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的照射决定物体的亮面、暗面及阴影,从而使我们感受到物质的形体。物体的形状和每个朝向的变化都会影响光的反射,画面也会显示出不同的色调表现。徽州木雕艺人常常巧妙的运用光源,借光影明暗来突出人物形象,以此来调节画面气氛,传情达意。
一.增强人物体积感,突出人物形象
光可以分为自然的光和人工的光,这两种光源是有差异的,根据不同光源,我们看到的光影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在自然光线下,他们离所描绘的对象是很远而分散的,光线如平行线般照在物体上,形成了亮部和暗部的差距不大。而人工的光源,一般离对象是相对比较距离近而集中,容易形成对比强烈的明与暗。徽州民居是内向型结构,木雕主要集中在民居中间天井的四周。方形的天井像是一个收光口,把自然光聚集起来,使原本的散光变的更为聚集。这种从井口泻下来的天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顶部进入的光线是投射面积最大,它是整个房屋最亮的地方。几百年来,在同一光源的制约下,经过长期实践,木雕艺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在竖向上,为了使人物更其突出,在人物上半部分三分之二处挖得很深,下面三分之一部分则很浅,呈弧线斜坡与外框衔接,上下深浅对应。光影投射下来,在深部位的头、上半身较明亮,投影相对较重,人物的轮廓相对清晰;在浅部位的下半身较暗,投影相对较弱,轮廓相对较模糊。在光的作用下,木雕产生了虚实、明暗的变化,使主要人物从次要人物及背景中凸出来。徽州木雕艺人运用深浅雕刻相互结合,把观赏者的视觉焦点移到了人物的上半部分,人物笑面喜态被光强化,显得尤为跳跃鲜活,层次变化丰富,立体感更加凸显。
在纵深上,雕塑依靠本身的凹凸表面,正负空间来强化体量,增强节奏感和空间感。例如我国古代青铜器上面的大型人面具,常常在眼、嘴等地方做成起伏比较大的斜面和凹凸弧面,以突出其面部特征。徽州木雕的主要人物被雕刻在最前方,为向外凸出的曲面。次要人物居后,配景多为平面雕刻在最后方。在明暗的表现上,近处人物明暗对比强,远处背景明暗对比要弱。近处人物明确、清晰,远处背景则模糊、虚影。人物整体呈现向外凸出的同时,也其细节也蕴含着丰富的变化。衣纹常采用阴刻的手法向内凹陷。向外凸出的曲面和向内凹陷出的衣纹是不同的,向内凹陷在光影的照射下会产生很强烈的明暗对比,加强了木雕人物动态和韵律。同时也加大了体面之间的高低错落关系,使得向外凸出的那部分曲面更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强化了木雕的动态形象。在光影的影响下,不同的曲面的表现特征更为强烈:直线型曲面在造型艺术中就有刚中带柔的特点,弧线形曲面在造型艺术中富有弹性、张力及丰满感;旋转曲面在造型中具有生长感和动感;自由曲面在造型中有丰富、多变和奔放之感。而徽州木雕人物动态圆润,增加了身体的面的转折,使得形体更加流畅舒展,呈现出更加自信和稳定的状态,打破了直立面的呆板感觉,从而在视觉上造成丰富的层次。
二.调节室内气氛,传达欢乐的情感
光影是有表情的,光的聚散不仅强化了画面的主题,还承担起调节画面气氛,传情达意的作用。它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绪,在秩序和节奏中感受蕴含的情感和美。光影对整体画面气氛的渲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柔和的光影、强烈的光影、聚集的光影或散漫的光照等,都能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气氛,呈现不同的效果。光影的相得益彰,会使观众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激起或悲或喜的情绪。当大面积温暖的光线照耀画面时,观看者的心情会愉悦、兴奋,而微弱的光线出现在画面上时,则会显得忧郁。过于强烈的光线会使人感到突兀,茫然不知所措,小束光线在大面积的阴影中出现则会产生神秘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使用适当的明暗效果,突出暗藏的情绪,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置身于徽州民居空间内,从上到下,光线从聚到散,从强到弱,依次递减。于此同时,明暗的变化,空间层次的表现和渲染的气氛也有不同。在民居最上方的雀替部分是整个民居光线照射最强烈的部分。而强烈的聚光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可以强化美好和快乐,再现暴力和丑恶。雀替上一般雕刻为神仙人物,这些人物浑身上下散发着欢喜之气,人物在光线的聚光下向前凸显甚至“跳跃”,大量的阴影悄无声息的后退,被温暖的光线所隐没,余下的是跳动的,鲜活的,喜气洋洋的人物形象。天井上方夺目的光线,木雕镂空处跃动的影子,给予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同时层次又非常的鲜明。
光线到达整个民居中部时,相对天井处较为柔和,分散。光把观者的目光吸引向画面最亮处,其余隐没在阴影之中,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气氛。亮光从高处投射下来,人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圆润流畅的明暗交接线,人物从阴影中浮现出来,整个人物上方都是明亮的色调。就像戏曲舞台一样,画中人物站在黑色背景的舞台之上,一束光打在这些十分欢喜的人物的身上,显得喜庆,热闹,乐感十足。随着光线的变化,这些人物也产生了丰富的层次变化,明暗的分界是时断时续的,在光影的流动中使人物的体态充满了弹性,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节奏美在画面的虚实相间中孕育而生。
当光线在民居内不断变化时,便形成了一种明暗交织的空间。圆形的光斑穿过狭长深幽的天井,打在木雕人物上,影影绰绰,产生了流动,跳跃的幻觉。徽州木雕巧妙的抓住光线赋予的灵气和力量,产生了一种流动的立体空间感。目光随着光影而流动给视觉持续的刺激。各种对象在一个大的空间环境里面占据着属于自己的空间,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展示着一种热情,活泼,欢乐的意境和营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人物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李飞,钱明. 中国徽州木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董洪全.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宋子龙,马世云 徽州木雕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
[5]宋水亭. 中國古董文化艺术收藏鉴赏——明清人物木雕精粹[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吴莎.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审美属性及价值初探[D]. 复旦大学,2010.
[7]甄玥. 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一.增强人物体积感,突出人物形象
光可以分为自然的光和人工的光,这两种光源是有差异的,根据不同光源,我们看到的光影效果也会大不相同。在自然光线下,他们离所描绘的对象是很远而分散的,光线如平行线般照在物体上,形成了亮部和暗部的差距不大。而人工的光源,一般离对象是相对比较距离近而集中,容易形成对比强烈的明与暗。徽州民居是内向型结构,木雕主要集中在民居中间天井的四周。方形的天井像是一个收光口,把自然光聚集起来,使原本的散光变的更为聚集。这种从井口泻下来的天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顶部进入的光线是投射面积最大,它是整个房屋最亮的地方。几百年来,在同一光源的制约下,经过长期实践,木雕艺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在竖向上,为了使人物更其突出,在人物上半部分三分之二处挖得很深,下面三分之一部分则很浅,呈弧线斜坡与外框衔接,上下深浅对应。光影投射下来,在深部位的头、上半身较明亮,投影相对较重,人物的轮廓相对清晰;在浅部位的下半身较暗,投影相对较弱,轮廓相对较模糊。在光的作用下,木雕产生了虚实、明暗的变化,使主要人物从次要人物及背景中凸出来。徽州木雕艺人运用深浅雕刻相互结合,把观赏者的视觉焦点移到了人物的上半部分,人物笑面喜态被光强化,显得尤为跳跃鲜活,层次变化丰富,立体感更加凸显。
在纵深上,雕塑依靠本身的凹凸表面,正负空间来强化体量,增强节奏感和空间感。例如我国古代青铜器上面的大型人面具,常常在眼、嘴等地方做成起伏比较大的斜面和凹凸弧面,以突出其面部特征。徽州木雕的主要人物被雕刻在最前方,为向外凸出的曲面。次要人物居后,配景多为平面雕刻在最后方。在明暗的表现上,近处人物明暗对比强,远处背景明暗对比要弱。近处人物明确、清晰,远处背景则模糊、虚影。人物整体呈现向外凸出的同时,也其细节也蕴含着丰富的变化。衣纹常采用阴刻的手法向内凹陷。向外凸出的曲面和向内凹陷出的衣纹是不同的,向内凹陷在光影的照射下会产生很强烈的明暗对比,加强了木雕人物动态和韵律。同时也加大了体面之间的高低错落关系,使得向外凸出的那部分曲面更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强化了木雕的动态形象。在光影的影响下,不同的曲面的表现特征更为强烈:直线型曲面在造型艺术中就有刚中带柔的特点,弧线形曲面在造型艺术中富有弹性、张力及丰满感;旋转曲面在造型中具有生长感和动感;自由曲面在造型中有丰富、多变和奔放之感。而徽州木雕人物动态圆润,增加了身体的面的转折,使得形体更加流畅舒展,呈现出更加自信和稳定的状态,打破了直立面的呆板感觉,从而在视觉上造成丰富的层次。
二.调节室内气氛,传达欢乐的情感
光影是有表情的,光的聚散不仅强化了画面的主题,还承担起调节画面气氛,传情达意的作用。它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绪,在秩序和节奏中感受蕴含的情感和美。光影对整体画面气氛的渲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柔和的光影、强烈的光影、聚集的光影或散漫的光照等,都能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气氛,呈现不同的效果。光影的相得益彰,会使观众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激起或悲或喜的情绪。当大面积温暖的光线照耀画面时,观看者的心情会愉悦、兴奋,而微弱的光线出现在画面上时,则会显得忧郁。过于强烈的光线会使人感到突兀,茫然不知所措,小束光线在大面积的阴影中出现则会产生神秘感,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使用适当的明暗效果,突出暗藏的情绪,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置身于徽州民居空间内,从上到下,光线从聚到散,从强到弱,依次递减。于此同时,明暗的变化,空间层次的表现和渲染的气氛也有不同。在民居最上方的雀替部分是整个民居光线照射最强烈的部分。而强烈的聚光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可以强化美好和快乐,再现暴力和丑恶。雀替上一般雕刻为神仙人物,这些人物浑身上下散发着欢喜之气,人物在光线的聚光下向前凸显甚至“跳跃”,大量的阴影悄无声息的后退,被温暖的光线所隐没,余下的是跳动的,鲜活的,喜气洋洋的人物形象。天井上方夺目的光线,木雕镂空处跃动的影子,给予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同时层次又非常的鲜明。
光线到达整个民居中部时,相对天井处较为柔和,分散。光把观者的目光吸引向画面最亮处,其余隐没在阴影之中,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气氛。亮光从高处投射下来,人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圆润流畅的明暗交接线,人物从阴影中浮现出来,整个人物上方都是明亮的色调。就像戏曲舞台一样,画中人物站在黑色背景的舞台之上,一束光打在这些十分欢喜的人物的身上,显得喜庆,热闹,乐感十足。随着光线的变化,这些人物也产生了丰富的层次变化,明暗的分界是时断时续的,在光影的流动中使人物的体态充满了弹性,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节奏美在画面的虚实相间中孕育而生。
当光线在民居内不断变化时,便形成了一种明暗交织的空间。圆形的光斑穿过狭长深幽的天井,打在木雕人物上,影影绰绰,产生了流动,跳跃的幻觉。徽州木雕巧妙的抓住光线赋予的灵气和力量,产生了一种流动的立体空间感。目光随着光影而流动给视觉持续的刺激。各种对象在一个大的空间环境里面占据着属于自己的空间,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展示着一种热情,活泼,欢乐的意境和营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人物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李飞,钱明. 中国徽州木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董洪全.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4]宋子龙,马世云 徽州木雕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
[5]宋水亭. 中國古董文化艺术收藏鉴赏——明清人物木雕精粹[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吴莎. 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审美属性及价值初探[D]. 复旦大学,2010.
[7]甄玥. 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