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称王 审美制胜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创办于1981年4月,她是综合性的文摘杂志,主要刊登其他报刊、书籍已发表的精彩文章,其刊登的文章涉及文学、艺术、评论、故事,联系生活的科普小品、心理咨询等,以思想性、文化性及浓郁的人情味见长。经过27年的发展,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达到目前的900万册,2006年4月更是达到1003万册,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个月发行量突破千万的大刊,居世界综合文化类期刊第四位。《读者》杂志连续8年稳居国内第一,占有1/28的市场份额;在海外累计发行百万册,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20多年来该杂志创利税2亿元,品牌价值达36.28亿元。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的奇迹,被业内称为“《读者》现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的角逐日趋白热化,鹿死谁手不得而知。然而一本创办于1981年4月,至今已有27年历史的杂志能够出现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书报亭,并且总是摆在醒目的位置,这就是《读者》。在这场媒体的战争中,《读者》因何突围成功?主要有两点原因:一、内容称王;二、审美制胜。
  
  内容称王:将多元文化的精髓细腻呈现,始终观照人性.成就心灵鸡汤
  
  吸引眼球,多元文化共存。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文化只有在多样性的存在中才能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如果任何文化都固步自封,维持自己的单一性,本身是不利于文化繁荣的。并且由于任何单一的文化不仅是单调乏味的,而且是不利于进步的,多样性是进步的酵母,无论从价值的多元性还是从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上来看,文化的本性都在于多样性。
  《读者》杂志是一本多元文化共存的微型百科全书。她在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的前提下,又力图把中华文化置入世界文化的大构架中。她恪守了中国风格,同时对外来文化持包容和吸纳的态度,不妄自尊大。在多元文化中,《读者》还强调文化的综合性,设法在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科普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体现文化的文明本质以及它的地域性、民族性、互补性、交叉性、传承性和永恒性。不管看《读者》多少年,都会感觉到读者有一种史诗般的波澜壮阔。通过看这本杂志,能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文化,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而且它非常有包容性。《读者》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看待现代社会、看待改革开放,在价值观上与现代社会保持一致。
  观照心灵,体现人文关怀。《读者》杂志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历史,号称一代人的“心灵鸡汤”。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发行量如此大的杂志出现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其实已成为历史的缩影,不知负载过多少人生的冷暖。”更有人将《读者》誉为“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
  在这本薄薄的杂志中,我们几乎找不到宏大的叙述,她的文章却如涓涓细流般浸润心田,也许这正是人性的力量。人性化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它充满了人情味,提倡高尚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读者》始终抓住人性这个主题不放,试图从多方面予以诠释,让心灵得到滋养。在人性的大主题中,《读者》选择了真善美的人性追求,一以贯之地铺陈和展示,乐此不疲。她试图找到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那些优美的故事、文字和图画感染人们,轻轻触摸到各色人等心灵的最软处,使人们从中得到领悟、抚慰、联想、净化、认同、关爱,甚至援助的阅读乐趣。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往往忽略真性情,而《读者》带给人的恰恰是一份久违的真情,能够带给人瞬间的感动,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
  《读者》永远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个纷繁世界,思索着如何坚守传统价值的同时又恰如其分地诠释当代文化。因此,她力求客观地描述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却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和好恶。在异常冷静的外表下,体现着《读者》炽热的灵魂。
  《读者》对社会现象保持敏锐的观察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关注和介绍时代文化的同时,努力体现自己的主张和倾向。《读者》力图在紧扣时代脉搏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传统文化,挖掘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时代文化,引导读者更清晰地分析问题。
  平民化视角让人无法抗拒。有人这样评价《读者》,说她“只是一介平民,和老百姓一样生活和呼吸。她视读者为朋友,而不是所谓的‘上帝’,读者待她如知己,可诉说衷肠。亦能鼎力相助”。《读者》服务读者的精神、回报读者的行动、高质低价的策略,都来自其平民化的视角。所以,《读者》对教育的支持、对环境保护的号召,都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认可与热烈响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作家李书磊评价《读者》时说:“她的这种诗意的情调实际上代表着人生的正统。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人类自身存在的绝对认可。”《读者》的长盛不衰,一直受到媒体关注,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读者》现象”。
  
  审美制胜:将传统道德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坚守核心价值观:真、善、美的统一
  
  以“家”为审美对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就经常运用“家”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审美的准则。《读者》杂志中有许多讲述家庭成员关系的文章,比如说2006年第4期的文章《也许,我们一生都不理解母亲》,这篇文章叙述了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虽然故事老套但却真情感人。在网络上,很多读者都留言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在《最后一盘磁带》中,一个身患癌症的母亲,忍受病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对子女的叮嘱都录制下来,而她的叮嘱无非是孩子的衣食琐事;在《母亲的牙托》中,母亲患了更年期多语症,为不妨碍儿子,戴上一副拳击手的护牙托,使自己少说话;在《地震中的撑起》中,母亲为保护孩子,撑起了巨石。这种“家”的概念、“母亲”的概念都作为审美的对象被充实并且延续下来,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因而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审美指向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又可作为一种凝聚力促使历史发展前进,也是《读者》所要倡导的精髓。“每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立的团队,这些团队在进行竞争的时候,如果每个成员只顾自己,不能设想它能够组成一支铁的团队去跟别人抗衡。从这一角度而言,一个民族的爱心有多少、责任感有多强,这个民族的希望就有多大”。
  以“气节”“尊严”为审美要旨。中国人一向重视“气节”。成语“不食嗟来之食”已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积淀下来。“气节”体现在危亡关头,体现在苦难时刻。《读者》在表现气节尊严方面,视觉独特,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讲述了发生在日本北海道的一家面馆里的故事,老板夫妻连续14年,每逢除夕都会为贫穷的母子三人留下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碗面鼓励着母子顽强地生活下去,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角落里的阳光》中,主人公是_一个贫民区的孩子,姐姐是个残疾人。“我”坚持给小男孩100美元,他还是硬塞给“我”,说“我们自己行”;《站立的尊严》中,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已负债累累,但他们举的求助牌上写着“要药,不要钱”;《一个寒门学子的心酸日记》中,详细描述了主人公因为无法交清学费而经历的心理屈辱。这种感受也是源自强烈的自尊和不愿意接受施舍的心理。他们虽然钱少,却一样过得有滋有味,对生活一样充满希望。正如《角落里的阳光》中,小男孩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了钱一定买给你!”这样的一群弱势群体或许处于社会底层,或许正经历着经济贫困的折磨,或许身体残疾……虽然这些人身处逆境,但都表现出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气节,并且依然追求幸福的生活。
  27年来,《读者》杂志始终以博采中外、汇聚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为导向,不断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坚守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陶冶人的性情,让读者在享受美文的同时,净化心灵,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本刊编辑部重要推荐:  10年前,徐光春同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任上,为《“杨柳青”·1988~1997十年总汇》一书写了序言《探索新闻言论改革》一文。虽然时间过去10年多了,但我们认为,序文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新闻言论的进一步改革、报纸工作和新闻队伍建设仍有指导性的意义。特向广大新闻工作者郑重推荐。    《河北日报》头版上有个“杨柳青”言论专栏,办起来快10个年头了,我早几年就注意到这个
期刊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职责逐渐从“党的耳目喉舌”的职能中解脱出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监督、信息传达、教育大众”等功能。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大热,全民炒股、全民炒基金,更令符合市场胃口、反映市场风向的经济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于是,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市场化财经媒体开始走上舆论舞
期刊
引领人生的是理想    辉煌的灯盏高悬于苍穹,那是哺育万物、光照宇宙大地的太阳;绚丽的灯盏矗立在心间,那是催人奋发、引领人生航向的理想!  理想,潜藏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寄托着众生对于明天的希望。它不是空洞的槐安国梦幻,也不是虚无的乌托邦空想。它是生长于现实“根茎”之上而绽放于未来“枝梢”之间的艳丽花朵;它是吮吸着臭汗的滋养、借助千万倍的勤苦而可浇灌成真的美好梦想!它是连唤“加油”而增气提神的“赛场
期刊
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在此后的几年间,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电视选秀出现了空前跃进的局面,大大小小有200多个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上。2007年更是被公众称为“选秀年”。然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电视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显现并日益引起关注。随后,广电总局先后制定下发了10多项规定,为选秀节目下了一道道“紧箍咒”,把抵制低俗、泛滥之风作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后,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逐渐退
期刊
现今,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作为党报体系的最基层,地市报不仅要面对多种媒体的挤压,还要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地市报欲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突出本地新闻的基础上,强调在“有用”、“好看”上下工夫,力求以更加本土化、贴近性的报纸赢得读者的青睐。    “有用”,是办好地市报的内在要求    一要关注时政新闻,准确表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这是地市报的立身之命。党和国家的重要
期刊
陈建政是舞钢市朱兰街道党工委书记。在他家里和办公室中,有不少镜匾、奖章和荣誉证书,它们像一串熠熠生辉的珍珠,串起了他辉煌的经历。  陈建政今年43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世纪80年代在舞阳钢铁公司炼钢厂工作,曾获得“青年技术标兵”称号。90年代他被调到舞钢市枣林乡工作,任副乡长、党委副书记。其间,他分管的计划生育工作,获得了两个“国家级先进”荣誉,同时枣林乡也被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
期刊
网络电视是网络与电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它通过宽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图像等融为一体。同时,网络电视也是电视媒体利用因特网扩大自己的影响,延伸电视传播的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    超越时空的信息选择    网络电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人们都可以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任何一个节目。  网络电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又及时的新闻等节目
期刊
2006年10月26日,国际奥委会授权新华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东道主通讯社,负责对北京奥运进行全方位报道,并为国内其他新闻媒体和机构提供中国运动员的报道。2007年9月12日,新华社正式开通北京奥运东道主通讯社官方网站(beliv-jing2008.news.com),以便海内外读者了解北京奥运的筹办情况。(1)  创立于2000年的TOM在线是国内主要的商业性门户网站之一,定位年轻时尚用户,
期刊
微观经济报道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及其相遇的场所——市场所作的报道。微观经济报道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微观经济学包括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和收入分配。同样,微观经济报道也关注市场,关注市场背后的参与者:消费者与生产者。实践证明,真正的市场经济不仅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率的。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微观经济报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报纸微观经济报道常常采取“抓小放大、贴近生活”的报道思路
期刊
从近期媒体的奥运报道看,各种媒体都在加大力度。以央视为代表的各电视台增加了奥运报道的时间和深度,搜狐、新浪等主要门户网站公布了自己的奥运报道计划,平面媒体更是不惜版面把专题做深做透,通讯社则凭借自己在采访和图片方面的优势抢占制高点。在竞争的同时,很多媒体还选择了合作,以聚合更大的能量来迎接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TOM网组建的“28+1奥运报道联盟”、搜狐网与35家地方平面媒体组成的搜狐奥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