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历来都是专家学者争论的重点,通常认为两者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存在着脱离思维且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粹的语言,好比我们说话时的词不达意。但是关于是否有脱离思维而独立存在的纯粹语言,或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思维,这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相互关系 思维 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与思维可分观与不可分观;二、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
一、思维与语言可分与不可分
思维与语言是否可分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思维是依靠语言为媒介而活动的,人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必定是先有思维的活动,然后再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外表达。但是,有人却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可以相分离的,存在着脱离语言的纯粹思维,如婴儿虽然没有习得语言,却能理解父母的言行。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论。
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只是思维的一个标志,强烈的反对思维与语言可相互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他说:“先想它,然后去掉思想;然后去掉字词,只想思想。”由此可见,语言行为过程只是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无论外显的语言还是心中的喃喃自语都是思维的反应。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没有语言形式的思维。
(二)语言与思维可分论。
L.汤姆生认为,人是常常寻找适当的词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并不见得都能完全准确的将自己的想法展现与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言不达意导致无法相互理解的情况。
(三)思维与语言的折中观。
戴维森认为,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而具体思维与语言之间是毫无关系的,例如,类人猿的心智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人类,它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思維,但是却没有语言。卡鲁萨斯认为:并非一切语言都与思维有关,世上存在着脱离语言的思维,但是比较复杂的思维,即有意识的思维则与语言密不可分。
二、思维与语言孰先孰后
思维与语言的孰先孰后,究竟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的问题,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思维决定论。
皮亚杰认为:语言并不是进行思维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独立与语言,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思维。儿童在认知过程当中,首先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然后才能把杂论的认知编码符号组成语言。但是西格尔等人认为皮亚杰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和思维独立于语言之外,但在他实验中又根据语言去推测某种思维或运算是否存在,这未免自相矛盾了。
(二)语言决定论。
萨丕特.沃尔夫曾经说道:“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第一,语言并不是本能化得结果,而是由人为的、非本能的产生的。第二,语言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在未习得语言之前,并没有思维的存在。第三,语言的模式决定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从理论来说,习得的语言语法不同,自然会导致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同样的道理习得不同语言的人自然会以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剖析世界,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
(三)思维与语言中立说。
戴维森提出,思维与语言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而只是相互独立共同存在。在解释某人的语言时,首先是必须知道他人对自己的语言行为的理解,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思维与语言是不同源的,两者之间是圆圈式的交叉关系。婴儿的喃喃自语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象征。自从儿童习得语言之后,思维才会随之发展。总之,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维果斯基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部分重叠的关系,有语言的思维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思维。
三、对思维与语言的进一步思考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错中复杂,到底有无纯粹的思维和纯粹的语言存在,思维与语言两者之间谁决定谁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根据考古发现和神经生理学得发展,因为人类的自立行走使得肺部和声带的压力减小,促进口腔和喉部的发展形成直角,使发出的声音受阻,形成不同的声响,所以语言产生。人类的语言声音表达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但是只有与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声音才能称得上是语言。那么,思维指的又是什么呢?从广义上看,思维是泛指一切心理现象;而狭义的思维主要指的是一种不同于信念、情感、意志等的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维特根斯坦认为思维就是人的大脑活动,虽然思维与语言不属于同一范畴,但他们同时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是思维的外在标志,世上并没有思维之外有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心理活动。任何人只有首先掌握某种语言,才能在内心里默默自语。对此福多提出了思维语言假说,他认为带有字词音的自然语言并不能进入我们的大脑,因为这些字词的有形载体是无法装进大脑的。人在思维中所运用的只能是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在人经过大脑思维过滤之后说出的或写出自然语言词句则是人脑将思维语言予以转化的结果。
总之,思维与语言之间是一种错中复杂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能笼统的说谁决定谁,谁先于谁,语言行为无论是内在的默默自语还是外在有声语言,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并没有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心理活动。
参考文献:
[1]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武汉出版社。1996
[2]高新民,人心与人生广义心灵哲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商务印书馆,2006
[关键词]:相互关系 思维 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与思维可分观与不可分观;二、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
一、思维与语言可分与不可分
思维与语言是否可分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思维是依靠语言为媒介而活动的,人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必定是先有思维的活动,然后再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外表达。但是,有人却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可以相分离的,存在着脱离语言的纯粹思维,如婴儿虽然没有习得语言,却能理解父母的言行。
(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论。
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只是思维的一个标志,强烈的反对思维与语言可相互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他说:“先想它,然后去掉思想;然后去掉字词,只想思想。”由此可见,语言行为过程只是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无论外显的语言还是心中的喃喃自语都是思维的反应。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没有语言形式的思维。
(二)语言与思维可分论。
L.汤姆生认为,人是常常寻找适当的词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并不见得都能完全准确的将自己的想法展现与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言不达意导致无法相互理解的情况。
(三)思维与语言的折中观。
戴维森认为,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而具体思维与语言之间是毫无关系的,例如,类人猿的心智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人类,它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思維,但是却没有语言。卡鲁萨斯认为:并非一切语言都与思维有关,世上存在着脱离语言的思维,但是比较复杂的思维,即有意识的思维则与语言密不可分。
二、思维与语言孰先孰后
思维与语言的孰先孰后,究竟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的问题,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思维决定论。
皮亚杰认为:语言并不是进行思维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独立与语言,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思维。儿童在认知过程当中,首先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然后才能把杂论的认知编码符号组成语言。但是西格尔等人认为皮亚杰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和思维独立于语言之外,但在他实验中又根据语言去推测某种思维或运算是否存在,这未免自相矛盾了。
(二)语言决定论。
萨丕特.沃尔夫曾经说道:“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第一,语言并不是本能化得结果,而是由人为的、非本能的产生的。第二,语言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在未习得语言之前,并没有思维的存在。第三,语言的模式决定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从理论来说,习得的语言语法不同,自然会导致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同样的道理习得不同语言的人自然会以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剖析世界,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
(三)思维与语言中立说。
戴维森提出,思维与语言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而只是相互独立共同存在。在解释某人的语言时,首先是必须知道他人对自己的语言行为的理解,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思维与语言是不同源的,两者之间是圆圈式的交叉关系。婴儿的喃喃自语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象征。自从儿童习得语言之后,思维才会随之发展。总之,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维果斯基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部分重叠的关系,有语言的思维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思维。
三、对思维与语言的进一步思考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错中复杂,到底有无纯粹的思维和纯粹的语言存在,思维与语言两者之间谁决定谁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根据考古发现和神经生理学得发展,因为人类的自立行走使得肺部和声带的压力减小,促进口腔和喉部的发展形成直角,使发出的声音受阻,形成不同的声响,所以语言产生。人类的语言声音表达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但是只有与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声音才能称得上是语言。那么,思维指的又是什么呢?从广义上看,思维是泛指一切心理现象;而狭义的思维主要指的是一种不同于信念、情感、意志等的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维特根斯坦认为思维就是人的大脑活动,虽然思维与语言不属于同一范畴,但他们同时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是思维的外在标志,世上并没有思维之外有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心理活动。任何人只有首先掌握某种语言,才能在内心里默默自语。对此福多提出了思维语言假说,他认为带有字词音的自然语言并不能进入我们的大脑,因为这些字词的有形载体是无法装进大脑的。人在思维中所运用的只能是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在人经过大脑思维过滤之后说出的或写出自然语言词句则是人脑将思维语言予以转化的结果。
总之,思维与语言之间是一种错中复杂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能笼统的说谁决定谁,谁先于谁,语言行为无论是内在的默默自语还是外在有声语言,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并没有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心理活动。
参考文献:
[1]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武汉出版社。1996
[2]高新民,人心与人生广义心灵哲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