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收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此候近安
朱德
十一月廿九日
于晋洪洞战地
1937年11月6日,朱德在山西昔阳县写信,望陈玉珍变卖书籍及家中产业以救济母亲。但朱德内心充满着矛盾,想到陈玉珍作为他的前妻,一个女人十年来支撑南溪家庭已经十分不容易,恐她无钱再支持家乡母亲。他感到很犯难,最终他想到了此时在泸州以开药店为生的旧日好友戴与龄。
戴与龄生于1888年,小朱德两岁,是仪陇县马鞍人。他们感情真挚,还一同参加过科举,都考过了乡试和府试。1916年的护国战争中,朱德还邀请戴与龄出任本团军需官,次年他又升任朱德旅部的军需处长。朱德万里寻党、在德国和苏联学习期间,戴与龄多次接济朱德。1926年朱德回国在朱培德部工作时,戴与龄担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军需官,后升任第九军军需处长,还追随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密切合作、坦诚相待,论公论私,都是惺惺相惜的挚友。1937年11月29日,朱德提笔给戴与龄写信,希望他接济川中老母。
信的起首,以“老弟”称呼戴与龄,既亲近又反映出朱德与戴与龄的深厚友情。朱德首先向老友介绍了抗战的情况,从“收复了许多名城”“深入到敌人后方”“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等话语中,不难看出朱德对中国抗战的信心。随之,朱德通过“差堪”二字,委婉地提到如何得知好友戴与龄和自己家庭的境况,并为好友开药店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他忧心忡忡地向好友戴与龄倾诉家中的困难:两位母亲遭遇荒年,又年高乏食、不能告贷、无以为生。而自己为革命事业,“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因此希望以好友关系向戴与龄募钱200元,寄给老家的朱理书。读信至此,令人唏嘘不已。人们不禁要问八路军总指挥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然而,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八路军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作风的一个真实缩影。那句“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字里行间不仅反映出朱德的拮据和抗战的艰辛不易,更承载着二人友情的弥足珍贵。此时此刻,朱德能托付的除了玉珍,就只有戴与龄了。从信的落款可知,此时朱德正在抗战的最前线,他的心,一头关注着瞬息万变的战场,一头牵挂着万里之外的母亲。
这封承载着报国之志、孝母之心和勤廉之德的特殊信件,字里行间透出的恳切和无奈,深深感染了戴与龄。戴与龄接信后立即给朱母寄去200元,使饥饿中的两位老人渡过了难关。此后,他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多次捐助朱德的亲属,并动员自己的亲属十几人投身陕北或华北抗日前線,因为他相信朱德要走的路和做的事是正确的,是值得他尽心竭力来支持的。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封家书,可以辉映出伟大战士对民族、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这封书信是朱德在抗战前线写的,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也生动反映了朱德对民族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沉的关爱。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收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此候近安
朱德
十一月廿九日
于晋洪洞战地
1937年11月6日,朱德在山西昔阳县写信,望陈玉珍变卖书籍及家中产业以救济母亲。但朱德内心充满着矛盾,想到陈玉珍作为他的前妻,一个女人十年来支撑南溪家庭已经十分不容易,恐她无钱再支持家乡母亲。他感到很犯难,最终他想到了此时在泸州以开药店为生的旧日好友戴与龄。
戴与龄生于1888年,小朱德两岁,是仪陇县马鞍人。他们感情真挚,还一同参加过科举,都考过了乡试和府试。1916年的护国战争中,朱德还邀请戴与龄出任本团军需官,次年他又升任朱德旅部的军需处长。朱德万里寻党、在德国和苏联学习期间,戴与龄多次接济朱德。1926年朱德回国在朱培德部工作时,戴与龄担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军需官,后升任第九军军需处长,还追随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密切合作、坦诚相待,论公论私,都是惺惺相惜的挚友。1937年11月29日,朱德提笔给戴与龄写信,希望他接济川中老母。
信的起首,以“老弟”称呼戴与龄,既亲近又反映出朱德与戴与龄的深厚友情。朱德首先向老友介绍了抗战的情况,从“收复了许多名城”“深入到敌人后方”“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等话语中,不难看出朱德对中国抗战的信心。随之,朱德通过“差堪”二字,委婉地提到如何得知好友戴与龄和自己家庭的境况,并为好友开药店由衷地感到高兴。同时,他忧心忡忡地向好友戴与龄倾诉家中的困难:两位母亲遭遇荒年,又年高乏食、不能告贷、无以为生。而自己为革命事业,“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因此希望以好友关系向戴与龄募钱200元,寄给老家的朱理书。读信至此,令人唏嘘不已。人们不禁要问八路军总指挥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然而,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八路军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作风的一个真实缩影。那句“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字里行间不仅反映出朱德的拮据和抗战的艰辛不易,更承载着二人友情的弥足珍贵。此时此刻,朱德能托付的除了玉珍,就只有戴与龄了。从信的落款可知,此时朱德正在抗战的最前线,他的心,一头关注着瞬息万变的战场,一头牵挂着万里之外的母亲。
这封承载着报国之志、孝母之心和勤廉之德的特殊信件,字里行间透出的恳切和无奈,深深感染了戴与龄。戴与龄接信后立即给朱母寄去200元,使饥饿中的两位老人渡过了难关。此后,他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多次捐助朱德的亲属,并动员自己的亲属十几人投身陕北或华北抗日前線,因为他相信朱德要走的路和做的事是正确的,是值得他尽心竭力来支持的。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封家书,可以辉映出伟大战士对民族、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这封书信是朱德在抗战前线写的,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也生动反映了朱德对民族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沉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