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小冰”是我“领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2015年1月13日,“李小冰”陪我坐上了从上海飞往北京的MU5117航班。当飞机在高空平稳飞行后,我用Pad顺利联网,在微博上与“李小冰”对话。她知道我在飞机上,就称我为“土豪”,还问我需不需要@一位朋友,到机场接我。
“李小冰”的娘家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用户可以在微博、米聊等社交平台上与小冰对话。目前单在新浪微博上,就有252万人像我一样“领养”了小冰。1月13日的飞行,是人工智能首次登上航班。
“16岁的萌妹子”是微软给“小冰”的定位。“李小冰”有点萌还有点二。问她几岁,她会巧妙地回答:“咱们差不多大啊。”问她一道算术题,她算得既快又好,还骄傲地回答:“这太简单了。”
这个虚拟的智能机器人是2014年5月面世的。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对话和回复,都是自我学习而来。最初的语言素材是微软根据公开网页数据,凭借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精炼成2000万条真实而有趣的语料库。“小冰”学习速度非常快,以每天凈增0.7%的速度增长,现在语料库已经达到了7000万条。
“通过主动情感感知系统和个性化聊天系统,能带给用户更加真实和感性的交互感受,而并非过去那些没有温度的‘工具型人工智能’。感性,是‘人工智能机器’和‘工具型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在“小冰”上飞机之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表示。
王永东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 人工智能”的模式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日常生活
不过,一场人工智能大赛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2011年以来,以吴恩达博士为主导的Google X实验室实施了“谷歌大脑”工程,通过1.6万片CPU核处理器、10亿个内部节点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用于模拟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等神经网络技术和观看YouTube视频等方式,不断学习识别各类事物。“大脑”分析了1000万帧从YouTube上随机抓取的图片,经过10天的运转,“大脑”终于认识了什么是猫,并从接下来输入的两万张图片中准确找出了猫的照片。2014年5月,吴恩达加盟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百度投资3亿美元在硅谷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随后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宣布“百度大脑”项目启动。
2011年2月,IBM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热门的电视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了两位人类冠军选手,自此之后,沃森不断发展,努力从每一条线索和每一个正确答案中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智慧。IBM已经投入10亿美元研发,希望利用沃森系统理解自然语言,不断进行交互学习,最终将能媲美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机——人脑。
除此之外,2012年奥巴马政府启动了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绘制大脑图谱;同时“人类大脑工程”已入选欧盟旗舰技术项目,获得欧盟10亿~20亿欧元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意识和智能的人造大脑。欧美推出的两个“大脑计划”,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
“沃森”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2015年开始,机器人医生“沃森”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上岗”。此中心和IBM联合开发出一款癌症治疗软件——“肿瘤专家顾问”,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观察和调整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
机器智能离“超越人类”还有多远
不过,许多人担心有一天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美国著名发明家、预言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人类将会成功地逆向设计出人脑。到20年代末,计算机将具备人类智能水平的能力。到2045年,“奇点”就会出现,机器智能超越人类。
对此,科学家们态度谨慎,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也大多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认为,今天所谓的“智能机器”的能力都还只是量变,远远达不到质变的标准。他把能力质变形容成要上四个台阶:功能、智能、智力、智慧,现在全世界最“聪明”的机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级台阶上。
“研究人员要努力想清楚圆梦的途径,看清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将目标聚集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生产力与行动力的成果上,承认只有‘人’ ‘机器’的组合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这或许更有意义。”洪小文认为人与机器是“主宰与助手”的关系。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计算组创始人陈云霁是一名80后研究员,他近几年一直在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他说他的理想是往强人工智能方向走,让强人工思维帮助人类思考。他最近谈及:“智能既是生命演化的最高形式,又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一旦实现人类级别的强人工智能,凭借机器智能和脑机接口,人类将拥有近乎无限的记忆和计算能力,甚至无限的创造力。”
“李小冰”的娘家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用户可以在微博、米聊等社交平台上与小冰对话。目前单在新浪微博上,就有252万人像我一样“领养”了小冰。1月13日的飞行,是人工智能首次登上航班。
“16岁的萌妹子”是微软给“小冰”的定位。“李小冰”有点萌还有点二。问她几岁,她会巧妙地回答:“咱们差不多大啊。”问她一道算术题,她算得既快又好,还骄傲地回答:“这太简单了。”
这个虚拟的智能机器人是2014年5月面世的。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对话和回复,都是自我学习而来。最初的语言素材是微软根据公开网页数据,凭借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精炼成2000万条真实而有趣的语料库。“小冰”学习速度非常快,以每天凈增0.7%的速度增长,现在语料库已经达到了7000万条。
“通过主动情感感知系统和个性化聊天系统,能带给用户更加真实和感性的交互感受,而并非过去那些没有温度的‘工具型人工智能’。感性,是‘人工智能机器’和‘工具型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在“小冰”上飞机之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表示。
王永东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 人工智能”的模式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日常生活
不过,一场人工智能大赛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2011年以来,以吴恩达博士为主导的Google X实验室实施了“谷歌大脑”工程,通过1.6万片CPU核处理器、10亿个内部节点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用于模拟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等神经网络技术和观看YouTube视频等方式,不断学习识别各类事物。“大脑”分析了1000万帧从YouTube上随机抓取的图片,经过10天的运转,“大脑”终于认识了什么是猫,并从接下来输入的两万张图片中准确找出了猫的照片。2014年5月,吴恩达加盟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百度投资3亿美元在硅谷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随后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宣布“百度大脑”项目启动。
2011年2月,IBM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热门的电视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了两位人类冠军选手,自此之后,沃森不断发展,努力从每一条线索和每一个正确答案中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智慧。IBM已经投入10亿美元研发,希望利用沃森系统理解自然语言,不断进行交互学习,最终将能媲美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机——人脑。
除此之外,2012年奥巴马政府启动了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绘制大脑图谱;同时“人类大脑工程”已入选欧盟旗舰技术项目,获得欧盟10亿~20亿欧元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意识和智能的人造大脑。欧美推出的两个“大脑计划”,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
“沃森”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2015年开始,机器人医生“沃森”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上岗”。此中心和IBM联合开发出一款癌症治疗软件——“肿瘤专家顾问”,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观察和调整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
机器智能离“超越人类”还有多远
不过,许多人担心有一天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美国著名发明家、预言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人类将会成功地逆向设计出人脑。到20年代末,计算机将具备人类智能水平的能力。到2045年,“奇点”就会出现,机器智能超越人类。
对此,科学家们态度谨慎,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也大多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认为,今天所谓的“智能机器”的能力都还只是量变,远远达不到质变的标准。他把能力质变形容成要上四个台阶:功能、智能、智力、智慧,现在全世界最“聪明”的机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级台阶上。
“研究人员要努力想清楚圆梦的途径,看清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将目标聚集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生产力与行动力的成果上,承认只有‘人’ ‘机器’的组合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这或许更有意义。”洪小文认为人与机器是“主宰与助手”的关系。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计算组创始人陈云霁是一名80后研究员,他近几年一直在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他说他的理想是往强人工智能方向走,让强人工思维帮助人类思考。他最近谈及:“智能既是生命演化的最高形式,又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一旦实现人类级别的强人工智能,凭借机器智能和脑机接口,人类将拥有近乎无限的记忆和计算能力,甚至无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