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怎么骂人?答案很简单:我们今天是怎么骂人的,古人就是怎么骂人的。或者说:古人过去是怎么骂人的,我们现代人今天就是怎么骂人的。
因此,“古人怎么骂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更有趣的倒是: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骂人话到底是怎么来的?本文选取了两个很多辞典都没有或者无法解释清楚其词源的骂人话一一梳理它们的由来。这两个骂人话读者朋友们都非常熟悉,有的甚至还经常挂在嘴边:傻瓜、三八……
傻瓜
“傻”是宋代才出现的后起字,将“傻”字置于“瓜”的前面,也一定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称谓。但是,“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为什么可以用作骂人话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疑问。
原来,“傻瓜”的“瓜”是指瓜州。“瓜州”到底在哪里?《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注解说:“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杜林是东汉大儒,曾经客居河西,即甘肃、青海一带黄河以西的地区,因此熟知当地风物。颜师古的注解则很奇特:“其地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颜师古是极力形容瓜州出产的美瓜之大,老狐狸钻进瓜中,竟然都看不到头和尾巴。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一书中则认为瓜州在今秦岭高峰之南北两坡。不管是敦煌之瓜州还是秦岭之瓜州,总之是姜戎氏和阴戎的故地,被秦国迫逐而迁徙到了晋国南部生存。
顾颉刚先生还记载了自己的两则亲身经历:“一九四八年,予在皋兰,九月五日游于西北师范学院,与其教授林冠一同志谈。师范学院由陕西城固迁来,冠一居城固久,为言洋县之北,秦岭之中,有民一族,号曰‘瓜子’。其人甚诚悫,山居艰于自给,多出外卖其身,作耕种、推磨诸事,极苦不辞。每有劳役,虽胼胝困顿,而操作终不辍。以其悫也,人谬谥之曰‘傻瓜’,而‘瓜子’之族号反隐。其人之所以‘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下之结果也。”
悫,厚道、朴实;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而生的茧子,比喻劳苦。顾颉刚先生又记:“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得西北农学院辛树帜院长来函,云:‘今日偶阅吾校森林系学生上期毕业论文,得任世周同志《秦岭北坡林区社会调查报告》,谓北坡地势陡峻,人烟稀少。调查所及,当宝鸡之西,天水之东,麦积山之南,至朱家后川、红岩子二村,见有瓜子。其人行动迟钝,体小,口大,舌圆,常露笑靥而少言语,发音异常人。朱家后川人口二百六十,瓜子二十,占百分之八点五;红岩子人口一千二百十九,瓜子二百二十六,占百分之二十强。闻山中瓜子数尚不少也。’”
顾颉刚先生只记载了这两则见闻,但却没有分析“瓜子”作为族名的由来。姜戎氏和阴戎自瓜州迁来,《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的诗句,大者称“瓜”,小者称“瓞”,“绵绵瓜瓞”因此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瓜子”可以理解为从瓜州迁出的后代。还有一种可能:“子”指爵位。古时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夷狄之国的国君只能封为“子”,比如楚国国君称“楚子”。姜戎氏和阴戎迁徙到晋国之后,很有可能被封为“子”,故称“瓜子”。这种解释仅仅是猜测,因为并没有相关史料支持。
清人黎士宏所著《仁恕堂笔记》载:“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曰:‘可名为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曰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則是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
甘州即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至今甘肃、四川两省还把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称为“瓜子”、“瓜娃子”。顾颉刚先生总结说:“知‘瓜子’一名,自秦岭而南传至四川,自秦岭而北传至甘肃。若今华北平原,讥人之愚,惟有连系形容词之‘傻瓜’,不闻有言‘瓜子’者。此对于少数民族侮辱性之言辞,所急应予以纠正者也。”
这就是“傻瓜”这句骂人话的由来。即使从元代算起来,也已经流传了将近一千年。
三八
作为詈词或骂人话,“三八”最初盛行于台湾,专用于骂女人,而且含义非常丰富,诸如疯疯癫癫、举止轻浮、傻里傻气、行事乖张、动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种类型的女人都可称作“三八”,更甚者还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臭三八,语感更重。但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日常俗语是怎么来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因为盛行于台湾,于是人们多以为这个詈词出自粤语或者闽南语,这是一个误解,“三八”的称谓实出自中原官话,而且其来历十分有趣。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篇中记载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寇准死后,谥号“忠愍”,因此沈括称他“寇忠愍”。魏野则是北宋著名诗人,初居蜀地,后迁居中原地区的陕州,一生隐居,与寇准相善,曾有诗劝寇准“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
寇准镇守北都大名府的时候,将魏野召至门下。这一日府会,寇准叫来一位著名妓女助兴。大名府的这位妓女,当地的土人之所以称之为“生张八”,“生”即为“举止生梗”之意,“张”则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称“生张八”。“生梗”的含义极为丰富,诸如不自然、不熟练、不柔和、不细致、不顺服等等,都可称“生梗”,与上述所举“三八”的含义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魏野诗中所说“君为北道生张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御辽国的“北门锁钥”;“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隐居的陕州,陕西地区古称“西州”。魏野自称“熟魏三”,“熟”是对应“生”的戏谑之语,“魏”当然是他的姓,“三”则是魏野的排行。
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对人称“生张八”的妓女,诙谐地自称“熟魏三”,又说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谙”。这次宴会和魏野的这四句诗可不得了,从中竟然诞生了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两句俗语:一句即为“三八”,本来是“魏三”和“张八”的省称,因为针对的是“举止生梗”的“张八”,后人于是用“三八”一词来诟骂“举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则是“生张熟魏”,“生张”当然陌生,“熟魏”当然熟悉,后人因此用这个成语泛指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这就是“三八”一词的来历。随着宋室南渡,这句俗语传入了江南地区,再传至台湾,成为台湾流行的詈词,中原地区反而堙没无闻了。今天大陆也开始流行这句詈词,却是经由台湾反传回来的,这一语言现象真是有趣!
因此,“古人怎么骂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更有趣的倒是:我们从古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骂人话到底是怎么来的?本文选取了两个很多辞典都没有或者无法解释清楚其词源的骂人话一一梳理它们的由来。这两个骂人话读者朋友们都非常熟悉,有的甚至还经常挂在嘴边:傻瓜、三八……
傻瓜
“傻”是宋代才出现的后起字,将“傻”字置于“瓜”的前面,也一定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称谓。但是,“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为什么可以用作骂人话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疑问。
原来,“傻瓜”的“瓜”是指瓜州。“瓜州”到底在哪里?《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注解说:“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杜林是东汉大儒,曾经客居河西,即甘肃、青海一带黄河以西的地区,因此熟知当地风物。颜师古的注解则很奇特:“其地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颜师古是极力形容瓜州出产的美瓜之大,老狐狸钻进瓜中,竟然都看不到头和尾巴。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一书中则认为瓜州在今秦岭高峰之南北两坡。不管是敦煌之瓜州还是秦岭之瓜州,总之是姜戎氏和阴戎的故地,被秦国迫逐而迁徙到了晋国南部生存。
顾颉刚先生还记载了自己的两则亲身经历:“一九四八年,予在皋兰,九月五日游于西北师范学院,与其教授林冠一同志谈。师范学院由陕西城固迁来,冠一居城固久,为言洋县之北,秦岭之中,有民一族,号曰‘瓜子’。其人甚诚悫,山居艰于自给,多出外卖其身,作耕种、推磨诸事,极苦不辞。每有劳役,虽胼胝困顿,而操作终不辍。以其悫也,人谬谥之曰‘傻瓜’,而‘瓜子’之族号反隐。其人之所以‘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下之结果也。”
悫,厚道、朴实;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而生的茧子,比喻劳苦。顾颉刚先生又记:“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得西北农学院辛树帜院长来函,云:‘今日偶阅吾校森林系学生上期毕业论文,得任世周同志《秦岭北坡林区社会调查报告》,谓北坡地势陡峻,人烟稀少。调查所及,当宝鸡之西,天水之东,麦积山之南,至朱家后川、红岩子二村,见有瓜子。其人行动迟钝,体小,口大,舌圆,常露笑靥而少言语,发音异常人。朱家后川人口二百六十,瓜子二十,占百分之八点五;红岩子人口一千二百十九,瓜子二百二十六,占百分之二十强。闻山中瓜子数尚不少也。’”
顾颉刚先生只记载了这两则见闻,但却没有分析“瓜子”作为族名的由来。姜戎氏和阴戎自瓜州迁来,《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的诗句,大者称“瓜”,小者称“瓞”,“绵绵瓜瓞”因此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瓜子”可以理解为从瓜州迁出的后代。还有一种可能:“子”指爵位。古时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夷狄之国的国君只能封为“子”,比如楚国国君称“楚子”。姜戎氏和阴戎迁徙到晋国之后,很有可能被封为“子”,故称“瓜子”。这种解释仅仅是猜测,因为并没有相关史料支持。
清人黎士宏所著《仁恕堂笔记》载:“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曰:‘可名为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曰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則是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
甘州即今甘肃省张掖市一带。至今甘肃、四川两省还把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称为“瓜子”、“瓜娃子”。顾颉刚先生总结说:“知‘瓜子’一名,自秦岭而南传至四川,自秦岭而北传至甘肃。若今华北平原,讥人之愚,惟有连系形容词之‘傻瓜’,不闻有言‘瓜子’者。此对于少数民族侮辱性之言辞,所急应予以纠正者也。”
这就是“傻瓜”这句骂人话的由来。即使从元代算起来,也已经流传了将近一千年。
三八
作为詈词或骂人话,“三八”最初盛行于台湾,专用于骂女人,而且含义非常丰富,诸如疯疯癫癫、举止轻浮、傻里傻气、行事乖张、动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种类型的女人都可称作“三八”,更甚者还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臭三八,语感更重。但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日常俗语是怎么来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因为盛行于台湾,于是人们多以为这个詈词出自粤语或者闽南语,这是一个误解,“三八”的称谓实出自中原官话,而且其来历十分有趣。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篇中记载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寇准死后,谥号“忠愍”,因此沈括称他“寇忠愍”。魏野则是北宋著名诗人,初居蜀地,后迁居中原地区的陕州,一生隐居,与寇准相善,曾有诗劝寇准“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
寇准镇守北都大名府的时候,将魏野召至门下。这一日府会,寇准叫来一位著名妓女助兴。大名府的这位妓女,当地的土人之所以称之为“生张八”,“生”即为“举止生梗”之意,“张”则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称“生张八”。“生梗”的含义极为丰富,诸如不自然、不熟练、不柔和、不细致、不顺服等等,都可称“生梗”,与上述所举“三八”的含义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魏野诗中所说“君为北道生张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御辽国的“北门锁钥”;“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隐居的陕州,陕西地区古称“西州”。魏野自称“熟魏三”,“熟”是对应“生”的戏谑之语,“魏”当然是他的姓,“三”则是魏野的排行。
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对人称“生张八”的妓女,诙谐地自称“熟魏三”,又说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谙”。这次宴会和魏野的这四句诗可不得了,从中竟然诞生了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两句俗语:一句即为“三八”,本来是“魏三”和“张八”的省称,因为针对的是“举止生梗”的“张八”,后人于是用“三八”一词来诟骂“举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则是“生张熟魏”,“生张”当然陌生,“熟魏”当然熟悉,后人因此用这个成语泛指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这就是“三八”一词的来历。随着宋室南渡,这句俗语传入了江南地区,再传至台湾,成为台湾流行的詈词,中原地区反而堙没无闻了。今天大陆也开始流行这句詈词,却是经由台湾反传回来的,这一语言现象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