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并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對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将阅读教学设计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与此同时,又有部分教师曲解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形成的三维目标,异化阅读教学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泛化为学生的放任自流的阅读行为。这些教学过程,都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阅读快乐。怎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个五彩斑斓的阅读时空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在课余读一些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废寝忘食,甚至于在课堂上偷看。这就使不少老师困惑不解:为什么语文课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很难投入,甚至厌恶、害怕呢?为什么学生看了那些书籍后,能眉飞色舞地与同学交流,而课堂上分析到语段,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愿意回答,即使勉强回答,也是语言干涩,很难达到教者预设的答案?同样是阅读,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其实,只要我们静心反思,就会发现,学生在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没有课堂上老师预设的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自由,是一种主动感悟与赏析。这个过程是愉悦的、兴奋的、快乐的。
课程标准提倡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的确,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對不可能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而自主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当然,自主阅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语文素养的形成,适当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要从语文课时中划出一定比例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从而打破传统观点中语文课一定是分析讲授课的观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_定的指导,建议(而不是强求一律)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對作品作适当的评价。在学生广泛涉猎和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定期组织班级或学校的读书报告会、文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那些喜欢读书、读书量大的同学在活动中崭露头角,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因此去影响其他同学。
当然,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现实:现行中考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每个学生都要过这一关。但是,笔者二十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自主阅读不但不会影响中高考的语文考试成绩,反而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学底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笔者的学生中考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于同学校、同地区的其他教师。
二、赏为主、析为辅的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多年来,语文课总是以教师讲析、师生同析、学生分析的教学手法为主,这样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神倦怠,课堂氛围沉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变成了令师生恐惧的“木乃伊”。
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之一,远远超越了原有的“语文能力”的范畴。这一维度的形成,绝對不是對文章字词句篇的物理性分析所能实现的,要重视学生對文本的阅读感受,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包含着的浓烈的情感色彩,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對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理性思考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文本的赏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读与赏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陶醉于文章精彩的文字、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之中,—方面又有发表自我见解、独特体验的机会,愉悦之情定会油然而生。当然,仅仅停留于“赏”的层面上是不够的。教者要从感性阅读出发,逐步加强理性成分,适当引导学生對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理性分析文本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精髓,获得更大更多的阅读快感。
三、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對文本的独特体验,使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特别强调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其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有多处:“自己的积累”,“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学生之所以在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时能进入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主要是因为他對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与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体验。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者总是将学生的阅读行为纳入教学设计所预设的轨道中,逼迫学生就教者设计的题目反复“探讨”“分析”“归纳”“总结”,以达成教师备课时拟定的“答案”,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對文本的个性体验就会被否定和抹杀,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被束缚到一个固定的框架中,这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真正的快乐阅读应当建立在这样的层面上:学生的阅读行为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权利,具有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和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权利,具有作为平等一员参与课堂教学、陈述自己或修正他人观点的权利,具有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而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等不公平评价、待遇的自由和权利。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同时,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张扬个性,尊重独特体验,不是言过其实地對学生大加褒奖,更不是鼓励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胡说海吹。问题的回答应当基于一个基本的标准,即文字所蕴涵的最基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對学生答案中的个性化、合理的感悟应给予充分肯定,對牵强附会、不合情理的部分应给予纠正。對阅读理解有困难的作品,教师应当给予适度的点拨,提供一定的辅助资料。
四、合作与探究结合,给学生搭建和谐协作、共同进步的快乐舞台
阅读是一种既有个体独特体验,又有共同认可的思想感情因素和价值取向的学习行动。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同学之间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不但能让学生体味到合作学习中集体的温暖,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到共同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阅读过程中,学生总会有种种困惑和不解,教者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与同伴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鼓励和帮助学习小组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途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到中考,语文考试的改革是巨大的,它们正朝着引领学生快乐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的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一、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个五彩斑斓的阅读时空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在课余读一些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废寝忘食,甚至于在课堂上偷看。这就使不少老师困惑不解:为什么语文课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很难投入,甚至厌恶、害怕呢?为什么学生看了那些书籍后,能眉飞色舞地与同学交流,而课堂上分析到语段,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愿意回答,即使勉强回答,也是语言干涩,很难达到教者预设的答案?同样是阅读,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其实,只要我们静心反思,就会发现,学生在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没有课堂上老师预设的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自由,是一种主动感悟与赏析。这个过程是愉悦的、兴奋的、快乐的。
课程标准提倡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的确,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對不可能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而自主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当然,自主阅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语文素养的形成,适当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要从语文课时中划出一定比例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从而打破传统观点中语文课一定是分析讲授课的观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_定的指导,建议(而不是强求一律)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對作品作适当的评价。在学生广泛涉猎和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定期组织班级或学校的读书报告会、文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那些喜欢读书、读书量大的同学在活动中崭露头角,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因此去影响其他同学。
当然,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现实:现行中考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每个学生都要过这一关。但是,笔者二十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自主阅读不但不会影响中高考的语文考试成绩,反而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学底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笔者的学生中考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于同学校、同地区的其他教师。
二、赏为主、析为辅的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多年来,语文课总是以教师讲析、师生同析、学生分析的教学手法为主,这样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神倦怠,课堂氛围沉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变成了令师生恐惧的“木乃伊”。
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之一,远远超越了原有的“语文能力”的范畴。这一维度的形成,绝對不是對文章字词句篇的物理性分析所能实现的,要重视学生對文本的阅读感受,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包含着的浓烈的情感色彩,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對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理性思考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文本的赏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读与赏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陶醉于文章精彩的文字、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之中,—方面又有发表自我见解、独特体验的机会,愉悦之情定会油然而生。当然,仅仅停留于“赏”的层面上是不够的。教者要从感性阅读出发,逐步加强理性成分,适当引导学生對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理性分析文本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精髓,获得更大更多的阅读快感。
三、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對文本的独特体验,使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特别强调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其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有多处:“自己的积累”,“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学生之所以在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时能进入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主要是因为他對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与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体验。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者总是将学生的阅读行为纳入教学设计所预设的轨道中,逼迫学生就教者设计的题目反复“探讨”“分析”“归纳”“总结”,以达成教师备课时拟定的“答案”,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對文本的个性体验就会被否定和抹杀,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被束缚到一个固定的框架中,这是一种真正的痛苦。
真正的快乐阅读应当建立在这样的层面上:学生的阅读行为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权利,具有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和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权利,具有作为平等一员参与课堂教学、陈述自己或修正他人观点的权利,具有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而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等不公平评价、待遇的自由和权利。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同时,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张扬个性,尊重独特体验,不是言过其实地對学生大加褒奖,更不是鼓励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胡说海吹。问题的回答应当基于一个基本的标准,即文字所蕴涵的最基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對学生答案中的个性化、合理的感悟应给予充分肯定,對牵强附会、不合情理的部分应给予纠正。對阅读理解有困难的作品,教师应当给予适度的点拨,提供一定的辅助资料。
四、合作与探究结合,给学生搭建和谐协作、共同进步的快乐舞台
阅读是一种既有个体独特体验,又有共同认可的思想感情因素和价值取向的学习行动。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同学之间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不但能让学生体味到合作学习中集体的温暖,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到共同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阅读过程中,学生总会有种种困惑和不解,教者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与同伴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鼓励和帮助学习小组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出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途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到中考,语文考试的改革是巨大的,它们正朝着引领学生快乐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的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