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全球化的眼光重看历史,江平等人从开设罗马法课程入手主张恢复民法作为私法的本色,所对应的正是“三R”现象中的罗马法复兴。恢复了“私法”性质的《民法通则》,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继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场“哥白尼革命”
作为一名文史学者,我阅读相关书籍时,最为关心的是前辈学人以人为本的自我健全,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代际分明的薪火传承。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包括中国戏剧在内的东方戏剧与以古希腊悲剧为经典源头的西方戏剧的本质性区别时,给出了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戏剧定义:戏剧所要表现的是“自由的个人的动作的实现”,在根本不存在“自由的个人”的东方社会里,这样的戏剧是不存在的。单就中国来说,表现“自由的个人的动作的实现”的西方经典戏剧的正式引进,是从1918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号”开始的。负责编辑这期刊物的胡适,并没有采用“自由的个人”的概念,而是采用了更加准确的另一个概念,叫做“健全的个人”。
1934年9月3日,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回忆说:“民国七年一月《新青年》复活之后,我们决心做两件事:一是不作古文,专用白话作文;一是翻译西洋近代和现代的文学名著。那一年的六月里,《新青年》出了一本‘易卜生专号’
作为一名文史学者,我阅读相关书籍时,最为关心的是前辈学人以人为本的自我健全,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代际分明的薪火传承。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包括中国戏剧在内的东方戏剧与以古希腊悲剧为经典源头的西方戏剧的本质性区别时,给出了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戏剧定义:戏剧所要表现的是“自由的个人的动作的实现”,在根本不存在“自由的个人”的东方社会里,这样的戏剧是不存在的。单就中国来说,表现“自由的个人的动作的实现”的西方经典戏剧的正式引进,是从1918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号”开始的。负责编辑这期刊物的胡适,并没有采用“自由的个人”的概念,而是采用了更加准确的另一个概念,叫做“健全的个人”。
1934年9月3日,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回忆说:“民国七年一月《新青年》复活之后,我们决心做两件事:一是不作古文,专用白话作文;一是翻译西洋近代和现代的文学名著。那一年的六月里,《新青年》出了一本‘易卜生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