的方法。
讨论:本研究采用量化统计的方式,选取了自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心理求助社会污名感及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感等四个变量,具体分析了其对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方式。有关预测变量之间的假设部分得到支持。
本文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20ZD21《心理素养与心理危机防控研究》)”研究成果.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