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次阅读《怎样读懂学生》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這段话:真正的读懂,是在知道学生“经历过什么”之后,能陪伴他继续往前走一走,去看到他内在的需求和渴望,并予以适时、适度的安慰与支持。这样的“读懂”是一段走向心灵深处的旅程。
然而,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透过心理现象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地读懂他们?我从书中得到了几点启发。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对学生抱有真正的善意与尊重,理解“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不管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是自愿或非自愿而来,表露出什么样的态度,心理健康教师都要真诚地对待他们。书中有个案例:一个女生在高考备战时忽然要弃考。这一决定令家长焦虑、教师担心,但她对师长的关心置若罔闻,言语中流露出冷淡和不屑。心理健康教师温和地待她,相信她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从而赢得了这个女生的信任和接纳,以适宜的方式真正帮到了她。
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遇到在他人眼里言行古怪的学生,我也曾遇到过被称为“神经病”的“怪”学生。带着尊重与善意走近她、倾听她,看到她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后,我不禁深深感动于她生命的坚韧。在陪伴她的过程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当生命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的时候,一个人的成长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需要心理健康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心理评估、心理技术的运用、辅导过程的把握等方面。书中,作者对复杂案例的处理体现了深厚的专业性,如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晕血症;用催眠的方法帮助害怕癞蛤蟆的学生克服恐惧;用暴露疗法等技术帮助口吃的女孩摆脱心理阴影,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表达。这些案例通过故事叙述和心灵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附有原汁原味的师生对话,通过“聆听手记”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解读,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专业的示范。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应该是“进行时”,需要长期地学习与实践练习才能灵活应对和有效处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还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这个工作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相较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既是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当心理咨询中的一些特定的伦理要求与教师的角色要求相冲突时,应该如何协调呢?如,心理咨询倡导的“去者不追”对校园里的未成年人适用吗?如果已经知道某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学生本人不主动求助,心理健康教师是主动介入还是继续等待?当学生不肯来学校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到学生家中家访并开展心理咨询吗?如何与不理解孩子的家长进行交流?……这些是心理健康教师会遇到的现实挑战,书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示范。
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心理健康教师首先是学校教师,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师,因此,不能套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要求来定位校园里的心理工作。另外,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发生在咨询室,还会发生在课堂上、校园里,可以采用专业且灵活的策略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本书作者在心理辅导课上对学生说:“如果我觉得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某位同学一些提醒或建议的话,我会主动找他沟通。”学生们很乐意,而这也成为心理健康教师主动介入一些学生问题的方式,这种巧妙有效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容易,却是一段非常值得的旅程。正如有一天,一位学生看到我正在读这本书,她盯着封面,读了一遍书名,然后特别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你读这样的书,真好!真好!”我从她的神情和语气中感受到了一份学生对老师的肯定,也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被懂得,所以愿意做更好的自己。学生的这种成长对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回馈,那就用心用情、夯实专业,去读懂更多的学生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然而,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透过心理现象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地读懂他们?我从书中得到了几点启发。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对学生抱有真正的善意与尊重,理解“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不管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是自愿或非自愿而来,表露出什么样的态度,心理健康教师都要真诚地对待他们。书中有个案例:一个女生在高考备战时忽然要弃考。这一决定令家长焦虑、教师担心,但她对师长的关心置若罔闻,言语中流露出冷淡和不屑。心理健康教师温和地待她,相信她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从而赢得了这个女生的信任和接纳,以适宜的方式真正帮到了她。
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遇到在他人眼里言行古怪的学生,我也曾遇到过被称为“神经病”的“怪”学生。带着尊重与善意走近她、倾听她,看到她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后,我不禁深深感动于她生命的坚韧。在陪伴她的过程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当生命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的时候,一个人的成长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需要心理健康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心理评估、心理技术的运用、辅导过程的把握等方面。书中,作者对复杂案例的处理体现了深厚的专业性,如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晕血症;用催眠的方法帮助害怕癞蛤蟆的学生克服恐惧;用暴露疗法等技术帮助口吃的女孩摆脱心理阴影,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表达。这些案例通过故事叙述和心灵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附有原汁原味的师生对话,通过“聆听手记”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解读,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专业的示范。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应该是“进行时”,需要长期地学习与实践练习才能灵活应对和有效处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还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这个工作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相较其他学科,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既是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当心理咨询中的一些特定的伦理要求与教师的角色要求相冲突时,应该如何协调呢?如,心理咨询倡导的“去者不追”对校园里的未成年人适用吗?如果已经知道某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学生本人不主动求助,心理健康教师是主动介入还是继续等待?当学生不肯来学校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到学生家中家访并开展心理咨询吗?如何与不理解孩子的家长进行交流?……这些是心理健康教师会遇到的现实挑战,书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示范。
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心理健康教师首先是学校教师,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师,因此,不能套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要求来定位校园里的心理工作。另外,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发生在咨询室,还会发生在课堂上、校园里,可以采用专业且灵活的策略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本书作者在心理辅导课上对学生说:“如果我觉得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某位同学一些提醒或建议的话,我会主动找他沟通。”学生们很乐意,而这也成为心理健康教师主动介入一些学生问题的方式,这种巧妙有效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不容易,却是一段非常值得的旅程。正如有一天,一位学生看到我正在读这本书,她盯着封面,读了一遍书名,然后特别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你读这样的书,真好!真好!”我从她的神情和语气中感受到了一份学生对老师的肯定,也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被懂得,所以愿意做更好的自己。学生的这种成长对心理健康教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回馈,那就用心用情、夯实专业,去读懂更多的学生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