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针对陈官庄地区沙四段滚动勘探程度低的特点,本文在对该区沙四段油源条件、储集层分布、构造及圈闭条件、断层及断层活动、异常压力研究等,确定了该区成藏模式及成藏规律,为下步该区滚动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油源 储集层 成藏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5
陈官庄地区沙四段截止2012年底,在官113等地上报探明储量82万吨,2001年上报沙四碳酸盐岩预测储量3343万吨。是一个滚动勘探开发程度都很低的层系。该区北邻东营凹陷的主要生油洼陷——牛庄洼陷,西北以纯化油田与博兴洼陷相隔,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并可能接受不同方向、的油气。该区是下步滚动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1、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1.1、油源条件分析
从沉积演化历史看,牛庄洼陷发育多套烃源岩,源岩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厚度大、生油期次多等,条件非常有利。牛庄洼陷烃源岩主要为沙四上和沙三段,为深湖相-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油泥岩,暗色泥岩厚300-800米,其中沙四上暗色泥岩厚150-300米,沙三厚200-500米。牛庄洼陷沙四段有机碳含量一般在2%以上,经计算有机质丰度较高,沙四上亚段3~6%,沙三段0.8~11.3%。牛庄洼陷沙四段咸水沉积中,主力烃源岩的氯仿“A”含量平均在0.1%以上,缓坡带官2井沙四段烃源岩氯仿“A”含量在0.08%,王家岗地区王35井、王161井、王59等井氯仿“A”含量平均为0.33%。配合成熟度分析可知,洼陷内和缓坡带沙四段样品的Ro变化范围在0.3%<~0.5%之间,埋深一般>2500米,均达到成熟烃源岩门限。
1.2 有效储集层分布控制油气成藏
构造控制沉积,沉积控制储层,正向构造带周围或临湖一侧、鼻状构造带侧翼、同升断层抬升形成的水下高地周围,由于湖水能量弱,易形成滩坝,其长轴方向一般沿构造走向,或存在一定夹角。物性好、厚度大的坝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本次研究认为南斜坡地区沙四上段储集层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为近岸砂坝(或滩坝)、远岸砂坝(或滩坝)以及沙滩(或滩砂)等砂岩类储集体;其二为碳酸盐类滩坝储集体,两类储集体呈互层、混层关系;沙四下段储集层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为主,南部局部地区伴有河流相沉积体,北部深水部位伴有浊积体。以上不同部位、不同层段发育的储集层(体)共同控制着南坡地区沙四段的油气成藏。沙四下(扇)三角洲砂岩类砂体(浊积扇体)分布范围相对较大,储层孔渗性相对沙四上地层好。
1.3构造、断层及断层活动、圈闭等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由前面研究可知,南坡地区发育两组断裂体系,新生界基底断裂以南倾为主,新生界时期的断裂以北倾为主,不同的断裂其活动时期、期次、规模等不同,对本区油气成藏起作用的断裂活动为新生界时期的断裂活动,即主要北倾断裂活动的时期、期次、规模等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的配置关系是本区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结合前人对牛庄洼陷热史与生烃史的研究成果,从构造发育史分析可知,影响东营凹陷断裂格局的晚期活动主要为东营运动,而且该运动活动期间也是油气开始大规模运移时期,其对应性较好。本区晚期发育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断至生油洼陷,沟通了烃源岩与储层,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另外从目前发育的圈闭的类型情况分析,起调节作用的反响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含油性较顺向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的含油性好。但是由此也不能否定顺向断层遮挡成藏的可能性。
1.4异常流体压力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本区油源充足,储层叠合分布,油气运移动力强,断裂活动与排烃期配置好。然而,从目前开发井情况看,官126、官14、王66、王661、王73断块上,圈闭条件较好的部位,开发效果较好,反之则差;另外,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对油藏影响也较大。
因此认为构造(圈闭)是南坡地区沙四段油气聚集主要受控因素,岩性为辅。
2、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本区油源充足,储层叠合分布,油气运移动力强,断裂活动与排烃期配置好,因此认为本区油气聚集主要受控因素为构造(圈闭),圈闭发育较好的部位勘探效果好。
构造控制油气聚集主要表现:
1、缓坡高部位油气聚集主要受不整合圈闭控制,发育潜山油藏、披覆、超覆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
2、缓坡中部位油气聚集主要受断层遮挡圈闭控制,发育构造(断块、断鼻、断块山、背斜)油藏以及岩性-构造油藏;
3、缓坡低部位油气聚集一方面受断层圈闭控制、一方面受岩性圈闭控制,也存在裂隙型油藏。
3、油气分布规律
在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陈官庄地区油气分布规律。
本区沙四段油藏主要为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为辅。各油藏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呈三个大的区带分布的特点,即南部聚集区,西部、北部聚集区和东部、北部聚集区。南坡地区油气富集的规律:①继承性构造背景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②大断层及不整合面附近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③中部坡折带部位是缓坡带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④纵向上中北部地区沙四下部油气相对富集,中部、东部、南部地区沙四上油气相对富集;⑤平面上油气分布呈东、西、南三个相对富集的区带。
4、结论
(1)、储集体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碳酸盐胶结使储集体物性变差,压溶作用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对储集空间有利。
(2)、该区沙四段油源充足、油气运移动力强、输导要素空间配置较好,断裂活动与排烃期配置好,构造(圈闭)是影响该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岩性为辅。
(3)、该区油气平面上呈东、西、南三个相对富集的区带分布,各区带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层、不整合面附近;纵向上中、北部地区沙四下油氣相对富集,中部、东部、南部地区沙四上油气相对富集。
参考文献:
1. 王秉海,钱凯主编. 1992. 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 石油大学出版社.
2. 帅德福,王秉海主编. 1993. 中国石油地质志(第六卷):胜利油田.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王燮培等. 1990.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油源 储集层 成藏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5
陈官庄地区沙四段截止2012年底,在官113等地上报探明储量82万吨,2001年上报沙四碳酸盐岩预测储量3343万吨。是一个滚动勘探开发程度都很低的层系。该区北邻东营凹陷的主要生油洼陷——牛庄洼陷,西北以纯化油田与博兴洼陷相隔,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并可能接受不同方向、的油气。该区是下步滚动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1、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1.1、油源条件分析
从沉积演化历史看,牛庄洼陷发育多套烃源岩,源岩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厚度大、生油期次多等,条件非常有利。牛庄洼陷烃源岩主要为沙四上和沙三段,为深湖相-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油泥岩,暗色泥岩厚300-800米,其中沙四上暗色泥岩厚150-300米,沙三厚200-500米。牛庄洼陷沙四段有机碳含量一般在2%以上,经计算有机质丰度较高,沙四上亚段3~6%,沙三段0.8~11.3%。牛庄洼陷沙四段咸水沉积中,主力烃源岩的氯仿“A”含量平均在0.1%以上,缓坡带官2井沙四段烃源岩氯仿“A”含量在0.08%,王家岗地区王35井、王161井、王59等井氯仿“A”含量平均为0.33%。配合成熟度分析可知,洼陷内和缓坡带沙四段样品的Ro变化范围在0.3%<~0.5%之间,埋深一般>2500米,均达到成熟烃源岩门限。
1.2 有效储集层分布控制油气成藏
构造控制沉积,沉积控制储层,正向构造带周围或临湖一侧、鼻状构造带侧翼、同升断层抬升形成的水下高地周围,由于湖水能量弱,易形成滩坝,其长轴方向一般沿构造走向,或存在一定夹角。物性好、厚度大的坝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本次研究认为南斜坡地区沙四上段储集层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为近岸砂坝(或滩坝)、远岸砂坝(或滩坝)以及沙滩(或滩砂)等砂岩类储集体;其二为碳酸盐类滩坝储集体,两类储集体呈互层、混层关系;沙四下段储集层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为主,南部局部地区伴有河流相沉积体,北部深水部位伴有浊积体。以上不同部位、不同层段发育的储集层(体)共同控制着南坡地区沙四段的油气成藏。沙四下(扇)三角洲砂岩类砂体(浊积扇体)分布范围相对较大,储层孔渗性相对沙四上地层好。
1.3构造、断层及断层活动、圈闭等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由前面研究可知,南坡地区发育两组断裂体系,新生界基底断裂以南倾为主,新生界时期的断裂以北倾为主,不同的断裂其活动时期、期次、规模等不同,对本区油气成藏起作用的断裂活动为新生界时期的断裂活动,即主要北倾断裂活动的时期、期次、规模等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的配置关系是本区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结合前人对牛庄洼陷热史与生烃史的研究成果,从构造发育史分析可知,影响东营凹陷断裂格局的晚期活动主要为东营运动,而且该运动活动期间也是油气开始大规模运移时期,其对应性较好。本区晚期发育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断至生油洼陷,沟通了烃源岩与储层,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另外从目前发育的圈闭的类型情况分析,起调节作用的反响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含油性较顺向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的含油性好。但是由此也不能否定顺向断层遮挡成藏的可能性。
1.4异常流体压力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本区油源充足,储层叠合分布,油气运移动力强,断裂活动与排烃期配置好。然而,从目前开发井情况看,官126、官14、王66、王661、王73断块上,圈闭条件较好的部位,开发效果较好,反之则差;另外,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对油藏影响也较大。
因此认为构造(圈闭)是南坡地区沙四段油气聚集主要受控因素,岩性为辅。
2、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本区油源充足,储层叠合分布,油气运移动力强,断裂活动与排烃期配置好,因此认为本区油气聚集主要受控因素为构造(圈闭),圈闭发育较好的部位勘探效果好。
构造控制油气聚集主要表现:
1、缓坡高部位油气聚集主要受不整合圈闭控制,发育潜山油藏、披覆、超覆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
2、缓坡中部位油气聚集主要受断层遮挡圈闭控制,发育构造(断块、断鼻、断块山、背斜)油藏以及岩性-构造油藏;
3、缓坡低部位油气聚集一方面受断层圈闭控制、一方面受岩性圈闭控制,也存在裂隙型油藏。
3、油气分布规律
在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陈官庄地区油气分布规律。
本区沙四段油藏主要为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为辅。各油藏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要呈三个大的区带分布的特点,即南部聚集区,西部、北部聚集区和东部、北部聚集区。南坡地区油气富集的规律:①继承性构造背景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②大断层及不整合面附近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③中部坡折带部位是缓坡带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④纵向上中北部地区沙四下部油气相对富集,中部、东部、南部地区沙四上油气相对富集;⑤平面上油气分布呈东、西、南三个相对富集的区带。
4、结论
(1)、储集体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碳酸盐胶结使储集体物性变差,压溶作用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对储集空间有利。
(2)、该区沙四段油源充足、油气运移动力强、输导要素空间配置较好,断裂活动与排烃期配置好,构造(圈闭)是影响该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岩性为辅。
(3)、该区油气平面上呈东、西、南三个相对富集的区带分布,各区带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层、不整合面附近;纵向上中、北部地区沙四下油氣相对富集,中部、东部、南部地区沙四上油气相对富集。
参考文献:
1. 王秉海,钱凯主编. 1992. 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 石油大学出版社.
2. 帅德福,王秉海主编. 1993. 中国石油地质志(第六卷):胜利油田.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王燮培等. 1990.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