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技术(3D)及多平面重建(MPR)诊断颅面骨骨折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颅面骨骨折患者,再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做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鼻骨骨折9例,上下颌骨骨折16例,上颌窦、蝶骨骨折及窦腔积液21例,眼眶骨折及眼球挫裂伤5例,颧骨骨折5例。结论 16排螺旋CT的MPR结合3D成像,可直观地显示颅面骨骨折位置、类型、范围、不规则骨折线的走形、骨折块移位情况及并发症,对颅面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颅面骨骨折;体层摄影;MPR;SSD;临床价值
头颅颅面骨骨折在急诊外伤中比较多见,可由于头颅颅面骨本身解剖结构复杂、骨块较多且相互重叠,传统X线及常规二维CT检查都很难完整及清晰显示骨折全貌,但准确及时地诊断骨折部位、骨折移位程度、类型等情况,对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多排螺旋CT的3D及MPR成像技术则弥补了这个不足,对头颅颅面骨外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的3D及MPR成像技术处理,已成为诊断头颅颅面骨骨折的最有效方法[1]。本文通过对56例颅面骨骨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技术(3D)诊断颅面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有急性外伤史,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4-65岁,平均34岁。车祸伤39例,暴力伤9例,坠落伤5例,其他伤3例。主要临床症状为颅面部组织肿胀、牙齿脱落、鼻漏、耳漏、眼圈发黑,严重者意识不清并昏迷。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Emotion16层螺旋CT机容积扫描,选择颅面部的检查程序,管电压130kV、管电流100mAs、旋转0.75s/圈、层厚5.0mm、间隔5.0mm,二次重建:层厚1.5mm、间隔0.7mm、卷积核H30s。扫描方向一般选择头尾向,定位像取侧位像,扫描基线取听眦线,扫描范围自下颌角到颅底平面,扫描完成后,取1.5mm薄层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生成三维图像,并结合临床需要,任意调整角度,使图像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2 结 果
在本组56例骨折中,常规螺旋CT薄层轴位扫描,经3D作冠矢位三维图像重建:发现颅面部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粉碎及副鼻窦外侧壁骨质内陷。(鼻骨骨折9例,上下颌骨骨折16例,上颌窦、蝶骨骨折及窦腔积液21例,眼眶骨折及眼球挫裂伤5例,颧骨骨折5例)。颜面部软组织挫伤并局限性积气4例,软组织挫伤及窦腔积液1例,软组织挫伤并额叶脑挫裂伤1例。MPR及SSD图像能清晰显示本组全部病例所有的骨折位置及范围、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副鼻窦积液等情况。
3 讨 论
多平面多方位重组和三维重组作为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方法,都是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按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同方式显示图像的功能。应该指出的是图像重组与图像重建是完全不同的,重组是将已有轴位图像的各层面中的有关显示数据取出来,重新结合为新的层面的图像。重建是利用计算机收集到的扫描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运算而得到的显示数据矩阵,而一般根据需要,基于原始横断面图像可组成冠状面、矢状面或任意曲面的图形,这被称为多平面(多方位)重组,多平面重组的优点是:首先是能够帮助确定骨折的范围大小,有助于诊断,通过对横断面图像的重组可获得立体感强的、逼真的解剖结构(三维重组),这种重组方式需在薄层扫描基础上,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通常扫描层厚越薄,重组图像的质量越好[2];其次是能够观察到轴位扫描不易明确区分的解剖结构。传统影像学方法(如常规x线摄片等)对复杂骨折诊断困难的原因是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骨折多发,或者由于骨折发生部位解剖结构重叠。如本组病例的颅面骨,多数为多发骨折且解剖结构均较复杂,但随着CT机性能的提高后处理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在显示组织结构解剖关系乃至病变本身方面优势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显示(SSD)[3]。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是CT图像的极大进步,给人以三维立体图像,能显示完整形态和复杂结构,清楚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对图像有了整体和更全面的观察,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在骨创伤的CT诊断中起到了全面而独特的作用,在显示颅面骨骨折的形态方面,3D重建优于2DCT。利用横轴位CT扫描和附加的MPR和SSD重建,能有效评价复杂且伴有移位的颅面骨骨折,在显示骨折线,骨块移位,塌陷严重程度和空间分布关系等方面有着常规x线及普通CT扫描无法比拟的优势,并能对x线及普通CT无法显示或显示欠佳的病变清晰、完整、直观地显示出来,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4]。三维CT三维重建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更重要的是它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是普通x线平片和二维CT无法达到的。使用三维CT所提供的立体三维影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骨折线的长度、走形、骨块位移的距离等,这些参数应用于临床,能为临床医师制定手术计划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使手术计划的制订更加合理、客观,从而减少手术探查创伤及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 潘献伟.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及容积重建在Pilon骨折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 报,2007,4(15):154-155.
[2] 王荣品,翟茂雄,唐斌,等.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临 床放射学杂志,2005,24(5):426-428.
[3] 叶文钦,陈忠.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15(4): 320-322.
[4] 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6-187.
【关键词】 颅面骨骨折;体层摄影;MPR;SSD;临床价值
头颅颅面骨骨折在急诊外伤中比较多见,可由于头颅颅面骨本身解剖结构复杂、骨块较多且相互重叠,传统X线及常规二维CT检查都很难完整及清晰显示骨折全貌,但准确及时地诊断骨折部位、骨折移位程度、类型等情况,对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多排螺旋CT的3D及MPR成像技术则弥补了这个不足,对头颅颅面骨外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的3D及MPR成像技术处理,已成为诊断头颅颅面骨骨折的最有效方法[1]。本文通过对56例颅面骨骨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技术(3D)诊断颅面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有急性外伤史,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4-65岁,平均34岁。车祸伤39例,暴力伤9例,坠落伤5例,其他伤3例。主要临床症状为颅面部组织肿胀、牙齿脱落、鼻漏、耳漏、眼圈发黑,严重者意识不清并昏迷。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Emotion16层螺旋CT机容积扫描,选择颅面部的检查程序,管电压130kV、管电流100mAs、旋转0.75s/圈、层厚5.0mm、间隔5.0mm,二次重建:层厚1.5mm、间隔0.7mm、卷积核H30s。扫描方向一般选择头尾向,定位像取侧位像,扫描基线取听眦线,扫描范围自下颌角到颅底平面,扫描完成后,取1.5mm薄层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生成三维图像,并结合临床需要,任意调整角度,使图像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2 结 果
在本组56例骨折中,常规螺旋CT薄层轴位扫描,经3D作冠矢位三维图像重建:发现颅面部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粉碎及副鼻窦外侧壁骨质内陷。(鼻骨骨折9例,上下颌骨骨折16例,上颌窦、蝶骨骨折及窦腔积液21例,眼眶骨折及眼球挫裂伤5例,颧骨骨折5例)。颜面部软组织挫伤并局限性积气4例,软组织挫伤及窦腔积液1例,软组织挫伤并额叶脑挫裂伤1例。MPR及SSD图像能清晰显示本组全部病例所有的骨折位置及范围、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副鼻窦积液等情况。
3 讨 论
多平面多方位重组和三维重组作为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方法,都是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按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同方式显示图像的功能。应该指出的是图像重组与图像重建是完全不同的,重组是将已有轴位图像的各层面中的有关显示数据取出来,重新结合为新的层面的图像。重建是利用计算机收集到的扫描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运算而得到的显示数据矩阵,而一般根据需要,基于原始横断面图像可组成冠状面、矢状面或任意曲面的图形,这被称为多平面(多方位)重组,多平面重组的优点是:首先是能够帮助确定骨折的范围大小,有助于诊断,通过对横断面图像的重组可获得立体感强的、逼真的解剖结构(三维重组),这种重组方式需在薄层扫描基础上,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通常扫描层厚越薄,重组图像的质量越好[2];其次是能够观察到轴位扫描不易明确区分的解剖结构。传统影像学方法(如常规x线摄片等)对复杂骨折诊断困难的原因是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骨折多发,或者由于骨折发生部位解剖结构重叠。如本组病例的颅面骨,多数为多发骨折且解剖结构均较复杂,但随着CT机性能的提高后处理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在显示组织结构解剖关系乃至病变本身方面优势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显示(SSD)[3]。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是CT图像的极大进步,给人以三维立体图像,能显示完整形态和复杂结构,清楚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对图像有了整体和更全面的观察,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在骨创伤的CT诊断中起到了全面而独特的作用,在显示颅面骨骨折的形态方面,3D重建优于2DCT。利用横轴位CT扫描和附加的MPR和SSD重建,能有效评价复杂且伴有移位的颅面骨骨折,在显示骨折线,骨块移位,塌陷严重程度和空间分布关系等方面有着常规x线及普通CT扫描无法比拟的优势,并能对x线及普通CT无法显示或显示欠佳的病变清晰、完整、直观地显示出来,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4]。三维CT三维重建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更重要的是它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是普通x线平片和二维CT无法达到的。使用三维CT所提供的立体三维影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骨折线的长度、走形、骨块位移的距离等,这些参数应用于临床,能为临床医师制定手术计划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使手术计划的制订更加合理、客观,从而减少手术探查创伤及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 潘献伟.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及容积重建在Pilon骨折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 报,2007,4(15):154-155.
[2] 王荣品,翟茂雄,唐斌,等.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临 床放射学杂志,2005,24(5):426-428.
[3] 叶文钦,陈忠.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15(4): 320-322.
[4] 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