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俭“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que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春日的下午,笔者通过电话连线,采访了贵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现年83岁的马克俭是湖南省岳阳县人,我国著名的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2007年当选院士,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院士。马克俭院士扎根贵州58年,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多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空腹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全国15个省(市、区)的大跨度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实际应用面积达到150多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成本上亿元。他提出的多层大跨度空腹夹层板楼盖及空间空腹网格盒式结构体系,是有别于常规框架、框剪结构的新型结构体系,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正在全国9个院士工作站推广应用,是房屋建筑结构体系开拓创新的典范,具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作用。
  求学,在颠沛流离中磨砺意志
  1933年,马克俭出生在岳阳县新墙河北岸一个叫做马店的小山村。3岁时,母亲因病早逝。父親马恕,从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毕业后即投身国民党部队,辗转各地,后到台湾,直至去世。“我打出生起,就没有见过父亲的面。3岁那年,母亲过世,我到新墙河南岸荣家湾的吴文高屋场外婆家,随外婆与舅舅长大。”
  吴文高屋场是清代文学家吴敏树的出生地,位于洞庭湖畔,依山傍水,一派绮丽的田园风光。在这里,马克俭与外婆、舅舅一起过着简朴而宁静的日子。可惜,这样的宁静生活没有维持多久。1939年的下半年,日寇发动了湘北会战,中国军队奋力抵抗,与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日寇在新墙河两岸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笔者去吴文高屋场走访时,谈起往事,88岁的吴家联老人心酸不已,唱起了这样一首歌谣:“一粒谷子两头尖,端着饭碗想从前,日本鬼子真万恶,侵我中国好多年。杀人放火不留情,奸淫掳掠到农村,鸡鸭鱼肉齐抢光,逼得百姓去逃荒。叫天喊地无门路,含着眼泪好伤心。”
  1940年,马克俭因战乱跟外婆逃难到桂林,生活无着落。马克俭饥肠辘辘之际,耳边传来“卖报啰、卖报啰”的声音,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手里挥舞着报纸,起劲地吆喝着。马克俭灵机一动,也加入到了报童的行列,每天换来一两个铜板,就这样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当时,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为收容难民创办了广西桂林儿童教养院,不收学费,还有饭吃。7岁的马克俭幸运地进了教养院接受启蒙教育。1943年,日寇进攻广西,马克俭随教养院逃难到贵州遵义,两年后小学毕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克俭又从遵义走路去桂林。路过贵阳时,他考入贵阳市战时中学(现贵阳市一中),在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1949年初中毕业后,适逢解放,马克俭欢天喜地,回到了岳阳县。
  为了谋生,马克俭在荣家湾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马克俭回忆说:“当时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还要教音乐、体育、美术,什么课都要教。”在当了2年小学教师后,马克俭认为,自己书读得还是太少了,应当继续求学。1952年,马克俭通过插班考试,直接考上了岳阳建设中学(现岳阳市一中),并在高二年级10班就读。从荣家湾到市一中有60多里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交通不便,马克俭经常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为了求知,他一点也不以为苦。由于当了2年小学教师,马克俭比同班同学要大几岁,但他毫不自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律精神特别强,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受到同学们的敬重和老师的喜爱。1954年高中毕业时,马克俭想报考清华大学,一位老师对他说:“新中国百废待兴,建筑领域急需人才。”建议他学习建筑。
  最终,马克俭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1958年大学毕业时,马克俭这一批学有专长的大学生成了抢手货。学校号召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班上有人要马克俭介绍贵阳的情况,他介绍了那个还没有汽车的城市。别人问他:“贵阳你去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声:“去!”有人带头就有人响应,于是全校30多名毕业生去了贵州。
  奉献,58年与贵州的不解情缘
  冥冥中或有天意,马克俭重回贵州并在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当时与马克俭一同分来学校的年轻教师有七八十位,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大部分人都离开了贵州,只有五六个人留下,而马克俭是唯一一位到现在还在学校工作的人。58年弹指一挥,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58年来的沧桑巨变。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贵州工学院下了马,校长不舍得让马克俭离开贵阳,便送他去浙江大学进修两年,在夏志斌教授指导下进行“钢结构”和“弹性力学”专业与技术基础课教学与实践。1961年初学成回来后,马克俭正式担任工学院建筑结构课程的专业教师。1964年后,由于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停办,95%的青年教师调离贵州,马克俭和其他3名教师留校从事基建工作。
  “我们是工学院,工程方面的东西大家都在行,所以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马克俭回忆,那时候他们这些教师,不仅负责设计,还要承担起施工的任务。
  “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是年轻人,都带着一股创业的劲头,所以即便是做体力活也都很卖力,觉得人生充实,充满激情。”那时候大家没有宿舍,就住在农民家;物资匮乏,盖楼所需的材料不好买,马克俭和他的同事们就自己动手做,“盖楼的砖都是我们自己打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俭和他的同事们建造出了贵州工学院的第一批教学楼和宿舍。“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当年我们亲手建造的教学楼基本上都拆掉重建了,只有一座食堂现在还留在学校里面。”马克俭说,他自己也会时不时散步去食堂周围看看,回忆那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
  “文革”使马克俭被迫虚度了10年光阴,直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终于为他打开了科研之门。邓小平的一句话重新激发了马克俭心中的抱负和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带着朴素的想法,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并逐步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践,注重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今他还感慨地说:“没有党中央的拨乱反正,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们国家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教学研究条件有限。马克俭坦言,从自己分配到学校算起,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这20多年的时间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的,“那段时期主要以教学为主,研究没有条件。”然而,这没有做研究的20年对于马克俭来说也有着积极意义:“那段时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这段岁月磨砺了我的精神,为我以后的研究工作做了精神与意志上的准备。”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马克俭敏锐地觉察到,国家搞建设,自己所学的结构工程领域会派上大用场。1980年贵州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恢复,他回到系里继续任教。
  “从那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做起了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当时马克俭已经40多岁,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起步晚,“对于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机遇永远不嫌晚。”1993年,他出任贵州工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96年贵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成立,马克俭任所长。2007年,空间结构研究所改为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他出任主任和硕、博士生导师。
  马克俭始终坚信,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研究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连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他的理念是: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各地的高楼大厦上。1985年以来,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等10余個省(区、市),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5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其中,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节省工程投资1310万元;贵阳世贸广场获“中国楼盘创新大奖”“CIHAF04年度中国最佳写字楼”等荣誉。
  “我获得的荣誉,离不开老伴的大力支持。”马克俭说,老伴年满60岁退下来后,一心一意支持他的科研工作。由于儿女都在外省工作,无法照看父母,马克俭的日常生活,都由老伴悉心照顾。老伴的支持,使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某大学以土木系主任的位置邀马克俭加盟,并已经将他老伴的工作关系转至广东。最后,他还是婉拒了。“我在贵州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离不开这里了。”谈到这里,马克俭说,“我在贵工搞建筑空间设计,得到了建设厅的大力支持,并促使我的很多设计转化为现实成果,我也舍不得离开。”
  尽管已经83岁高龄,但马克俭依然工作在第一线,继续指导研究生,不辞辛苦地进行建筑空间结构的创新研究。健康的体魄,是他有充沛的精力不断前进的保障。马克俭说,平常稍有空余时间,他总会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去位于10楼的办公室上班,他从来都不乘电梯,而是爬楼上去。
  “省里出台的返聘有作为的科技人员继续发挥作用的人才政策非常好,欠发达的贵州就需要这样的做法。”马克俭说,广东某民营企业出百万年薪外加一栋别墅聘请他,但他仍然不为所动,“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贵州这片土地,工资虽少,但干得快活。”
  30余年来,马克俭主持撰写专题研究报告10多本(近11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区规程2册和国家规程1册;先后有30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实现了产业化。近年来,马克俭以主持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1996年至2006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75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和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等;199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荣获“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首批结构设计大师”及“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多年耕耘于教坛,马克俭培养硕士、博士上百人,而他教过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创新,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马克俭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空间结构领域研究主要以钢网架为主。“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大跨度的建筑,使用的都是钢架结构,顶部是由钢架支撑的。这个体系在当时占有主流地位,很多沿海城市的大跨度建筑使用的都是这种体系。”
  贵州山区气候潮湿,在工业与公共建筑中,18~30米跨度的建筑占大多数。大跨度的建筑使用钢结构的建造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当时全国的钢材也比较紧缺。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马克俭就开始琢磨从减少成本入手,设计一种新的体系。
  为此,20世纪90年代,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试验,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
  马克俭研究设计的这个系列的空间结构,因其优势突出,不但解决了贵州省内大跨度建筑的结构问题,还逐步成为国内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主流。   马克俭概括他58年的创新之路,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条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洁合理且造价低廉,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三是要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这种结构体系,既适应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
  马克俭走的建筑结构科技创新之路,可不容易!他的创新、专利,独创的规程,突破性的进展,在偏远山区怎么能脱颖而出?“我遇上了好的学校、省市和厅局的领导啊,他们大力支持……”
  更难能可贵的是,2003年马克俭以一票之差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一点也不泄气,继续攀登创新高峰,相继发明“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2007年新增院士答辩,他的自我陈述和答辩,博得了好评。
  前几年,当他发现某省某项专利技术的缺点后,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相关楼板的精确分析方法——矩形网格板法和实用分析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成果应用于贵阳世贸大厦,节约工程造价2000万元。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既有普通大板结构的建筑功能,还有降低屋高的优点,现已通过全国知名专家论证,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的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应邀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该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如今,为了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的马克俭,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至建筑环保材料上,将工厂制造磷酸的废料转化的磷石膏变成可用的建筑材料,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材和辅材,既能降低工程造价,又能保护青山绿水,契合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他在贵州瓮福磷矿基地、河北唐山院士工作站分别建成的小高层及高层混凝土空间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的住宅与写字楼建筑,在合理地应用工业废渣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2014年,他荣获“河北省院士突出贡献奖”。
  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
  2007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石宗源为马克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祝会发去贺信:“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既是马克俭教授的光荣、贵州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马克俭教授学习,学习他扎根贵州、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开拓创新、刻苦攻关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精神,为早日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由于时代背景所限,马克俭40多岁才开始真正从事空间结构研究。但多年来,马克俭在我国空间结构领域的多项设计创新,使得他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如今,83岁的马克俭还在孜孜不倦地做研究,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堆满了图纸。“搞科研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科研是我生命的动力。”他说。
  83岁高龄的马克俭每天精神矍铄,精力充沛。每个星期一到星期六的早晨,马克俭从贵阳市区的家里出发,坐车至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9点钟进入5号教学楼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上班,中午在校区稍事休息,下午工作到6点下班。有时给研究生上课,有时进行科学研究,间或接待来访客人。
  马克俭是如何保养身体的呢?“我物质上要求很低,吃得清淡,每餐一碗米饭,从不喝酒,偶尔抽点烟;年纪大了不要愁眉苦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很开心。”马克俭说。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他对吃穿从不讲究。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一件衣服要穿好些年,用的手机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款式,吃饭更是随便解决,老伴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煮碗面匆匆吃完,便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设备和资金,但马克俭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经费。原来,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由于马克俭在建筑工程结构体系的不断开拓创新,他分别荣获2013年10月由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中国建筑学会突出贡献奖”、2013年12月由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及2014年10月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的“中国钢结构卅年领军人物”称号。
  “马院士打算什么时候退休颐养晚年?”听到这个问题,马克俭又笑了,他说:“活到老学到老,科学可没有年龄界限!”
  2008年,马克俭被湖南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博导,双聘院士),每年10月份去湖大讲学。马克俭离开岳阳近60年了,在岳阳老家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但他对母校岳阳市一中仍有着一份浓浓的感情。有一次,一位来自岳阳的博士生向老师谈起了岳阳和岳阳市一中的变化。马克俭的思乡之弦被拨动了,在湖南大学讲完课后,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开车直奔岳阳。
  马克俭的车穿过繁华的岳阳市区,来不及看看岳阳楼,就直接抵达母校岳阳市一中。学校传达室门卫礼貌地挡住了这位不速之客。
  “我是这里毕业的老校友,想进去看看。”马克俭客气地说。
  “那可不行。”
  “老师,把证件拿出来吧!”学生在一旁急忙提醒道。马克俭只得掏出院士证件。
  好在门卫也知道院士的含金量,赶紧打电话通报。一会儿,市一中校长、书记急匆匆赶了过来,连声说:“欢迎老校友!”
  “第二年,岳阳市一中邀请我参加了110周年校庆。母校是我学习成长的地方,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健康成长,我很高兴!”
  工作之余,马克俭仅有的爱好就是看球赛,尤其喜欢看中国女足的比賽,“铿锵玫瑰”们的名字,他如数家珍。但只有工作,才是他最大的快乐源泉,是他生活的原动力。“许多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这是马克俭的学生对他的总结,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他文献
“浏阳人罗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早期建党建团活动中表现积极,做过有价值的工作,曾参加五四运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参与创建海南党组织,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在大革命时期作出了贡献。”  这是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2015年10月8日,为《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罗汉生平简介》中写的一段导语。  ★参加早期革命  罗汉,名均簧,字雪岑,投身革命后化名
目的了解陆军某部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横断面抽取2015年9月陆军某部1293名男性官兵,年龄20.5±3.2(17~37)岁。采用症状自评量
本文介绍毫米波计量标准、精密测量技术的进展,综述了各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的毫米波测量系统。
1930年10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兴奋地揮毫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活捉张辉瓒的就是智勇双全的红军战士吴光远。  1930年10月30日,天空泛白,雾雨散去,正在山沟里打转转的张辉瓒师完全窜进了我军的火力网里,几乎被我一举全歼。师长张辉瓒落荒而逃,化装后钻进山林子里藏了起来。  这时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高国山找到了我,他说读了我写的《贺龙全传》后,几经打听,才辗转和我取得了联系。他说,在1939年秋冬之际,贺龙曾在他家住了几个月,给他的家人和村里人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我的书中写了这段历史,所以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我。我问他:“你家是哪里?”他说:“河北平山县寨北乡会口村。”我的眼睛一亮:“你家在会口村?”“是啊!贺龙当年在我们家住了几个月呢,你的书中
转子起停车过程中由传统的等时间间隔采样所获得的机械动态信号已不再保持原有的周期特性,采用经典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谱分析方法进行信号处理不再有效。针对转子起停车状态
毛泽东的家风中有一条:念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多次婉拒亲戚朋友们提出的介绍工作的要求。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曾捎信给毛泽东,要求“在北京或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毛泽东1949年秋在致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的信中说:“杨开智……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同时,又给杨开智写信“不要有任何奢望,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