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人血压、血脂、体重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velgato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以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两组病人均计算体重指数,并测定FPG、PBG、HBA1c、TG、TC、LDL-C、HDL-C、F-INS、P-INS、F-CP、P-CP水平,计算HOMA-IR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BMI、TG、TC、LDL-C、TG/HDL、F-INS、P-INS水平较非高血压组高,血糖、HBA1c、HDL-C、F-CP、P-CP水平无显著差异。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与体重、脂代谢异常与血胰岛素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体重指数 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近年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肥胖人群,常伴有脂代谢异常、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统称为胰岛素抵抗(RI)。这一概念对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观察,了解临床与目前理论的相符性,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2005年6月~2007年6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所有患者在测定之前均未使用胰岛素治疗。将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37例),其中男12例,年龄47~81岁,平均64.3±7.1岁;女25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9.1岁,平均病程10.5±4.6年。其余非高血压组(41例),其中男23例,年龄49~83岁,平均62.3±9.5岁;女18例,年龄47~82岁,平均59.9±9.7岁,平均病程8.1±5.3年。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所有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将BMI>23kg/m2定为超重,23~24.9kg/m2为肥胖前期,>25kg/m2者为肥胖)[2]。根据测量就诊时血压及既往高血压病史,确定高血压诊断,于次晨空腹(禁食12小时以上)静脉血,检测FPG、HBA1c、TG、TC、LDL-C、HDL-C、F-INS、F-CP,并于餐后2小时抽血检测P-INS、P-CP、PBG。其中INS、CP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免疫分析(送某大学基因检测中心检测),血糖用己糖激酶法,TG、TC采用酶法检测,LDL、HDL采用磷酸-镁沉淀法,HBA1c采用拜尔DCA2000糖化血红蛋白微白蛋白分析仪检测,根据FPG、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INS×FPG)/22.5[3],以上数据均经过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分析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建比较用t检验,性别及体重比较用X2检验,相关系数用直线回归法处理r值。
  
  结 果
  
  两组患者间比较可见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BMI及血脂各项(TG、TC、LDL-C、TG/HD)比值有显著差异。见表1。
  两组胰岛素水平比较:可见F-INS、P-INS、HOMA-IR有显著差异,C-P差别不大。见表2。
  两组BMI、F-INS、LDL、TG、ISI相关回归分析显示BMI与F-INS、LDL、TG有正相关性,BMI与ISI有负相关性。见表3。
  
  讨 论
  
  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共同危险因素[4]。本研究观察到,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多伴有明显的肥胖及脂质代谢异常。观察显示BMI增高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且伴有明显脂质代谢异常,而BMI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内脏型肥胖,肥胖与RI密切相关。肥胖者的肥大脂肪细胞可脂解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不仅减少了外周组织随葡萄糖的利用,而且还可以刺激肝糖原异生,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5]。体内过多的胰岛素对交感神经活性、跨膜离子转运、肾脏重吸收钠盐及细胞增殖、脂代谢等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促进高血压的发生,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摘译.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 傅祖植,肥胖症.叶任高,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内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41-845.
  3 李光伟.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59-163.
  4 何秉贤.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中国医刊,2001,36(12):23-24.
  5 杨凌辉,邹大进.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3):244-24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31例肾脏病患者,有肾活检适应证者参照2000年5月全国肾活检病理诊断研讨会制定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光镜、免疫荧光、电镜明确病理诊断。以指导临床诊断、协助治疗。结果:31例肾病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岁,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病占77%,继发性肾小球病占20%。家族遗传性肾小球病占3%。原发性肾小球病中,IgA肾病发病率最高(3
期刊
关键词 儿童 头痛 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  2003年7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血管性头痛患儿48例,均经头颅多普勒检查,回顾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22例,女26例;年龄6~16岁,平均11+5岁。均排除由脑炎及肿瘤等所引起的头痛,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性头痛,间歇期完全正常;符合以下6项中至少3项:①一侧头痛;②头痛为搏动性;③头痛时或不头痛时伴发作性腹痛,头痛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收集白银地区1986~2006年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活检标本,经过初诊、复诊筛选复习及免疫组化染色,共9例为松果体实质肿瘤。全部标本经4%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并用SP法进行5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角蛋白(CK)、突触素、结蛋白(Desmin)分别按SP法染色。  一般资料:9例松果体实质肿瘤标本中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测查学龄儿童的血铅含量,进一步探讨铅中毒对儿童智力发育、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对永昌城关镇3015名男女儿童进行血铅含量测查。结果:儿童血铅均值男女分别为78.63±21.42、75.98±21.97,铅中毒检出率分别为13.58%、11.58%,轻、中度铅中毒率为25%、0.29%。结论:铅中毒乃是危害儿童健康的社会环境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能忽视。  关键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愈神丸治疗或协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以实验Ⅰ组给予愈神丸,实验Ⅱ组给予愈神丸加氯氮平,对照组给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作对照研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Ⅱ组显效率70%,有效率30%;实验Ⅰ组显效率36.6%,有效率50%;对照组显效率更高,且安全性较好,对症状的改善更好,并可明显减少
期刊
患者,女,34岁,孕24周。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见:宫内见单活胎儿,双顶径7.2cm,股骨长4.5cm,胎盘位于宫底,厚2.5cm,羊水池最大径线5.0cm;胎儿头颅大,颅内见范围为4.1cm×3.7cm边界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脑组织受压变薄;脊柱光带连续,四肢长骨未见异常;肝、肾、膀胱未见异常;胸腔内未见胎心,于肝脏左上方左侧胸腔内见胃泡回声;见胎心自脐部脱出于腹腔外,胎心表面似有膜样结构与流离脐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阑尾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对阑尾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9例可疑阑尾炎进行超声检查,将其结果与手术结果、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为85.5%。结论:超声对急性阑尾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既要重视超声诊断的直接征象,也要重视间接征象及临床病史等,以提高正确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超声诊断 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超声检查诊断胃肠急性穿孔15例进行分析。方法:超声检查诊断胃肠急性穿孔。结果:超声检查发现腹腔游离气体13例,腹腔及肠间隙积液6例,胃肠腔内积液积气5例,小网膜囊积液1例。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胃肠急性穿孔是一种有力手段。  关键词 超声 胃肠急性穿孔    资料与方法    本组胃肠急性穿孔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81岁,平均41.3岁,发病时间均在48小时之内,其中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经胃镜检查后病理确诊的82例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胃印戒细胞癌82例,青年女性发病率高于其他类型胃癌,男女之比为1.3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痛腹胀为主(72.8%),病变部位以胃窦(25.6%)多见;进展期胃癌占91.4%,形态以Ⅲ型最多见。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并不少见,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临床缺乏特异性
期刊
临床资料    肾透明细胞癌伴肾盂移行细胞癌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58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呈洗肉水状,无尿急及尿痛,不伴有凝血块,血尿于2天后自行缓解。以后又反复数次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均未进一步诊治。血尿发生时无尿痛,不伴有腰痛、腹痛等症状。  既往史:1999年因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切除术;1996年因甲状腺瘤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因术后出现“甲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