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司是赶考者,不是布道者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周刊》:与传统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淡化了母公司以及地理总部的概念,这是否首先意味着原有组织形态的颠覆?
  吴伯凡:“全球公司”是很新的概念,还只是一种理想类型,这个概念能不能被企业和管理学界普遍接受还很难说,但是这个概念所描述的趋势和指向的图景大家都可以感觉到。国际上现在对未来的公司有一种提法叫“一个共同创新的社区整合者”,过去公司是一种“产品提供中心”,这种变化里面也包含所谓全球公司的形态。但它不是一个突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一种渐变,所以彻底的颠覆是不大可能的。
  网络时代物流、信息流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必然会改变公司的组织形态。管理学上讲“帝国制”到“联邦制”的转变,过去跨国公司有点像一个帝国,把一个区域当成输出资本的市场和获取资源的产地,是跨国公司的一种延伸。全球公司与传统跨国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母公司的概念了,过去跨国公司把产品卖到中国来,中国是一个下游的地位,但现在很难区分上下游了,金字塔式的结构会瓦解。如果今天一个跨国公司来中国还是布道者的姿态,而不是来赶考,一定是会失败的,美国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就是证明。
  最近有一本书叫《海星与蜘蛛》,全球公司实际是一种海星式组织,类似于计算机术语上的分布式计算。相对于中央控制式计算,分布式计算在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过去母公司和分公司之间有从属关系,现在全球公司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基础之上的物流和信息流可以在全球通畅的流动,必然要求企业顺应这一外部条件,在内部实行较大的战略弹性和战略包容度,这就是所谓“联邦制”。但它又不是各自为政、军阀割据的状态,一定还是有整体协调的,不然不成其为一家公司,就像联邦制的统一宪政一样。
  
  《商务周刊》:全球公司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其产品、资金和人才配置到全球范围内最需要的地区,从管理学上讲,这种快速灵活的资源配置能力源于哪里?
  吴伯凡:分布在全球各区域的公司要有全能作战的能力,要在一个区域独立发展起来,获取当地市场需求的渠道和能力,对复杂需求链条的发现、甄别、分类和反应能力,是最重要的素质。它首先要让本地客户满意,而不是克隆母公司的某种模式。
  从能力形成的角度,组织形态决定组织能力。德鲁克说过公司的形态最初是“棒球”模式,每个人在固定职能位置上各司其职,后来发展到“足球”模式,每个人的功能和位置有了一定的弹性,再后来变成“网球双打”模式,位置和角色更加灵活,是基于信息共享的一种协作模式。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烟囱”式和“下水道”式组织结构,过去大公司内的事业部像烟囱一样,自下而上条块分割,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之间的沟通协调很费劲。在无个性化产品时代,这种结构的优势可能更大,因为它高度专业化会产生规模效应,但一旦涉及到个性化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需要随时调整变化的产品和服务时,这种结构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这时候它就会被另外一种“下水道”式组织结构替代,横向连接的下水管道式组织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迅速组织协调,形成非常灵活的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
  对于现在的跨国公司而言,公司内外部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以戴尔为例,它的虚拟整合能力非常强,由于采购量非常集中,它对供应商的研发方向具有重大影响力。虽然产权上没有关系,但供应商实际成为戴尔的一个职能部门。在整个供应链中,它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客户需求信息,尽管它连仓库都没有,是一家典型的“轻资产”公司,但由于它具有虚拟整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戴尔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全球公司。
  
  《商务周刊》:全球公司面对的最大挑战会是什么?
  吴伯凡: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将是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问题。就是在同一种文化中,信息失真和误读也是一个古老的难题,在越来越虚拟的全球公司,与从未谋面的同事交流将非常普遍,如何确保整个数字神经系统不至紊乱,是很大的难题。
  
  《商务周刊》:跨国公司转向全球公司这一趋势,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什么?
  吴伯凡: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都会逐渐消失,产品和服务可流动性高的行业,无重化产品和可比特化的产品行业最有可能出现全球公司,比如软件、音乐、时尚产品等。过去是隔行如隔山,现在这道山没了,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商已经不是佳能或尼康,而是诺基亚,这就是管理学上的“极限竞争”。中国企业要从全球企业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自己面临的竞争态势,关起门来称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边界和壁垒的观念已经过时了,要思考在无边界、无壁垒、无障碍的情况下如何筹划自己未来的竞争力。
  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来说,如果不是以全球公司的眼光,而是以跨国公司的眼光走出去,以为凭借自己在母国的优势,可以输出和延伸优势资源,到国外去复制成功,可能就不合时宜了,一定要有思维和世界观上的改变。然后要从公司的结构、激励方式、决策权分配和信息传递方式四方面去塑造自己的全球公司基因。
其他文献
●只要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给市场注入足够的流动性,就可以缓解问题  ● 中国国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仍然是流动性过剩而不是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 国内银行也应该提高抵押贷款的发放标准,更加谨慎地审查自己的放贷    8月,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惊吓了全球的买房人、商业贷款银行、中央银行以及资本市场。次级房贷危机是典型的政府鼓励居民购房,金融机构又将房贷资产证券化而导致的流动性
期刊
2008北京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开幕,这场世纪盛会将会对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经济和物价——关键是预期值。与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相比,北京对于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力很小,因此,与那些乐观者或悲观者的预期不同,我们认为,北京奥运会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非常有限。而物价的过快增长(部分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原因)才是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和市场中潜伏的
期刊
《商务周刊》:ABB刚刚发布了2007—2011年的公司中期战略。我们看到有关业绩增长的目标数据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您预计在这5年里,ABB每股收益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税后使用资本回收率有望在2011年超过30%。对您及ABB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战略目标吗?    冯恩博:我觉得这甚至是一个保守的目标。2006年和今年前几个月ABB的增长率就是最好的事实证据,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增长
期刊
《商务周刊》:来中国前,您的职务是ABB全球变压器业务单元的负责人,这是个相当高的职务,为什么您会选择来中国?  柯睿思:这应该算是一个平调,因为汇报的层级是一样的。我选择这个职位不是想晋升,而是中国真的非常令人感兴趣。    中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国家,每个人都在谈论中国。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真正到这个国家,我才有机会接触到深邃的中国文化,有机会学习中文。我夫人和三个孩子也有很好的机会来学习中
期刊
——专访德国Hugo Boss集团董事长兼CEO布鲁诺·塞尔策博士    “不要把亚洲和廉价时装想当然联系在一起。你们不要一年五次飞到意大利,一年一次就够了,剩下的四次去中国。”作为德国知名时装集团Hugo boss的董事长兼CEO,布鲁诺·塞尔策(Bruno E. Slzer)经常这样提醒手下的设计师。    在贵族般骄傲的国际时尚界,少有人比塞尔策更懂得中国市场的价值,自1995年加入Hugo
期刊
将陈永正招致麾下,NBA铁了心要在中国迎接大场面    “把易建联钉在板凳上,那无异于末日的来临。”国庆期间,NBA密尔沃基雄鹿队主教练拉里·科里斯科维雅克,在回应媒体关于易建联本赛季上场机会将很少时开玩笑说。  从王治郅到巴特尔再到姚明和易建联,NBA赛场上中国球员的身影越来越多。抛开技术实力,仅从商业价值而言,多一名中国球员出现在NBA的赛场上,对NBA来说就多了一棵摇钱树。  除了易建联登陆
期刊
《商务周刊》:目前很多奥运赞助企业的奥运营销到了冲刺阶段,在您看来,它们准备好了吗?  沙伊峰:奥运营销是体育营销的一种形式。体育营销是指利用体育实现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既然是体育营销,那么奥运营销并非是赞助了奥运会以后可以直接享受到的权利,更多还是在如何运用这些权利和资源进行体育营销。体育营销的一个特点是,前期投入是1的话,那么后续还需要投入2来激活这些前期资源,那么投入的成本就是3。成本很
期刊
中国企业在“奥运商场”上进步神速,其意义或许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很长一段时期之后才能完全显现    奥运来了。跟在后面的除了体育,还有商业。来头都不小。  有数据显示,常规营销每投入1亿美元可以提升品牌价值1%,而奥运营销是其三倍,产品销量的增长也同样如此。比如,联想加入奥运TOP计划一年后,其品牌价值从307亿元人民币一下子越过了600亿元大关,品牌美誉度也从53%上升到了62%,产品销售拉力净增4
期刊
内部整合和外部竞合是全球公司的共性    每一场重大技术革命都会给商业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蒸汽机到火车再到发轫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信息技术,无不如此。早在托马斯·弗里德曼惊呼“世界是平的”之前,世界就以其固有的规律自行不息了,就像人类发现大爆炸之前宇宙就已经在混沌之中演变一样。  世界永远不会是平的。但是,在一个相对空间因技术发展而大大缩小的世界里,企业的“权力”陡然增大——它们可以利用全球范围
期刊
换在5年前,很多人都认为国有企业天生就不可能成功,甚至两年前郎咸平关于国有企业也可以做好的论断还招致国内主流经济学界一片奚落声。而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讨论向国有企业学习管理的话题。我们惊奇地发现,国企正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似乎就在昨天,我们还在讨论国有企业如何解困。今天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国企已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就在几年前,我们对于国资委的成立和李荣融将如何来改造那些庞然大物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