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话剧的100年,是伴随着中国艺术进行现代性转换的100年。作为艺术的一种具体门类,话剧艺术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产生含义上的变化,但是它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情感,对世界进行思考的方式,在不断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这一点,是不变的。中国话剧在短短的100年时间内,完成了本土化进程,又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独特转变,直至今天,话剧在中国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将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起让中国艺术实现真正的现代性、国际化的重任。
关键词:话剧;本土化;转变;时代责任;传统;创新;时下语境
一、中国话剧转变的特征
1.中国话剧在这一百年的转变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属于中国历史的变革。这是中国话剧百年转变的最大特征。
中国话剧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往往是有感而发,现实性非常强。甚至在其中的起着呼唤和引导的作用。
对比相同时期的西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话剧在二十世纪,在完成本土化进程,以及完成中国化以后的很长时期内,都是注重现实意义,而很少涉及超现实的领域的。
这就证明了,中国话剧确实是亦步亦趋地紧紧追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发展的。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中历来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2.中国话剧转变的第二大特征是民族化特征。中国话剧虽然是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探索民族化的创造,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传递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焦菊隐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学、戏曲修养的艺术家,实践着戏曲传统美学与话剧固有美学的嫁接,用于表现近代生活。不过,话剧的民族化并非话剧的戏曲化。话剧需要学习戏曲,不是照搬其形式和手法,而应该是将它的美学原则、美学思想、美学精神以及艺术方法,融会贯通在自身的艺术创造之中。如戏曲的“写意”美学(表现性美学)、它的“情”“理”观,它在戏曲程式中透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方法,它对精湛技艺的锤炼,它对形式美的追求等,这方面的继承会给我们带来广阔的天地。
3.第三大特征:诗意的戏剧精神。中国是一个诗歌比较发达的国家。剧与诗的结合,或者说话剧诗化的美好倾向,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是代表。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自然使他们很容易把诗切入戏剧。郭沫若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独白烘托情境,田汉则常将音乐、诗歌直接融入作品之中,以增强其抒情性。这种诗化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但不可忽视接受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戏曲的质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中国放剧的诗化倾向。
诗化现实主义,在真实观上即渗透着中国人的特色。中国话剧的诗化和现实主义,注重情真,在“真实”中注入情感的真诚和真实,把表真提高到一个超越一切的境界,同时也把理想的情愫铸入真实性之中,可以称之为“诗意的真实”。
二、当代的中国话剧及未来的方向
当代的中国话剧在走向多元化以后,也不可避免地被拉进了大众化的洪流。“大众艺术把现实历史化,把历史戏剧化,把戏剧游戏化。”
不可否认,大众艺术的潮流带来的艺术通俗化,能够让大众更加贴近艺术,更加认可艺术。反向地将刺激到艺术的发展,刺激艺术作品的创作。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效应。“会导致艺术生产从媚俗到创作主体的精神失落,造成艺术作品思想的贫乏,精神的空虚,趣味的低劣,个性的泯灭。”
在大众艺术已经形成话语霸权的今天,真正独立的,自由的声音就更加重要。我们决不能放弃真正深刻的、高雅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使话剧的多元化格局继续保持,甚至形成更平衡的局面。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不断创新才是维持戏剧生命的关键。艺术并不仅仅是反映时下的人类世界的。一个足够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跨越时代的能力的。这种作品往往具备连个特征:(1)抓住了人性的本质。抓住了人性本质的艺术作品是隽永的。比如《俄狄浦斯王》,比如《哈姆雷特》……这些作品牢牢地把握住了人性的本质,所以它们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惊人的前瞻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备惊人的前瞻性这是因为它敏锐地观察到了人类社会变迁的趋势,甚至是这些趋势还没展现出来之前的那一点点气息就足以让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这个变革来。这也是艺术这种高级意识形态在功能之一。艺术和哲学并列,是人类对世界的现象的思考,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创新在话剧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原本出于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就是作为目的而被置于重要地位的。而在上述的特点中,创新能够让我们在挖掘人性的本质,在洞察人类社会的变化气息时会更加敏锐,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另外,我觉得话剧的发展,或者说整个艺术的发展,将不再单纯是反映人性,寻找精神归宿一个主题,我觉得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就是唤醒人类的思考,让人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的的思想。让人们都能够有这样一种态度:所看所听的都是自己进行思考的素材,而并不笃信某一种观点,某一个信息。如果艺术能够让人获得这样的思考能力,那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黄宗贤著.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原理[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话剧;本土化;转变;时代责任;传统;创新;时下语境
一、中国话剧转变的特征
1.中国话剧在这一百年的转变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属于中国历史的变革。这是中国话剧百年转变的最大特征。
中国话剧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往往是有感而发,现实性非常强。甚至在其中的起着呼唤和引导的作用。
对比相同时期的西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话剧在二十世纪,在完成本土化进程,以及完成中国化以后的很长时期内,都是注重现实意义,而很少涉及超现实的领域的。
这就证明了,中国话剧确实是亦步亦趋地紧紧追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发展的。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中历来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2.中国话剧转变的第二大特征是民族化特征。中国话剧虽然是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探索民族化的创造,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传递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焦菊隐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学、戏曲修养的艺术家,实践着戏曲传统美学与话剧固有美学的嫁接,用于表现近代生活。不过,话剧的民族化并非话剧的戏曲化。话剧需要学习戏曲,不是照搬其形式和手法,而应该是将它的美学原则、美学思想、美学精神以及艺术方法,融会贯通在自身的艺术创造之中。如戏曲的“写意”美学(表现性美学)、它的“情”“理”观,它在戏曲程式中透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方法,它对精湛技艺的锤炼,它对形式美的追求等,这方面的继承会给我们带来广阔的天地。
3.第三大特征:诗意的戏剧精神。中国是一个诗歌比较发达的国家。剧与诗的结合,或者说话剧诗化的美好倾向,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是代表。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自然使他们很容易把诗切入戏剧。郭沫若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独白烘托情境,田汉则常将音乐、诗歌直接融入作品之中,以增强其抒情性。这种诗化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但不可忽视接受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戏曲的质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中国放剧的诗化倾向。
诗化现实主义,在真实观上即渗透着中国人的特色。中国话剧的诗化和现实主义,注重情真,在“真实”中注入情感的真诚和真实,把表真提高到一个超越一切的境界,同时也把理想的情愫铸入真实性之中,可以称之为“诗意的真实”。
二、当代的中国话剧及未来的方向
当代的中国话剧在走向多元化以后,也不可避免地被拉进了大众化的洪流。“大众艺术把现实历史化,把历史戏剧化,把戏剧游戏化。”
不可否认,大众艺术的潮流带来的艺术通俗化,能够让大众更加贴近艺术,更加认可艺术。反向地将刺激到艺术的发展,刺激艺术作品的创作。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效应。“会导致艺术生产从媚俗到创作主体的精神失落,造成艺术作品思想的贫乏,精神的空虚,趣味的低劣,个性的泯灭。”
在大众艺术已经形成话语霸权的今天,真正独立的,自由的声音就更加重要。我们决不能放弃真正深刻的、高雅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使话剧的多元化格局继续保持,甚至形成更平衡的局面。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不断创新才是维持戏剧生命的关键。艺术并不仅仅是反映时下的人类世界的。一个足够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跨越时代的能力的。这种作品往往具备连个特征:(1)抓住了人性的本质。抓住了人性本质的艺术作品是隽永的。比如《俄狄浦斯王》,比如《哈姆雷特》……这些作品牢牢地把握住了人性的本质,所以它们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惊人的前瞻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备惊人的前瞻性这是因为它敏锐地观察到了人类社会变迁的趋势,甚至是这些趋势还没展现出来之前的那一点点气息就足以让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这个变革来。这也是艺术这种高级意识形态在功能之一。艺术和哲学并列,是人类对世界的现象的思考,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创新在话剧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原本出于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就是作为目的而被置于重要地位的。而在上述的特点中,创新能够让我们在挖掘人性的本质,在洞察人类社会的变化气息时会更加敏锐,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另外,我觉得话剧的发展,或者说整个艺术的发展,将不再单纯是反映人性,寻找精神归宿一个主题,我觉得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就是唤醒人类的思考,让人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的的思想。让人们都能够有这样一种态度:所看所听的都是自己进行思考的素材,而并不笃信某一种观点,某一个信息。如果艺术能够让人获得这样的思考能力,那么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黄宗贤著.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原理[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