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30年前农村改革揭开序幕,到30年后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偶然的巧合昭示着历史的必然。
在实践中艰难探索
回眸30年大跨越,经济建设一直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0年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逐步演进与探索……
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回眸30年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开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00多亿元。而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近2572亿元——如今,中国一周内创造的财富,就超过30年前一整年创造的财富。
“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当时为什么由农村的乡镇企业‘吃螃蟹’做个体经济?因为即使失败了,成本也很小。”被称为中国企业常青树的鲁冠球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里的关键节点,也深切地体会到成功来自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真谛。
“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每扩大一步,改革的进程每加快一步,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跃上一个新台阶。”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正是在改革发展的坚定实践中,经济和社会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在市场运行方面,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近年来数据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的水平。
——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经验不断丰富。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党中央、国务院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适时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得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2%和6.2%。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2007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末增加1300万人以上。
正是坚持在探索中勇于实践的精神,3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四,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
30年来,“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
在实践中不断突破
回眸30年大发展,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势不可挡,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胡锦涛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随后,他们的做法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事实上,‘人民公社’化后,包产到户的想法和实验就没断过。安徽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这种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说,“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包产到户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地推进了这场改革。”
弹指一挥间,这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
农村的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必须突破,不断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改革。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在农村发起了改革。纵观30年来,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子、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2006年1月1日,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对农民实现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发展繁荣的新辉煌。
在实践中艰难探索
回眸30年大跨越,经济建设一直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0年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逐步演进与探索……
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回眸30年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开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00多亿元。而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近2572亿元——如今,中国一周内创造的财富,就超过30年前一整年创造的财富。
“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当时为什么由农村的乡镇企业‘吃螃蟹’做个体经济?因为即使失败了,成本也很小。”被称为中国企业常青树的鲁冠球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里的关键节点,也深切地体会到成功来自在探索中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真谛。
“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每扩大一步,改革的进程每加快一步,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跃上一个新台阶。”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正是在改革发展的坚定实践中,经济和社会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
——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在市场运行方面,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近年来数据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的水平。
——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经验不断丰富。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党中央、国务院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适时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得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2%和6.2%。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2007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末增加1300万人以上。
正是坚持在探索中勇于实践的精神,3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四,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
30年来,“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
在实践中不断突破
回眸30年大发展,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势不可挡,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胡锦涛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随后,他们的做法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事实上,‘人民公社’化后,包产到户的想法和实验就没断过。安徽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这种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说,“我们党充分尊重农民包产到户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地推进了这场改革。”
弹指一挥间,这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
农村的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必须突破,不断突破——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试点积极推进……
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改革。南开大学教授李毅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在农村发起了改革。纵观30年来,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子、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2006年1月1日,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对农民实现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发展繁荣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