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建立一部影片拍摄的统筹思想与全局观呢?本期我们通过专题静态摄影的拍摄过程研究来解答这一问题。静态摄影与动态摄影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静态图片的拍摄,不仅仅是一张单幅照片的拍摄,它更是一个专题拍摄的长征之路,它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它是拍摄者对一个国家、地域的人物与景物概念的判断与掌握,它是一种认识的能力与表达。
无论历时三个月的《北京人》拍摄,还是历时15天的《爱琴海的太阳》的拍摄,它们都是对于影像的研究——静态摄影,是在时间与空间上摄影行为的动态转换;正如动态摄影中电影的蒙太奇,专题肖像摄影则是肖像的蒙太奇,因为它是人物身份的认证,是人物生命的成长过程,既包涵被摄者的成长、环境变迁与历史演进,亦包含拍摄者自身情感与体质的成长历程。
肖像的蒙太奇:
《爱琴海的太阳》,通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联结性来完整讲述希腊的故事——
《永恒的螺旋》与《95岁女民歌手玛丽亚》
表现宇宙、太阳给人的恩惠,两幅图片分别是对于智慧的直接表现与间接表达;通过一个凝固的历史符号来展示一个历史片断,将不同的时空联结构成一个历史与生命的成长过程,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通过两幅静态的图片的转换呈现出来;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线,既是生命的法则、事物的规律,也是科学的原则。
《生命》与《和平鸽》
蓝天白云下随风起舞的孩子的衣物,是梦之外儿童的心灵;凝固在画面上的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这个美丽的符号通过镜头的晃动重新腾飞起来。
《古希腊雕刻局部》与《女电影演员伊瑞妮·帕帕》
古希腊人创作的雕塑中的手,是希腊式固定了的历史、固定了的现实;女电影演员伊瑞妮·帕帕的手,是生动的心灵之声的呈现,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再现的生命在图片的交互中对话。
《希腊!希腊!》与《希腊女孩》
过去的希腊、现在的希腊、未来的希腊,旗帜是一个符号,一个方向的指引;儿童则是未来的象征,我们从她的眼神中看到期冀,看到未来的希腊。
《斯巴达战士》
我们没办法再现历史,却可以通过一个历史的断面来表现历史;这个影像选择了一个斯巴达战士雕塑的背影进行了一个逆光的虚表现,跨越时空聆听斯巴达克的思考。
《画家阿雷克斯·法西亚诺斯》
阿雷克斯·法西亚诺斯被称为希腊的齐白石,其画风简约、淳朴,因为在表现他时采用了减法,间接表现的形式,在泳池边上一个做和平鸽手影的艺术家,液体与固体的统一,刚与柔的统一,通过其质地特征表现其现实与当代的时尚感。
《贝纳基博物馆馆长安格罗斯·德里弗利亚斯》
透过屏风、玻璃捕捉逆光光影,通过环境、光线、影调因素揭示人物性格,手是人的第二张脸,通过手的动作揭示图片背后意象的东西;因此,一幅图片超越了其本身的深度与广度,意象延展了图片,使其变得立体。
《奥林匹克古赛场》
古老的赛场上跑动的现代的人,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思想与语言去感触历史,一个时代有他对于历史的不同的理解。
《感恩》
“三条河流我曾涉足,三条河流我曾经过,第一条河流带走我的心灵,第二条河流带走我的声音,第三条河流,是我所在的地方。——玛诺斯·艾莱福塞利欧”一幅图片呈现的材料应该是历史的反映,观众与创作者、被拍摄者的反应与反思,在初次观看与再次回顾中,它应当引发直观图像以外多维空间的联想,在这个层面,图像是一种观看的艺术。
《作家诗人玛诺斯·艾莱福塞利欧》
手上的钥匙是其性格的揭示与流露,对外界的不信任与安全感的缺乏通过层层的心锁流露出来。
《北京人》,一系列专题摄影是一部无声的电影,电影在诞生之初亦是“伟大的哑巴”;一部优秀的电影,去除音乐与对白观众仍旧能够看懂;而纸媒传递的是以静态平面图像为中心的视觉信息,每一个成功的摄影作品都可以是电影分镜头的一帧画面;无论拍摄对象是百姓还是名人,都是传递物象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含义——
《“80后”》与《北京交通大学MBA林林》
男生当时正在街头跳舞,背袋上的图案是在烟袋斜街拍摄的,这个特写镜头是对人物这幅画面的补充,展现当代北京人的风采。
《木城涧煤矿工人(局部)》
劳动者上衣袋里的瓶装水,为这个群体标注上了时代的符号。
《中星微CEO邓中翰》
芯片——小物件,大世界。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芯”。一个道具背后传递的是一部改写“中国无芯”的历史。
《北京特警》
雪的动态与站岗警卫的静形成鲜明对比,动与静的结合,动态空间与动态人物一瞥的结合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交待得非常清楚。材料工具是为内容服务的,拍摄者应该用手中的相机将万花筒一样的世间百态展现出来。
《新站》
这是地下铁里墙壁的青花瓷图案,照片是需要阅读的,图片是平面信息与各种综合信息的交互,承载的是需要读者认同的空间感与时代感。
《空调》与《煤改电》
艺术作品应与时代结合,艺术创作的背后蕴含着哲学思想与创作动机,这与电影的语言语法是相通的,通过光影控制、景别变化等等去表现物质形象;图片拍摄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多重因素的组合,它是创作者自身的一个综合体系。
《致富广播》与《退休工人吕福升》
如同北京的一部纪录片,这是传媒方式的新突破,间接地表达声音的力量,如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清泉》,不见蛙,却听得到蛙声,源源不断的水,无十里,却有十里想象的空间。
专题拍摄的长征之路
完成一部专题摄影创作,甚或一部电影创作,需要创作者心想、眼看、耳听;珍重每一天,翻动每一页,艺术、建筑、生活是相通的,丰富自己的同时,亦启迪人心灵,帮助创作。
拍摄过程本身,需要尊重被摄对象,以同样的方式与被摄者对话;无论是三十三年拍摄世界名人,三个月拍摄北京人,还是十五天拍摄《爱琴海的太阳》,即使是快餐也要细做,因为在这十五天之前,是无数个日夜的希腊艺术史或者北京历史的研究,希腊文化或北京文化的查阅,或者对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的了解,因此在实际拍摄中单位时间利用度才会高,才可以在拍摄中珍惜每一天的时间体验,从而达到图片追求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一个求索的过程,更是一种求索的态度。
[责任编辑:郝大鹏]
无论历时三个月的《北京人》拍摄,还是历时15天的《爱琴海的太阳》的拍摄,它们都是对于影像的研究——静态摄影,是在时间与空间上摄影行为的动态转换;正如动态摄影中电影的蒙太奇,专题肖像摄影则是肖像的蒙太奇,因为它是人物身份的认证,是人物生命的成长过程,既包涵被摄者的成长、环境变迁与历史演进,亦包含拍摄者自身情感与体质的成长历程。
肖像的蒙太奇:
《爱琴海的太阳》,通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联结性来完整讲述希腊的故事——
《永恒的螺旋》与《95岁女民歌手玛丽亚》
表现宇宙、太阳给人的恩惠,两幅图片分别是对于智慧的直接表现与间接表达;通过一个凝固的历史符号来展示一个历史片断,将不同的时空联结构成一个历史与生命的成长过程,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通过两幅静态的图片的转换呈现出来;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线,既是生命的法则、事物的规律,也是科学的原则。
《生命》与《和平鸽》
蓝天白云下随风起舞的孩子的衣物,是梦之外儿童的心灵;凝固在画面上的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这个美丽的符号通过镜头的晃动重新腾飞起来。
《古希腊雕刻局部》与《女电影演员伊瑞妮·帕帕》
古希腊人创作的雕塑中的手,是希腊式固定了的历史、固定了的现实;女电影演员伊瑞妮·帕帕的手,是生动的心灵之声的呈现,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再现的生命在图片的交互中对话。
《希腊!希腊!》与《希腊女孩》
过去的希腊、现在的希腊、未来的希腊,旗帜是一个符号,一个方向的指引;儿童则是未来的象征,我们从她的眼神中看到期冀,看到未来的希腊。
《斯巴达战士》
我们没办法再现历史,却可以通过一个历史的断面来表现历史;这个影像选择了一个斯巴达战士雕塑的背影进行了一个逆光的虚表现,跨越时空聆听斯巴达克的思考。
《画家阿雷克斯·法西亚诺斯》
阿雷克斯·法西亚诺斯被称为希腊的齐白石,其画风简约、淳朴,因为在表现他时采用了减法,间接表现的形式,在泳池边上一个做和平鸽手影的艺术家,液体与固体的统一,刚与柔的统一,通过其质地特征表现其现实与当代的时尚感。
《贝纳基博物馆馆长安格罗斯·德里弗利亚斯》
透过屏风、玻璃捕捉逆光光影,通过环境、光线、影调因素揭示人物性格,手是人的第二张脸,通过手的动作揭示图片背后意象的东西;因此,一幅图片超越了其本身的深度与广度,意象延展了图片,使其变得立体。
《奥林匹克古赛场》
古老的赛场上跑动的现代的人,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思想与语言去感触历史,一个时代有他对于历史的不同的理解。
《感恩》
“三条河流我曾涉足,三条河流我曾经过,第一条河流带走我的心灵,第二条河流带走我的声音,第三条河流,是我所在的地方。——玛诺斯·艾莱福塞利欧”一幅图片呈现的材料应该是历史的反映,观众与创作者、被拍摄者的反应与反思,在初次观看与再次回顾中,它应当引发直观图像以外多维空间的联想,在这个层面,图像是一种观看的艺术。
《作家诗人玛诺斯·艾莱福塞利欧》
手上的钥匙是其性格的揭示与流露,对外界的不信任与安全感的缺乏通过层层的心锁流露出来。
《北京人》,一系列专题摄影是一部无声的电影,电影在诞生之初亦是“伟大的哑巴”;一部优秀的电影,去除音乐与对白观众仍旧能够看懂;而纸媒传递的是以静态平面图像为中心的视觉信息,每一个成功的摄影作品都可以是电影分镜头的一帧画面;无论拍摄对象是百姓还是名人,都是传递物象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含义——
《“80后”》与《北京交通大学MBA林林》
男生当时正在街头跳舞,背袋上的图案是在烟袋斜街拍摄的,这个特写镜头是对人物这幅画面的补充,展现当代北京人的风采。
《木城涧煤矿工人(局部)》
劳动者上衣袋里的瓶装水,为这个群体标注上了时代的符号。
《中星微CEO邓中翰》
芯片——小物件,大世界。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芯”。一个道具背后传递的是一部改写“中国无芯”的历史。
《北京特警》
雪的动态与站岗警卫的静形成鲜明对比,动与静的结合,动态空间与动态人物一瞥的结合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交待得非常清楚。材料工具是为内容服务的,拍摄者应该用手中的相机将万花筒一样的世间百态展现出来。
《新站》
这是地下铁里墙壁的青花瓷图案,照片是需要阅读的,图片是平面信息与各种综合信息的交互,承载的是需要读者认同的空间感与时代感。
《空调》与《煤改电》
艺术作品应与时代结合,艺术创作的背后蕴含着哲学思想与创作动机,这与电影的语言语法是相通的,通过光影控制、景别变化等等去表现物质形象;图片拍摄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多重因素的组合,它是创作者自身的一个综合体系。
《致富广播》与《退休工人吕福升》
如同北京的一部纪录片,这是传媒方式的新突破,间接地表达声音的力量,如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清泉》,不见蛙,却听得到蛙声,源源不断的水,无十里,却有十里想象的空间。
专题拍摄的长征之路
完成一部专题摄影创作,甚或一部电影创作,需要创作者心想、眼看、耳听;珍重每一天,翻动每一页,艺术、建筑、生活是相通的,丰富自己的同时,亦启迪人心灵,帮助创作。
拍摄过程本身,需要尊重被摄对象,以同样的方式与被摄者对话;无论是三十三年拍摄世界名人,三个月拍摄北京人,还是十五天拍摄《爱琴海的太阳》,即使是快餐也要细做,因为在这十五天之前,是无数个日夜的希腊艺术史或者北京历史的研究,希腊文化或北京文化的查阅,或者对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的了解,因此在实际拍摄中单位时间利用度才会高,才可以在拍摄中珍惜每一天的时间体验,从而达到图片追求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一个求索的过程,更是一种求索的态度。
[责任编辑:郝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