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长期转归的汇总分析: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比较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ang_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转归.方法 通过PubMed、Cochrane数据库、EMBASE、Google学术检索比较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文献.对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后1年时卒中复发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以及2年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和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6项研究纳入分析,共包括920例有症状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组458例,药物治疗组为462例,平均年龄61.8岁,男性66%.汇总分析显示,支架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年时卒中复发风险[合并优势比(odds ratio,OR)1.74,95%可信区间(confilence interval,CI)0.95 ~ 3.20;P=0.07]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合并OR1.27,95% CI0.74~2.16;P=0.39)以及2年时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合并OR l.30,95% CI0.89~1.89;P=0.17)和临床转归(合并OR l.37,95% CI0.32 ~5.82;P=0.67)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支架置入或药物治疗的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年时卒中复发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以及2年时复合血管事件风险和临床转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 本文借鉴Boyce-Smith的经验,提出对无萎缩性肾切开取石术的改进和创新,试图在治疗肾铸型多发性结石这一方面探讨一种更具安全性和实用性且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改良无萎缩性肾切开术治疗肾铸型多发性结石8例.常温下不阻断肾蒂血流,应用手法阻滞肾后动脉显示段间线,尔后根据每一例肾结石实际情况决定选择性行前后段间线、后基段间线、后尖段间线单独或联合的肾切开取石.术后一般留置输
IgG4相关性疾病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病种,本病可累及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IgG4相关性疾病的显著特征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以及多种器官和组织中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近年来发现,IgG4相关性疾病可有皮肤改变,皮损可表现为多种皮肤病的症状,包括Mikulicz病、皮肤浆细胞增多症、假性淋巴瘤、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和木村病等。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对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疾病,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但目前哮喘患者吸入激素用药依从性偏低.本文从用药依从性定义、激素用药依从性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方面对哮喘患者吸入激素用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质,以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3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外周血中。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发挥调控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维持血管稳态等重要作用,而其免疫调节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联素积极参与免疫性皮肤病的进程,随着对脂联素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免疫性皮肤病的关系亦取得了较
卒中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10年全世界总共发生3 300万例卒中,其中1 690万为首发卒中[1].卒中是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全球人口死亡原因,占全部死亡的10%以上[1].r
期刊
听诊器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听诊器头部发挥主要功能的部件是一层薄膜,声波可以通过此膜传到耳蜗,以达到辅助诊断的目的.由于此膜极其容易损坏,严重影响到听诊器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我科在临床工作使用和维修中采用旧X线片代替听诊器的原有薄膜,听诊效果良好[1],现将其维修方法介绍如下。
目的 探讨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短期暴露对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检索文献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有关大气颗粒物与卒中发病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42篇文献.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脂膜炎,常发生于双侧胫前,以红斑、痛性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青年女性好发。组织学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伴多种炎症细胞浸润。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一种迟发超敏反应,也有学者认为,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脂肪间隔的小静脉所致,引起嗜中性脂膜炎。病因复杂,与感染、系统性疾病、药物、激素水平、恶性肿瘤等因素相关。由于地区差异,病因可能有所不同。
凝血机制与慢性荨麻疹有关。内外凝血途径均参与其发病,同时被激活产生凝血酶。凝血酶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还可以间接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诱发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出的一些凝血标记物也间接证明凝血机制参与其发病。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凝血机制与炎症反应机制、自身免疫机制和血管机制密切相关。对于抗组胺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荨麻疹患者,抗凝血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95%的结节性甲状腺疾病系良性病变,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医务工作者和病人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不同性质的甲状腺结节所要选择的治疗措施并不一致。文中介绍了甲状腺激素抑制疗法、放射性碘疗法、酒精硬化疗法和手术等在各种良性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近年来有关良性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治疗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