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很多学生仍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而其症结在于我们忘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以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兴趣可让他们亲近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甚而迷恋上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2-0074-01
中国的语文教学从初始的经学到国文,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教学。从建国后的革命改造的语文到改革开放后的言语教学,历经演变,语文教学终于从语文教育走向了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似乎找到了方向。但其后的路途仍不乏坎坷,语文教育者们在教学中痛苦着,争论着,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一种最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使其既能让教者满意,又能使学者乐在其中。于是在不断的争论中。不断的阵痛中,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语文教学的春天,直至新大纲的修订、新课标的实施及新教材的正式投入使用,众人都以为,阵痛过后,我们的语文教学终于诞下了“最健康、最完美的婴儿”,众人皆欢呼不已,认为从此教学双方都可以不再尴尬和无奈了。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最清楚不过了,学生们依旧对语文唱着“无所谓,谁会爱上谁”,老师们仍和着“无所谓,谁让谁憔悴”。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江山依旧”。
为何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上下求索,却迎不来语文教学状况的旧貌换新颜呢?究其根本原因。是兴趣的缺失导致。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对其产生兴趣呢?这需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培养,遵循一定的方法。
认识法。学生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难以产生兴趣,在学习前应当告诉他们每节课的目的以及本节课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这样学生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渐入佳境法。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兴趣的持久牢固的形成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当慎之又慎,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形象后抽象,先生动后枯燥的原则,使他们不会轻易产生挫败感,反而能在不断的成功中找到快乐和满足,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情景法。此法主要是组织一种活动,让他们面临一种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但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仍需要更多的知识,这就诱使他们自愿地更多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使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讲究一些激发兴趣的艺术,让人精神倍增,让压抑的课堂成为能让他们的思想纵横邀游的天堂。
第一、以“变脸”增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始终摆着一副学究夫予的模样,这样只会使课堂沉闷无趣,学生也无心向学。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因势而变,需要时可以是歌者,可以是诗人。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用不同的口吻,不同的神态等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耳目一新,立即兴致倍增。我在教学中尝试过,因此。有孩子曾在日记中对我说:老师,你不象我们的老师,更象是我们的邻家大姐姐,亲切而又不乏可爱,你不断变换的神情,让我们的视线一刻也离不开你,我们该怎么办好呢?(我们私下里都叫你“小魔仙”,呵呵,老师可别批评我们哦!)看过这个之后,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始终如一”。当变则变。
第二、以“博学”增趣。语文不是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学知识。此外还当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带给学生新奇和震撼,老师的个人魅力给学生安上了飞翔的翅膀。让他们能在课堂中尽享大千世界的神奇,学生又如何能不被吸引。如何不会对所学的东西兴趣盎然呢?
第三、以“悬疑”增趣。人们往往会对令人疑惑的东西产生兴趣,因为那是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总想通过解决这个疑惑而达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一种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设置一些小悬疑,铺好“小圈套”。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按照我们事先铺好的路探索下去,一路探索,一路学习。一路硕果累累,很少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状况,并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记得我在上《鼎湖山听泉》这一课前,我神秘地甩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世界上有能让人脱胎换骨,获得重生的地方吗?听后,学生们惊讶不已,议论纷纷,都在疑惑,什么地方会如此神奇呢?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地方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问题接踵而至,学生们急不可待,纷纷问我。这时候,我便告诉他们:若欲寻求答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吧。学生们便立即打开了课本,仔细地阅读起课文,认真地寻找起了答案。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提出,答案的一个个寻找,他们也就慢慢地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我的用意。这都是“设疑”带来的兴趣和收获。
第四、以“快乐”增趣。作为施教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言语行动间一定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语文学习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以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和你共同融入这愉快的学习中,让他们感觉到上一堂语文课,是与你共赴一次快乐的旅行。
总之,兴趣对于学好语文来说是根本,正如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若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就会出现令我们心痛的尴尬局面,它只能永远在夹缝中生存,教师们即使再“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也只落得个“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了兴趣,语文教学也便成了一潭死水,了无生机,绝无希望。兴趣之于语文,正如水之于生命,绝不可少。
[关键词]语文课;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2-0074-01
中国的语文教学从初始的经学到国文,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教学。从建国后的革命改造的语文到改革开放后的言语教学,历经演变,语文教学终于从语文教育走向了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似乎找到了方向。但其后的路途仍不乏坎坷,语文教育者们在教学中痛苦着,争论着,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一种最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使其既能让教者满意,又能使学者乐在其中。于是在不断的争论中。不断的阵痛中,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语文教学的春天,直至新大纲的修订、新课标的实施及新教材的正式投入使用,众人都以为,阵痛过后,我们的语文教学终于诞下了“最健康、最完美的婴儿”,众人皆欢呼不已,认为从此教学双方都可以不再尴尬和无奈了。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最清楚不过了,学生们依旧对语文唱着“无所谓,谁会爱上谁”,老师们仍和着“无所谓,谁让谁憔悴”。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江山依旧”。
为何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上下求索,却迎不来语文教学状况的旧貌换新颜呢?究其根本原因。是兴趣的缺失导致。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对其产生兴趣呢?这需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培养,遵循一定的方法。
认识法。学生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难以产生兴趣,在学习前应当告诉他们每节课的目的以及本节课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意义,这样学生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渐入佳境法。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兴趣的持久牢固的形成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当慎之又慎,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形象后抽象,先生动后枯燥的原则,使他们不会轻易产生挫败感,反而能在不断的成功中找到快乐和满足,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情景法。此法主要是组织一种活动,让他们面临一种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但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仍需要更多的知识,这就诱使他们自愿地更多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使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讲究一些激发兴趣的艺术,让人精神倍增,让压抑的课堂成为能让他们的思想纵横邀游的天堂。
第一、以“变脸”增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始终摆着一副学究夫予的模样,这样只会使课堂沉闷无趣,学生也无心向学。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因势而变,需要时可以是歌者,可以是诗人。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用不同的口吻,不同的神态等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耳目一新,立即兴致倍增。我在教学中尝试过,因此。有孩子曾在日记中对我说:老师,你不象我们的老师,更象是我们的邻家大姐姐,亲切而又不乏可爱,你不断变换的神情,让我们的视线一刻也离不开你,我们该怎么办好呢?(我们私下里都叫你“小魔仙”,呵呵,老师可别批评我们哦!)看过这个之后,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始终如一”。当变则变。
第二、以“博学”增趣。语文不是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学知识。此外还当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带给学生新奇和震撼,老师的个人魅力给学生安上了飞翔的翅膀。让他们能在课堂中尽享大千世界的神奇,学生又如何能不被吸引。如何不会对所学的东西兴趣盎然呢?
第三、以“悬疑”增趣。人们往往会对令人疑惑的东西产生兴趣,因为那是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总想通过解决这个疑惑而达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一种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设置一些小悬疑,铺好“小圈套”。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按照我们事先铺好的路探索下去,一路探索,一路学习。一路硕果累累,很少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状况,并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记得我在上《鼎湖山听泉》这一课前,我神秘地甩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世界上有能让人脱胎换骨,获得重生的地方吗?听后,学生们惊讶不已,议论纷纷,都在疑惑,什么地方会如此神奇呢?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地方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问题接踵而至,学生们急不可待,纷纷问我。这时候,我便告诉他们:若欲寻求答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吧。学生们便立即打开了课本,仔细地阅读起课文,认真地寻找起了答案。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提出,答案的一个个寻找,他们也就慢慢地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我的用意。这都是“设疑”带来的兴趣和收获。
第四、以“快乐”增趣。作为施教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言语行动间一定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语文学习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以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和你共同融入这愉快的学习中,让他们感觉到上一堂语文课,是与你共赴一次快乐的旅行。
总之,兴趣对于学好语文来说是根本,正如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若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就会出现令我们心痛的尴尬局面,它只能永远在夹缝中生存,教师们即使再“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也只落得个“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了兴趣,语文教学也便成了一潭死水,了无生机,绝无希望。兴趣之于语文,正如水之于生命,绝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