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让汉字活起来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西莉,1932年生,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汉语教学,通过出版书籍、制作电视节目等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她关于中国文化的两部著述《汉字王国》《古琴》获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影响深远。
  1961年,28岁的瑞典姑娘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随时任外交官的丈夫来到中国。为了入乡随俗,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林西莉。
  林西莉在瑞典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瑞典人对中国文化非常热衷,林西莉功不可没。她一生曾到中国50多次,把她对这一东方古老国度的体验原汁原味地带回了国内。
  追寻汉字的原初形态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中国的情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花了15年时间完成的《汉字王国》才是答案。”林西莉说。
  她的《汉字王国》1998年被译成中文,前后出了8个版本,最新的版本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熟悉汉字的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习以为常,很多时候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林西莉总是在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汉字。比如,她不明白为什么把“怀孕”称作有“身子”——“身”与“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与“女”字旁组合成的字有时那么美好(比如“好”),有时意思却那么糟糕(比如“奸”)?她追本溯源,将汉字与考古发现联系在一起,追寻它们原初的形态和发展演变。
  一个人顶着一只大眼——“见”;一只眼睛上有毛发——“眉”;“衣”字俨然是一个穿着棉袍的和尚的速写……研究汉字的时候,林西莉时常把它们看作一幅画。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对她而言实在是“太美太生动”了。
  她不单讲述汉字本身的结构,而且从历史到现实,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每一个汉字在她眼中都是中国人生活的缩影。在她构建的汉字王国里,充满了一个外来者的好奇、敏锐,以及女性的细腻、温情。书中,她选取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常见的200多个汉字,从人类本身开始,讲到水与山、车与船、酒与器皿、麻与丝等,而且她将自己在中国生活时捕捉到的场景与考古发现、民间艺术图片、名家书法等结合在一起。
  林西莉说:“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来龙去脉也知之甚少。希望中国的小朋友们能通過我这本书,了解更多汉字背后的故事。”
  邂逅“圣人之器”
  林西莉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一把粉红色的雨伞,那是童年时母亲送给她的一件礼物,上面印着奇妙的中国文字。这把由传教士不远万里从中国带去的雨伞承载了她的许多童年梦想与好奇,多年来她一直珍藏着。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了艺术史、历史、语言学等学科后,她又到希腊、德国和意大利游学,后来终于安顿下来,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所高中教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她开始跟着瑞典优秀汉学家高本汉学习汉语。
  70多岁的高本汉已经退休,但依然每周举办一场讲座。他讲授起汉字来非常生动,个个有史有据。尤其让林西莉深受感染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他在黑板前侃侃而谈,直到粉笔灰像龙卷风一样环绕着他。他令我对汉字越来越着迷。”
  但当她怀着满腔热情,在1961年来到北京大学时,却迎来了艰难乏味的求学生涯。教她的老师是位“严厉的中年妇女”,用的教学方法“就像是我们瑞典几百年前的教学方法——从来不介绍任何汉字的结构及起源,只是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
  林西莉只能自己想办法学习汉字背后的知识。幸运的是,她找到了一本字典——《汉字形声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从甲骨文到金文,汉字是一直在变化的。从此之后我看到树,看到车,看到很多东西,都像看到了活生生的汉字。”
  另一个让她感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是古琴。林西莉5岁开始学钢琴,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她深具天赋,应该成为一名钢琴家。她却不以为然,认为“钢琴这种乐器实在太强调力度、太男性化了,不能进入我的灵魂”。后来她跑到意大利学小巧优美的鲁特琴,才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乐器。
  她原本想到中国学琵琶,因为她在画册上看到的琵琶与鲁特琴十分相似。但她在莫斯科遇到的一位苏联音乐专家告诉她,只有古琴才能与玄妙的心灵世界相通,是“圣人之器”。
  1961年冬,林西莉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唯一学员,跟随王迪等古琴大师学习古琴。她至今难忘老师王迪每教她一首曲子之前,都会先给她讲一个长长的故事,以便让她了解曲子所想表达的氛围、意境,比如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嵇康与《广陵散》,伯牙、子期与《高山流水》等各种传说。
  林西莉还得到了古琴演奏大师管平湖的指导。在她的印象中,矮小瘦弱的管平湖弹起琴来大不一样:“他那双又大又黑、像树根一样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摊开。他的弹奏如此有力,仿佛整栋楼都要倒塌一般。”她还记得温文儒雅的清皇室后裔溥雪斋会“轻手轻脚有点好奇地走来”,点评她的手势。古琴大师们时常为了一首古曲而争吵,时而又一起合奏,传出和谐的乐声。他们演奏时,有时还会悠悠然随着琴声低吟,超然物外。
  这是一群真正的精神贵族,拥有深厚的教养、学识,让林西莉见识到,即便在清贫、艰难的外部环境中,他们仍然追求并享受着简单而崇高的精神之乐。
  打开一条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通道
  1962年末,正当林西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渐入佳境时,她的丈夫却不愿继续留在这里。带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林西莉离开了中国,直到1972年才有机会重新踏足这片土地。
  1964年,她重拾旧业开始教书。有一天,她听到教务室有人嚷嚷:“有18名学生申请学汉语,上哪儿找老师去?”她的兴趣来了,自告奋勇地说让她来试试。这是一门额外的课程,但大家听完收获颇丰。学期结束,林西莉给文化部写了一封信,希望将汉语列为瑞典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不久她就收到了回复:“那么就从秋季开始吧。”
  事情如此顺利,倒有点出乎她的意料,也让林西莉有些手忙脚乱。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她买了一台复印机,把她在北京用过的一些教学材料和一本美国出版的课本里有关笔画、笔顺等的内容复印下来。新学期,23名学生选了她的课。
  “我发现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我描述这些文字所属的那个世界,讲述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乡野、山河,动物、植物时,课堂效果就更加好了。”
  林西莉推崇“情景式教学”。她会带着实物上课堂,比如某节课讲“刀”字,她就提着一把中国的菜刀来;讲“鞋”这个字,就拎上一双中国农家自制的布鞋。很多物件都是她在中国时搜集来的。学生们见了中国的方头菜刀都很惊奇,因為它和欧洲人普遍使用的尖头长刀很不一样。林西莉还经常请来中国使馆的人员朗读课本,请擅长书法的中国人教学生写毛笔字,让学生穿上传统服装表演李白的《静夜思》。
  但她觉得这些还不够。1972年,她带着浩大的队伍,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从北京出发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历时一个月,完成了一场升级版的“情景教学”。除了各种参观访问,学生们还骑着自行车逛街,出入各色胡同,同老百姓聊天,在小饭馆吃饭,培养了对这个国家更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她也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逐渐意识到,把它们写成书籍出版也不错”。她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严谨古板的学术论文,而想把它写成简明、通俗的普及读物。1989年,《汉字王国》在瑞典出版。“我希望不管是三四岁的小孩,还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能够通过我的书去认识、了解汉字。”
  除了对汉字的痴迷,多年来古琴也一直伴随着她。1962年她回瑞典前夕,古琴协会的老师们想办法为她录制了23首琴曲,让她将曲子与那张明代古琴一起带回国。2006年,林西莉出版《古琴》一书,这本书既是关于琴的,也是关于人的。在书中,她不仅详尽描写了古琴本身,更深入古琴与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探讨音乐与诗歌、生活方式及个人命运的关系,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幽深通道。
  林西莉1978年起就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的节目,1995年前后她还创办了一本杂志《中国报道》,介绍真实的中国。对她而言,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她非常重要的使命。
  (摘自《环球人物》,田字轩荐)
其他文献
弗里德曼说,在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暂停。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都市里,你会看到匆匆的脚步,看到加班的灯火—人们似乎永不停步。  也许有人会说,在这加速变化的时代,他们不能暂停,暂停就意味著会被别人赶超,暂停就意味着会面临淘汰。但这是年轻人的想法。如果你已年过半百,真的要学会暂停,或者说偷闲。比如双休日关掉手机,去和家人远足,尽情地享受。  留些时间给家人和自己,别等到躺在病床上,才有属
期刊
1  1951年年底,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成了整个北京文艺界的盛事。婚礼的主持人是郭沫若,男方主婚人是阳翰笙,女方主婚人是欧阳予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外加相声大师侯宝林、孙宝才等曲艺界名角悉数到场。  周恩来总理本也打算来的———“按理说,我该到场祝贺,但我一来,现场就得戒严,你们这婚礼也就办不成了。”  这话,是对新娘新凤霞说的。  而新郎,是一个叫吴祖光的剧作家。  因为无
期刊
周末无事时,我喜欢到乡间走走。到了乡下,我喜欢与乡下人聊天。乡下人很健谈,与他们熟悉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我问:“何为人?”这听起来是一个多么高深的话题。但一位乐观的乡村老人站在金色的麦地里,抬起头擦擦汗,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能记住自己是人,就是人了!”  老人的话言浅意深,令人回味。细品其意,可以理解为:人活着就该像个人,活着而不像人,就离禽兽不远矣,会成为脱缰之野马
期刊
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中,“潘玉良”这个名字可谓熠熠生辉,与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并称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然而,与其余5位出身名门的闺秀不同,潘玉良的一生更像一则曲折哀婉的传奇故事—从出身青楼的烟花女子,到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她把脂粉化为油彩,重新涂抹了生命之卷,最終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从杨秀清到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户小康人家。她未满1岁时
期刊
中国古代官员头上所戴之物,讲究实在是多。西汉时,仅官帽就有十好几种,什么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爵弁、高山冠、进贤冠等等。这些冠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就连唱歌跳舞的皇家“文艺战士”也有特制的帽子,名曰建华冠。  官帽上零碎儿最多的时候要数清代。当时除了有功之臣可插花翎外,所有官员的朝冠都必须缀上玉石顶子,以区分品级。文官一品,顶红宝石;二品,顶红珊瑚;三品,顶蓝宝石;四品,顶青金石;五品水晶;六
期刊
有些日子,很短,很短  有些回忆,很远,很远  就像一片秋叶,总在不经意时静静地、静静地落下  恍惚是对春的思念  又像是对冬的等待  那片秋叶,  總是飘不出那温情的岁月  或停泊在金色的池塘  或跌落在鸟鸣的窗前
期刊
几个月前,一位网名为“塑京牵春姬”的大妈因为在直播平台上表演才艺而迅速成为“网红”。眼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玩在播.甚至像那位望京大妈一样成了主播。一批专门为中老年人搭建的直播平台也应运而生,从主播到观众,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当互联网新技术遇到中老年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六旬老人做主播  家住北京海淀区的谢玉芬退休10来年,业余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过。2016年8月,63岁的她成了
期刊
冬天到来时,树木会悲伤地叹息,因为它们看到自己的叶子在掉落。  它们说:“我們将再也不像以前那个样子了。”  但这是当然的。  或者进一步说,自我更新的意义是什么呢?下一茬叶子将会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它们属于一个即将到来的夏天,而这个夏天绝不会与已过去了的那个夏天相同。  生活就意味着变化——每年,季节都在给我们重复展现这个教训。  变化意味着我们不免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沮丧:我们还未知道新的,而旧的已
期刊
2016年12月11日,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號01星成功发射。它搭载了世界上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大气高精度温度、湿度廓线探测。“成像和垂直观测相结合,就好比医生不仅有了X光片,同时还有了CT片,所以风云四号卫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利器。”风云四号卫星应用首席专家许映龙说。  气象卫星与人们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准确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基于观测的数
期刊
哪些工作更有“钱途”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一些新职业逐渐浮出水面,如公共营养师、管理分析师等;一些老行当走向没落,如售票员、修鞋匠等;还有一些工种改变了名称,如“理发员”被“形象设计师”“造型师”取而代之,“炊事员”摇身一变成了“营养配餐师”……  起起伏伏中,哪些职业是金牌职业?哪些职业将更有“钱途”呢?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软件工程师及跨界人才将更吃香。互联网曾经只是一个行业,现在却与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