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和培养人文素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人文素质 身心发展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42 -01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和形、撇开内容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更在于它的广泛性。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人的素质。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有助于学员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个人素质、军人职业道德的养成更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提高有特别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素质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育。人文素质,它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涉及到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人文素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既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而无视学员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只谈如何提高学员的品德素养,实践证明: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员以后的学习以及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大都有其深远的积极影响。作为军队院校,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全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1、提高数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除具有审美教育一般具有的作用外,还有提高学员的学习 兴趣或研究的积极性。数学知识的发现,数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教学中要向学员讲述数学家构建数学理论的历史和故事,展示其中的数学美,再现数学家建构数学理论,解答数学难题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员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数学是在相当广泛的意义下研究现实世界中数和形及其关系的一门古老同时又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作为反映这种规律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数学,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如正数和负数、常量和变量、相等和不等、有限和无限、有理数和无理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员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数学,尽量挖掘教材中这些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因素,启发人们的创造思维,探讨和研究寻找真理。结合当前部队院校学员的实际情况,把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学员,这样,学员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能更好的了解其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事物,会正确的理解,自身的人文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努力挖掘学员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质
很多学员数学的学习方法不当,或者一味追求题海战术或者一味的背定义、定理,时间没少花,效果却不明显。依赖性强,缺乏理性,没有意志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思路稍一受阻就放弃,等着教员讲解答案,特别是碰到没讲过的题型,往往是无所适从,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做法,既不相信自己的答案,对外来的答案深信不疑。教员可以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只要是可以由旧知识推演出的新知识,都可以按照教员启发,诱导的方法,由学员思考,演算,让他们感觉到这些新知识都是由他们自己推倒出来的。教员要帮助学员发现数学中的丰富内容与求实精神,激发学员的好奇和求知欲。很多学员很难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丰富多彩,教员没有理由去责备学员对其不感兴趣,反而是有责任更多地去介绍数学科学的广度和力量。对于学员问的问题,教员最好在未知晓学员的思路时不要回答,使学员养成把要问的问题都首先按自己的思路先做一遍的习惯,即使完全不会做也谈谈自己的思考情况。这不仅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热情,增强学员的数学实践能力。鼓励学员探索数学的含意远远大于计算图形、概论、变化等,让学员自己发现数学的奥秘,对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人的身心发展。
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员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员才能感受到教员的尊重、理解、关怀、支持、赏识,才会使学员感受到有“心理安全感”,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从而活跃思维,乐于提问,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因此教员要正确处理制约数学教育的社会、知识和学员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把育人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矛盾方面,通过实施这样的教学,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和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学员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想敢问。要加强学科知识与学员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学员的学习态度、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提供广博的知识背景;把构成数学课程基础的三个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并把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知识的矛盾作为根本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人的因素。这是在数学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教员要及时鼓励和赞扬,即使有失偏颇,也应在肯定其勇于求异精神的同时给予正确引导,且不可讥讽、压抑或不以为然。教员要通过和学员交往来促进对学员的了解,发现学员的优点。
1.课堂上,教员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注意与学员的交往,善于发现学员的细微表情变化,以及准确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使用积极的语言给学员以鼓励。同时,还要给学员发言的权利,教员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从而使学员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关系。
2.课后与学员一起搞搞文体活动,融入到学员的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学员体验到教员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与学员的交往中,要充分发现学员的优点,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员,用语言、表情或动作表达教员对学员发自内心的爱,保护学员愉悦的心境,让赏识理念与方法融汇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境时要赏识,逆境时也要赏识,让学员在一种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情境中去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教员为学员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员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当前全社会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员就要在和而有序,和而不同的氛围里突出军校特点。更好的突出和谐发展培养育人理念。一定要学会营造和谐共振的学习环境;树立和谐共赢的竞争环境;培育和而不同的研究学风;坚持和谐共情的教学理念。作为当代军校学员,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丰富内心世界,陶冶高尚情操的同时,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不能孤芳自赏,脱离集体,脱离群众。这既是成就事业、出人才、出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学员立德修身的第一要义。在数学教育中,教员要教会学员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教员在课堂教学中,自身应体现出崇尚理性、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实际行动,用来影响和带动学员,并引导学员在多种数学实践中感受和磨练数学精神。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领会数学功能的人才,使他们既会应用数学知識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掌握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式。通过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员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占荣,毅敏.教育方式谈略.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2】李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5月
[关键词]:数学教学 人文素质 身心发展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42 -01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和形、撇开内容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更在于它的广泛性。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人的素质。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有助于学员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个人素质、军人职业道德的养成更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提高有特别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素质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育。人文素质,它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涉及到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人文素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既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而无视学员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只谈如何提高学员的品德素养,实践证明: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员以后的学习以及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大都有其深远的积极影响。作为军队院校,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全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1、提高数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除具有审美教育一般具有的作用外,还有提高学员的学习 兴趣或研究的积极性。数学知识的发现,数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教学中要向学员讲述数学家构建数学理论的历史和故事,展示其中的数学美,再现数学家建构数学理论,解答数学难题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员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数学是在相当广泛的意义下研究现实世界中数和形及其关系的一门古老同时又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作为反映这种规律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数学,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如正数和负数、常量和变量、相等和不等、有限和无限、有理数和无理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员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数学,尽量挖掘教材中这些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因素,启发人们的创造思维,探讨和研究寻找真理。结合当前部队院校学员的实际情况,把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学员,这样,学员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能更好的了解其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事物,会正确的理解,自身的人文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努力挖掘学员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质
很多学员数学的学习方法不当,或者一味追求题海战术或者一味的背定义、定理,时间没少花,效果却不明显。依赖性强,缺乏理性,没有意志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思路稍一受阻就放弃,等着教员讲解答案,特别是碰到没讲过的题型,往往是无所适从,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做法,既不相信自己的答案,对外来的答案深信不疑。教员可以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只要是可以由旧知识推演出的新知识,都可以按照教员启发,诱导的方法,由学员思考,演算,让他们感觉到这些新知识都是由他们自己推倒出来的。教员要帮助学员发现数学中的丰富内容与求实精神,激发学员的好奇和求知欲。很多学员很难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丰富多彩,教员没有理由去责备学员对其不感兴趣,反而是有责任更多地去介绍数学科学的广度和力量。对于学员问的问题,教员最好在未知晓学员的思路时不要回答,使学员养成把要问的问题都首先按自己的思路先做一遍的习惯,即使完全不会做也谈谈自己的思考情况。这不仅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热情,增强学员的数学实践能力。鼓励学员探索数学的含意远远大于计算图形、概论、变化等,让学员自己发现数学的奥秘,对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人的身心发展。
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员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员才能感受到教员的尊重、理解、关怀、支持、赏识,才会使学员感受到有“心理安全感”,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从而活跃思维,乐于提问,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因此教员要正确处理制约数学教育的社会、知识和学员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把育人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矛盾方面,通过实施这样的教学,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和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学员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想敢问。要加强学科知识与学员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学员的学习态度、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提供广博的知识背景;把构成数学课程基础的三个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并把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知识的矛盾作为根本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人的因素。这是在数学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教员要及时鼓励和赞扬,即使有失偏颇,也应在肯定其勇于求异精神的同时给予正确引导,且不可讥讽、压抑或不以为然。教员要通过和学员交往来促进对学员的了解,发现学员的优点。
1.课堂上,教员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注意与学员的交往,善于发现学员的细微表情变化,以及准确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使用积极的语言给学员以鼓励。同时,还要给学员发言的权利,教员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从而使学员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关系。
2.课后与学员一起搞搞文体活动,融入到学员的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学员体验到教员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与学员的交往中,要充分发现学员的优点,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员,用语言、表情或动作表达教员对学员发自内心的爱,保护学员愉悦的心境,让赏识理念与方法融汇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境时要赏识,逆境时也要赏识,让学员在一种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情境中去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教员为学员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员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当前全社会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员就要在和而有序,和而不同的氛围里突出军校特点。更好的突出和谐发展培养育人理念。一定要学会营造和谐共振的学习环境;树立和谐共赢的竞争环境;培育和而不同的研究学风;坚持和谐共情的教学理念。作为当代军校学员,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丰富内心世界,陶冶高尚情操的同时,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不能孤芳自赏,脱离集体,脱离群众。这既是成就事业、出人才、出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学员立德修身的第一要义。在数学教育中,教员要教会学员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教员在课堂教学中,自身应体现出崇尚理性、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实际行动,用来影响和带动学员,并引导学员在多种数学实践中感受和磨练数学精神。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领会数学功能的人才,使他们既会应用数学知識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掌握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式。通过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员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占荣,毅敏.教育方式谈略.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2】李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