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一、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的成因
通过调查研究[1],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寻求突破,找出形成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观念原因和制度原因,其中观念原因是内因,是主因,制度原因是外因,是次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体现内因,内因通过外因发挥作用。因此,要想对这一问题标本兼治,就必须从观念原因和制度原因两方面出发进行内外兼治,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效。
(一)观念原因
我国很多会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再加之受到社会一些不良观念的诱导,致使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入歧途。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模糊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界限。很多会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没有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而只是把它视为本科教育的后续教育,仍然按照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是“舶来品”有关,作为一种文化的移植现象,往往注重形式的移植,而忽略了实质的趋同,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形似而神非”。再从更深层次的思想根源来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权威的思想也抑制或阻碍了民主自由和创新思维等精神理念的培育和发展,而这却是研究生教育的精髓所在。
2.现代社会过分功利性的价值追求,误导了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现代社会过分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使得研究生教育逐渐放弃了对求真、进取、创新、学术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地位、权利的热捧,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满足社会功利性需要而展开,而不再注重对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过分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历主义追求高学历高回报。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工作,而是追求一种高学历。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研究生教育的实质价值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教育的符号价值,即学历文凭的巨大象征意义,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研究生教育失去其本来含义,研究生文凭日益泛滥,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严重贬值,含金量日益下降,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2)研究生学风日益浮躁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使得很多研究生不再安心读书上课和做学术研究,而是追求更丰厚的物质回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无止境的追求也影响到校园中的研究生教育。
(二)制度原因
1.现阶段我国会计本科生教育的专门化模式,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征,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功能定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应当是分阶段、分层次培养不同学历的人才。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应该有所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应该以通才教育为主,目标主要是接受知识,是一种获得型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比本科生教育高一个层次的教育阶段,应该以专才教育为主,目标是消化并创新知识,是一种研究型教育。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二者之间经常会发生功能错位。从培养目标来说,有的高校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过度地拔高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有的高校却又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不仅没有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也没有体现出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再从教学来说,有些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出现了采取专题式讲授的高档化趋势,而相反,研究生教育却采取满堂灌式的灌输式教育,出现了教学内容的“炒冷饭”现象。
在美国,本科生教育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通才教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开展基本常识教育,而专业教育则上推至研究生阶段。本科生教育在前两年实施统一的共同课程,从第三年起才开始通过选修的方式形成各自的主修方向,甚至本科生教育与就业之间已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研究生发达到一定程度,本科生教育阶段才可能顺利实施通才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承担起分配职业的专才教育的使命,并对本科生教育阶段推行普通教育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本科生教育还承担着专业教育并分配职业的任务,因此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在很多高校被定为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真正实施通才教育的还比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必然与本科生教育存在着很多交叉点,界限十分模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存在一种“本科化”的趋势和现象了。
2.现阶段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的考评制度不完善,助长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无序和混乱。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效果如何,培养的质量如何,都需要通过考评制度来进行评判,考评制度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和出入口的把关者。然而,我国目前的会计研究生教育的考评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1)招生制度把关较松,会计专业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不高。有的高校要么唯分数是从,不注重综合素质,由此造就了一批应试型人才;要么招生时赋予一定的灵活性,把一些政府官员、企业老板也拉进了研究生的队伍,而他们就读研究生的目的绝大部分并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还有些高校增加了本校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名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研究生营养单一、思维固化、视野狭窄的“近亲繁殖”后遗症。(2)考核制度不科学且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课程考核乃至最终的学位论文答辩得过且过,论文发表的规定弹性余地也很大,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会计专业研究生普遍反映缺乏足够的学习压力和科研压力,至多是有些导师施加的科研压力或自我加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很容易产生懒惰心理,只想轻松“混”到毕业,从而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二、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
以下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这些宝贵的经验必将对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
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源于中世纪大学[2]的高级学位教育,是以培养学者行会中的“师傅”(Master)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博士学位的授予最早产生于13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大学,后来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采用了与巴黎大学类似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培养目标是各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是强调课程教学,重视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管理方式采取师承制。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不高,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
(二)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
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产生于现代大学。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将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柏林大学首次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一般是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参加由导师主持的“习明纳”[3],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成学位论文是最终取得学位的必要前提,管理方式主要是采取师徒式。这种以科研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教育影响深远,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仍然是采取这种模式进行的。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不适用于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三)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
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又称为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是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的产物。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它能够集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先进设备、明确的科研课题之长处,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既掌握基础学科知识与研究能力,又擅长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是顺应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产生了强烈需求,从而刺激了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产生。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大学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同管理。这种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仅限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不适用于培养研究型或其他非应用型人才。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只是把它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副产品或补充物,因此培养质量并不是很理想。
(四)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博士的经验以及参照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培养过程比较规范,对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视,在管理组织形式上建立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管理,而各个学系或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使得研究生教育得以规范和统一,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又能发挥各个学院和教授的特长和优势,为较大规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条件。
这种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虽然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但真正有效地实现这种统一并非易事。即使是在人们认为教学和科研结合得比较好的美国,也仅仅是在文理研究生院里面才能相对较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三、重构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通过以上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成因的分析,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点,笔者认为,重构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做出以下初步设想:
(一)“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的“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它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
“追求卓越”是一种用积极的行动追求最好的意识和精神,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把它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人员中,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新正名、重塑形象的机会。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会计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应该是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或拔尖人才,即英才或天才,他们只能是各个阶层中少数的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作为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就应该以培养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最优秀的精英人才为己任,否则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培养过程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即录取新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考核评价、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培养过程。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对培养过程的管理应坚持两个新的管理理念,即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过程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组织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卓越的结果来自于卓越的过程。过程管理是人们为了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概念。作为现代组织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之一,过程管理是提升组织绩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平衡价值、履行组织使命和实现组织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决定了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周期和成本,是实现组织业绩和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也是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方向性的总体要求,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层层转化,步步分解,通过培养过程来使之外显化、操作化。作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质量管理理念,主要有三个特点: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的质量管理。企业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层层分解质量指标,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只有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对象”是会计专业研究生,“生产要素”是各种软硬件教学科研条件,“劳动者”是教师,最终的“产成品”是精英会计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各个高校除了应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这种“待加工产品”本身的培养质量以外,还应讲求“售前”(校内教育)、“售中”(就业指导)和“售后”(在职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应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要由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要由不同岗位上的教师员工共同配合才能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应进行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管理。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一、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的成因
通过调查研究[1],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寻求突破,找出形成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观念原因和制度原因,其中观念原因是内因,是主因,制度原因是外因,是次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体现内因,内因通过外因发挥作用。因此,要想对这一问题标本兼治,就必须从观念原因和制度原因两方面出发进行内外兼治,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效。
(一)观念原因
我国很多会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再加之受到社会一些不良观念的诱导,致使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入歧途。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模糊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界限。很多会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没有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而只是把它视为本科教育的后续教育,仍然按照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是“舶来品”有关,作为一种文化的移植现象,往往注重形式的移植,而忽略了实质的趋同,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形似而神非”。再从更深层次的思想根源来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权威的思想也抑制或阻碍了民主自由和创新思维等精神理念的培育和发展,而这却是研究生教育的精髓所在。
2.现代社会过分功利性的价值追求,误导了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现代社会过分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使得研究生教育逐渐放弃了对求真、进取、创新、学术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地位、权利的热捧,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满足社会功利性需要而展开,而不再注重对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过分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历主义追求高学历高回报。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工作,而是追求一种高学历。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研究生教育的实质价值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教育的符号价值,即学历文凭的巨大象征意义,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研究生教育失去其本来含义,研究生文凭日益泛滥,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严重贬值,含金量日益下降,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2)研究生学风日益浮躁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使得很多研究生不再安心读书上课和做学术研究,而是追求更丰厚的物质回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无止境的追求也影响到校园中的研究生教育。
(二)制度原因
1.现阶段我国会计本科生教育的专门化模式,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征,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功能定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应当是分阶段、分层次培养不同学历的人才。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应该有所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应该以通才教育为主,目标主要是接受知识,是一种获得型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比本科生教育高一个层次的教育阶段,应该以专才教育为主,目标是消化并创新知识,是一种研究型教育。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二者之间经常会发生功能错位。从培养目标来说,有的高校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过度地拔高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有的高校却又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不仅没有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也没有体现出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再从教学来说,有些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出现了采取专题式讲授的高档化趋势,而相反,研究生教育却采取满堂灌式的灌输式教育,出现了教学内容的“炒冷饭”现象。
在美国,本科生教育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通才教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开展基本常识教育,而专业教育则上推至研究生阶段。本科生教育在前两年实施统一的共同课程,从第三年起才开始通过选修的方式形成各自的主修方向,甚至本科生教育与就业之间已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研究生发达到一定程度,本科生教育阶段才可能顺利实施通才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承担起分配职业的专才教育的使命,并对本科生教育阶段推行普通教育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本科生教育还承担着专业教育并分配职业的任务,因此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在很多高校被定为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真正实施通才教育的还比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定位必然与本科生教育存在着很多交叉点,界限十分模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存在一种“本科化”的趋势和现象了。
2.现阶段我国会计研究生教育的考评制度不完善,助长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无序和混乱。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效果如何,培养的质量如何,都需要通过考评制度来进行评判,考评制度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和出入口的把关者。然而,我国目前的会计研究生教育的考评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1)招生制度把关较松,会计专业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不高。有的高校要么唯分数是从,不注重综合素质,由此造就了一批应试型人才;要么招生时赋予一定的灵活性,把一些政府官员、企业老板也拉进了研究生的队伍,而他们就读研究生的目的绝大部分并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还有些高校增加了本校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名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研究生营养单一、思维固化、视野狭窄的“近亲繁殖”后遗症。(2)考核制度不科学且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课程考核乃至最终的学位论文答辩得过且过,论文发表的规定弹性余地也很大,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会计专业研究生普遍反映缺乏足够的学习压力和科研压力,至多是有些导师施加的科研压力或自我加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很容易产生懒惰心理,只想轻松“混”到毕业,从而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二、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
以下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这些宝贵的经验必将对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
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源于中世纪大学[2]的高级学位教育,是以培养学者行会中的“师傅”(Master)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博士学位的授予最早产生于13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大学,后来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采用了与巴黎大学类似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培养目标是各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是强调课程教学,重视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管理方式采取师承制。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不高,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
(二)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
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产生于现代大学。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将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柏林大学首次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一般是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参加由导师主持的“习明纳”[3],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成学位论文是最终取得学位的必要前提,管理方式主要是采取师徒式。这种以科研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教育影响深远,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仍然是采取这种模式进行的。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不适用于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三)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
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又称为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是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的产物。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它能够集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先进设备、明确的科研课题之长处,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既掌握基础学科知识与研究能力,又擅长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是顺应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产生了强烈需求,从而刺激了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产生。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大学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同管理。这种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仅限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不适用于培养研究型或其他非应用型人才。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只是把它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副产品或补充物,因此培养质量并不是很理想。
(四)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博士的经验以及参照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培养过程比较规范,对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视,在管理组织形式上建立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管理,而各个学系或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使得研究生教育得以规范和统一,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又能发挥各个学院和教授的特长和优势,为较大规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条件。
这种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虽然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但真正有效地实现这种统一并非易事。即使是在人们认为教学和科研结合得比较好的美国,也仅仅是在文理研究生院里面才能相对较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三、重构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通过以上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成因的分析,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和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主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点,笔者认为,重构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做出以下初步设想:
(一)“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的“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它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
“追求卓越”是一种用积极的行动追求最好的意识和精神,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把它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人员中,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新正名、重塑形象的机会。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会计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应该是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或拔尖人才,即英才或天才,他们只能是各个阶层中少数的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作为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就应该以培养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最优秀的精英人才为己任,否则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培养过程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即录取新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考核评价、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培养过程。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对培养过程的管理应坚持两个新的管理理念,即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过程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组织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卓越的结果来自于卓越的过程。过程管理是人们为了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概念。作为现代组织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之一,过程管理是提升组织绩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平衡价值、履行组织使命和实现组织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决定了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周期和成本,是实现组织业绩和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也是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方向性的总体要求,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层层转化,步步分解,通过培养过程来使之外显化、操作化。作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质量管理理念,主要有三个特点: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的质量管理。企业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层层分解质量指标,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只有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对象”是会计专业研究生,“生产要素”是各种软硬件教学科研条件,“劳动者”是教师,最终的“产成品”是精英会计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各个高校除了应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这种“待加工产品”本身的培养质量以外,还应讲求“售前”(校内教育)、“售中”(就业指导)和“售后”(在职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应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要由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要由不同岗位上的教师员工共同配合才能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应进行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