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就听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有个“艾米逊国”(AmishCountry),说是那里的人不看电视,不坐汽车,一切保持古风。最近到那里参观了一次,还真的长了些见识。
美国法律在“艾米逊国”失灵
“艾米逊国”中的这个“国”(Country,实际上应理解为“乡村”。但为行文方便,不妨就称之为“国”。何况,以“国”相称,还有一点道理。
该“国”位于兰开斯特市(Lancaster)西郊。“艾米逊人”当年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辗转到美国兰开斯特定居,自称是“宾州德国人”。现在艾米逊人的孩子,在上学前,都以说德语为主,上学后才学英语。
说“艾米逊国”而不是“艾米逊乡”,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母语是德语,而且还有其他道理,那就是,美国的有些法律,在这个“国度”里就行不通,美国政府也无可奈何,只好顺水推舟,以“尊重宗教信仰”为由放他们一马。
例如,美国人的法律义务,最重要是纳税,第二重要的是担任陪审员。但艾米逊人却被免除了部分税赋(社会安全税)和担任陪审员的义务。艾米逊人还曾争取过免除全部税赋的待遇,理由是,他们都是在家里从事宗教活动,自己的家就是教堂,而教堂就应免税。但山姆大叔对钱财还是看得挺重的,没有答应艾米逊人。
再例如,艾米逊人说,《圣经》的十戒有一条是戒杀,因此艾米逊人绝不从军。这一条,美国政府也没有强求,因为美国现在本来就没有实行义务兵役制。就算美国今后打仗要征兵,也不缺这个人口10万左右的群体。
但问题是,美国和“艾米逊国”这种“一国两制”,总让人感到美国并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例如艾米逊人的子女,上学不能超过14岁或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此后他们必须回家帮父母干活养家。这既违反了美国的义务教育法,又违反了禁止童工法,但在“艾米逊国”里,这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圣经》没说就不能做
这次访问“艾米逊国”,才知道艾米逊人不但一生不看电视,而且连电影、戏剧和任何舞台艺术都不看。他们自己也不能玩弄乐器,更不能饮酒抽烟。他们衣着朴素,不能有任何装饰,其中最守旧的一派,连商店卖的扣子都不能用。即使年轻女孩子,也不得有任何打扮。他们不但生前淡泊,死后也不铺张,连墓碑都不要,放块石头做个标记就可以了。一言以蔽之,凡是《圣经》上没有提到的事,艾米逊人认为都不可以做。
艾米逊人的住宅,现已和普通人的住宅混杂在一起。开着车在“艾米逊国”走马观花,一时还不易看出哪些房子属于艾米逊人。后来当地人教了我们一个辨认的办法,就是看路边的电线杆上的电线。如果电线没有通到路边的房子里去,就是艾米逊人的家,因为他们绝不用电,晚上只点油灯。
美国陶渊明成了摇钱树
艾米逊人自甘淡泊,与世无争,好像是一批美国的陶渊明。但是,他们却被其他人当成了摇钱树,各种围绕艾米逊人的旅游项目和纪念品应运而生。
艾米逊人的子女,不得和非艾米逊人通婚。据介绍,艾米逊人现在已允许子女在年满18岁时,自己选择是否愿意继续做艾米逊人。但从读到的资料来看,这种选择是很残酷的,因为一旦子女选择不做艾米逊人,其父母就必须将其赶出家门,而且除非孩子今后回心转意,否则一辈子不准再回家。所谓“逐出教门”(excommunication),是艾米逊人严格遵守的宗法和家法。
笔者在“艾米逊国”时,看到《艾米逊国新闻》(AmishCountryNews)杂志,报道了两个“反叛”青少年的例子。一个后来浪子回头,被重新接纳入艾米逊群体。另一人虽然思乡情切,却不思悔改,竟然开着汽车(艾米逊人不准拥有和驾驶汽车)回家探望父母。汽车刚停下,他就看见父亲高举一把铁锤、怒气冲冲地朝他跑来。结果这个青年赶紧开车逃跑,后来当了兵,再没回家。
尽管艾米逊人生活俭朴,且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但却自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幸福,无忧无虑。他们的乐观,从他们绝不买任何保险一事上可以看出。据解释,他们认为上帝就是最好的保险。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开放参观的艾米逊人住宅,备有6种语言的说明书,其中东方语言有两种,是日文和中文。笔者在本文中,把“Amish”音译为“艾米逊”,就是按照这个说明书翻译的。需要说明的是,艾米逊人家,是不欢迎参观者的。笔者参观的这个艾米逊人农场,是专门开辟给外来游客的,以免他们去打搅其他艾米逊人。
艾米逊人虽然给人留下因循守旧的印象,但他们在一些大事上,态度还是相当开明和进步的。例如,他们虽然笃信宗教,却支持政教分离。在美国历史上,他们反对过奴隶制。他们还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 (迎仙)
《海外星云》(2000年26期)
美国法律在“艾米逊国”失灵
“艾米逊国”中的这个“国”(Country,实际上应理解为“乡村”。但为行文方便,不妨就称之为“国”。何况,以“国”相称,还有一点道理。
该“国”位于兰开斯特市(Lancaster)西郊。“艾米逊人”当年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辗转到美国兰开斯特定居,自称是“宾州德国人”。现在艾米逊人的孩子,在上学前,都以说德语为主,上学后才学英语。
说“艾米逊国”而不是“艾米逊乡”,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母语是德语,而且还有其他道理,那就是,美国的有些法律,在这个“国度”里就行不通,美国政府也无可奈何,只好顺水推舟,以“尊重宗教信仰”为由放他们一马。
例如,美国人的法律义务,最重要是纳税,第二重要的是担任陪审员。但艾米逊人却被免除了部分税赋(社会安全税)和担任陪审员的义务。艾米逊人还曾争取过免除全部税赋的待遇,理由是,他们都是在家里从事宗教活动,自己的家就是教堂,而教堂就应免税。但山姆大叔对钱财还是看得挺重的,没有答应艾米逊人。
再例如,艾米逊人说,《圣经》的十戒有一条是戒杀,因此艾米逊人绝不从军。这一条,美国政府也没有强求,因为美国现在本来就没有实行义务兵役制。就算美国今后打仗要征兵,也不缺这个人口10万左右的群体。
但问题是,美国和“艾米逊国”这种“一国两制”,总让人感到美国并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例如艾米逊人的子女,上学不能超过14岁或8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此后他们必须回家帮父母干活养家。这既违反了美国的义务教育法,又违反了禁止童工法,但在“艾米逊国”里,这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圣经》没说就不能做
这次访问“艾米逊国”,才知道艾米逊人不但一生不看电视,而且连电影、戏剧和任何舞台艺术都不看。他们自己也不能玩弄乐器,更不能饮酒抽烟。他们衣着朴素,不能有任何装饰,其中最守旧的一派,连商店卖的扣子都不能用。即使年轻女孩子,也不得有任何打扮。他们不但生前淡泊,死后也不铺张,连墓碑都不要,放块石头做个标记就可以了。一言以蔽之,凡是《圣经》上没有提到的事,艾米逊人认为都不可以做。
艾米逊人的住宅,现已和普通人的住宅混杂在一起。开着车在“艾米逊国”走马观花,一时还不易看出哪些房子属于艾米逊人。后来当地人教了我们一个辨认的办法,就是看路边的电线杆上的电线。如果电线没有通到路边的房子里去,就是艾米逊人的家,因为他们绝不用电,晚上只点油灯。
美国陶渊明成了摇钱树
艾米逊人自甘淡泊,与世无争,好像是一批美国的陶渊明。但是,他们却被其他人当成了摇钱树,各种围绕艾米逊人的旅游项目和纪念品应运而生。
艾米逊人的子女,不得和非艾米逊人通婚。据介绍,艾米逊人现在已允许子女在年满18岁时,自己选择是否愿意继续做艾米逊人。但从读到的资料来看,这种选择是很残酷的,因为一旦子女选择不做艾米逊人,其父母就必须将其赶出家门,而且除非孩子今后回心转意,否则一辈子不准再回家。所谓“逐出教门”(excommunication),是艾米逊人严格遵守的宗法和家法。
笔者在“艾米逊国”时,看到《艾米逊国新闻》(AmishCountryNews)杂志,报道了两个“反叛”青少年的例子。一个后来浪子回头,被重新接纳入艾米逊群体。另一人虽然思乡情切,却不思悔改,竟然开着汽车(艾米逊人不准拥有和驾驶汽车)回家探望父母。汽车刚停下,他就看见父亲高举一把铁锤、怒气冲冲地朝他跑来。结果这个青年赶紧开车逃跑,后来当了兵,再没回家。
尽管艾米逊人生活俭朴,且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但却自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幸福,无忧无虑。他们的乐观,从他们绝不买任何保险一事上可以看出。据解释,他们认为上帝就是最好的保险。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开放参观的艾米逊人住宅,备有6种语言的说明书,其中东方语言有两种,是日文和中文。笔者在本文中,把“Amish”音译为“艾米逊”,就是按照这个说明书翻译的。需要说明的是,艾米逊人家,是不欢迎参观者的。笔者参观的这个艾米逊人农场,是专门开辟给外来游客的,以免他们去打搅其他艾米逊人。
艾米逊人虽然给人留下因循守旧的印象,但他们在一些大事上,态度还是相当开明和进步的。例如,他们虽然笃信宗教,却支持政教分离。在美国历史上,他们反对过奴隶制。他们还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 (迎仙)
《海外星云》(2000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