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部失陷。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随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突围来到赣粤边地区的油山。同年4月,长岭会议决定以油山区和北山区为主要根据地,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从此,陈丕显等人就在赣粤边的大余、信丰、南雄等地领导红军游击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中,陈丕显在大余池江留下了一段历史足迹。
扎根池江,开辟池江游击区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特委机关从北山转移到梅山和油山地区。次年初,陈丕显和油山区委的同志,根据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关于“巩固老游击区,发展新游击区”的指示,到池江的彭坑、小汾、弓里一带开辟工作,组建“贫农团”,常驻小汾村。为便于开展工作,陈丕显化名为“阿丕”。那时,陈丕显很年轻,才20岁,但很善于做群众工作,彭坑、小汾一带的贫苦群众都很喜欢他。
陈丕显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胆大心细,有时他穿起老表的衣服,夹在人群中去弓里,或出池江赶圩,就是和敌人对面相逢,敌人也认不出他来。在陈丕显的启发教育下,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游击斗争,帮助和支援红军游击队。一次,陈丕显在周篮家里写东西,刚刚写完走出大门口,又碰到国民党兵进坑来了,离家门口很近,如果他一跑就会出问题。这时正在门口的周篮灵机一动,大声骂道:“好吃懒做的,还不快去田里干活!”边骂边把一顶烂斗笠扣在他头上,丢一把耘田的搓耙子在他手里。他会意了,立即下到田里耘起田来。敌人以为他是周篮家里一个做田的劳力呢?没理会就走了。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后,粤军撤离赣粤边。赣粤边特委决定趁此时机集中游击队,大力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陈丕显率领一个游击小队与小汾、弓里、板棚下的贫民团计100余人,趁夜袭击国民党池江区公署,并到长江、青龙等地活动,捕杀了大余联防团总郭德清,使红色区域不断扩大。至1936年8月,彭坑、小汾、弓里、兰溪、板棚下、路箕坑等地都建立了地下党的组织,组建了秘密游击小组,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池江河南的一大片地区都成了游击区。池江游击区的形成,为后来赣粤湘边红军游击队集结池江改编,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智取黄老拐,建立池江“两面政权”
蒋介石解决了“两广事变”之后,派出嫡系第46师接替粤军驻守“剿共”防地,再次向游击区发起了新的“清剿”。1936年9月,为了粉碎敌46师的“清剿”,特委“九月决议”制定了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强调开展对敌斗争时,必须采用争取、分化、瓦解和打击相结合的方针,要积极争取国民党乡、保政权的人员为红军游击队服务,允许他们搞“两面派”——挂着国民党的牌子,为共产党干事情。
弓里村有个黄承祥,人称黄老拐。因为他左腿有点毛病,走起路来总是一拐一拐的,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诨名:黄老拐。他是弓里保学校的名誉校长,有些文化,又能写一手好字,在国民党那边还吃得开,常在大余县城、池江一带活动。凭着这些条件,黄老拐想活动当池江区长,但是他有一个对手姓张,两人明争暗斗,闹得很厉害。这个姓张的家伙,思想很坏。陈丕显了解到这个情况,决定利用敌人的矛盾,争取黄老拐成为一个“两面派”。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陈丕显带领游击队员来到弓里屋背山上,从屋背围墙上搭过来一块“桥板”,过了桥,转弯抹角地进了村,悄悄地摸进黄老拐家里。黄老拐一见这些天兵天将突然降临,如梦初醒,魂魄都丢掉了一半。陈丕显坐下来给他讲红军游击队的政策,给他指明出路,要他做一个对革命有利的“两面派”。后来,在游击队和地方群众的帮助下,黄老拐顺利当上了池江区长,成为了游击区第一个区级的两面政权。
黄老拐当上区长后,见到国民党的官兵喊“老总”,见到红军游击队喊“同志”,两边应付。他对红军游击队不得不履行诺言,为游击队作了些掩护。比如上犹有个姓孔的同志在池江被国民党军抓去了,黄老拐就代游击队去保释出来。国民党军队要搜山,就想办法带信给游击队。对游击队派人到池江购买紧缺物品,黄老拐也不追查,装不知道。因此,尽管敌人对红军游击队严加封锁,却没有办法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并且出现了人们所料想不到的新局面。
池江改编,集中整训游击队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经过红军游击队的不懈努力,1937年9月8日,陈毅池江谈判顺利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七条协议。后经赣州、南昌国共谈判,解决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下山改编问题。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后,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和赣粤边特委移驻池江弓里村黄屋宗祠,陈丕显常在宗祠附近的房子居住。
10月初,中共赣粤边特委在池江圩公园里设立了江西抗日义勇军池江办事处(对内称赣粤边特委办事处,后改为新四军驻余通讯处),由赣粤边特委书记杨尚奎兼任办事处主任。陈丕显则负责集中整训赣粤边游击队,并到三南游击队宣传解释党的抗日主张,传达游击队下山改编的指示。接着,陈丕显又赴闽赣游击区,向汀瑞游击队传达下山改编的指示。
1937年10月上旬后,油山、北山、三南、湘南各地红军游击队奉命陆续下山开抵池江集中,分驻弓里等地整训练兵。赣粤边特委在此举办了游击队党组织和赣南各县地方党组织的党员训练班,历时半个月。赣粤湘边游击区和赣南老苏区的干部群众,听说红军游击队已下山改编,络绎不绝地来到池江探望,一时间,池江掀起了慰劳红军游击队的热潮。在弓里村红军游击队司令部驻地,部队与群众经常举行联欢活动。整个池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宛若革命圣地延安,故有“北有延安,南有池江”的盛誉。
1938年1月下旬,在池江板棚下河坝里,项英主持召开了军人大会,宣布将赣粤湘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一部,陈毅任第1支队司令员。2月15日,部队集结于池江圩边公路大道上,浩浩荡荡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关注老区,支援池江建设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陈丕显等领导同志与大余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新中国成立后,陈丕显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和他们一块战斗及那些为支援和掩护游击队作出过贡献的人民群众,非常关心池江的建设与发展。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陈丕显看望和宴请参加会议的大余县委书记王希俊、县长蔡厚造时,问起大余周篮的情况。县委领导回县后,向周篮转述了陈丕显对她的问候,并表彰了她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支援红军游击队的卓越功绩。1975年,周篮不幸病逝,陈丕显还专门托人送来了花圈及挽联以志哀悼和纪念。
1990年5月,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大余视察工作,寻访当年游击战争期间曾为他们提供过帮助的群众。当他看到大家生活变好了,非常高兴,并题词“绿化大余,造福子孙”。当他了解到池江小汾桥被大水冲毁后,特意要求有关部门修建了钢筋水泥的“小汾桥”。在当年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训练的地方,拨款修建了“棚板大桥”,并亲自题写了桥名。在当年进行游击战斗的地方,援建了“兰溪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 马永义
扎根池江,开辟池江游击区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特委机关从北山转移到梅山和油山地区。次年初,陈丕显和油山区委的同志,根据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关于“巩固老游击区,发展新游击区”的指示,到池江的彭坑、小汾、弓里一带开辟工作,组建“贫农团”,常驻小汾村。为便于开展工作,陈丕显化名为“阿丕”。那时,陈丕显很年轻,才20岁,但很善于做群众工作,彭坑、小汾一带的贫苦群众都很喜欢他。
陈丕显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胆大心细,有时他穿起老表的衣服,夹在人群中去弓里,或出池江赶圩,就是和敌人对面相逢,敌人也认不出他来。在陈丕显的启发教育下,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游击斗争,帮助和支援红军游击队。一次,陈丕显在周篮家里写东西,刚刚写完走出大门口,又碰到国民党兵进坑来了,离家门口很近,如果他一跑就会出问题。这时正在门口的周篮灵机一动,大声骂道:“好吃懒做的,还不快去田里干活!”边骂边把一顶烂斗笠扣在他头上,丢一把耘田的搓耙子在他手里。他会意了,立即下到田里耘起田来。敌人以为他是周篮家里一个做田的劳力呢?没理会就走了。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后,粤军撤离赣粤边。赣粤边特委决定趁此时机集中游击队,大力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陈丕显率领一个游击小队与小汾、弓里、板棚下的贫民团计100余人,趁夜袭击国民党池江区公署,并到长江、青龙等地活动,捕杀了大余联防团总郭德清,使红色区域不断扩大。至1936年8月,彭坑、小汾、弓里、兰溪、板棚下、路箕坑等地都建立了地下党的组织,组建了秘密游击小组,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池江河南的一大片地区都成了游击区。池江游击区的形成,为后来赣粤湘边红军游击队集结池江改编,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智取黄老拐,建立池江“两面政权”
蒋介石解决了“两广事变”之后,派出嫡系第46师接替粤军驻守“剿共”防地,再次向游击区发起了新的“清剿”。1936年9月,为了粉碎敌46师的“清剿”,特委“九月决议”制定了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强调开展对敌斗争时,必须采用争取、分化、瓦解和打击相结合的方针,要积极争取国民党乡、保政权的人员为红军游击队服务,允许他们搞“两面派”——挂着国民党的牌子,为共产党干事情。
弓里村有个黄承祥,人称黄老拐。因为他左腿有点毛病,走起路来总是一拐一拐的,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诨名:黄老拐。他是弓里保学校的名誉校长,有些文化,又能写一手好字,在国民党那边还吃得开,常在大余县城、池江一带活动。凭着这些条件,黄老拐想活动当池江区长,但是他有一个对手姓张,两人明争暗斗,闹得很厉害。这个姓张的家伙,思想很坏。陈丕显了解到这个情况,决定利用敌人的矛盾,争取黄老拐成为一个“两面派”。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陈丕显带领游击队员来到弓里屋背山上,从屋背围墙上搭过来一块“桥板”,过了桥,转弯抹角地进了村,悄悄地摸进黄老拐家里。黄老拐一见这些天兵天将突然降临,如梦初醒,魂魄都丢掉了一半。陈丕显坐下来给他讲红军游击队的政策,给他指明出路,要他做一个对革命有利的“两面派”。后来,在游击队和地方群众的帮助下,黄老拐顺利当上了池江区长,成为了游击区第一个区级的两面政权。
黄老拐当上区长后,见到国民党的官兵喊“老总”,见到红军游击队喊“同志”,两边应付。他对红军游击队不得不履行诺言,为游击队作了些掩护。比如上犹有个姓孔的同志在池江被国民党军抓去了,黄老拐就代游击队去保释出来。国民党军队要搜山,就想办法带信给游击队。对游击队派人到池江购买紧缺物品,黄老拐也不追查,装不知道。因此,尽管敌人对红军游击队严加封锁,却没有办法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并且出现了人们所料想不到的新局面。
池江改编,集中整训游击队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经过红军游击队的不懈努力,1937年9月8日,陈毅池江谈判顺利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七条协议。后经赣州、南昌国共谈判,解决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下山改编问题。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后,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和赣粤边特委移驻池江弓里村黄屋宗祠,陈丕显常在宗祠附近的房子居住。
10月初,中共赣粤边特委在池江圩公园里设立了江西抗日义勇军池江办事处(对内称赣粤边特委办事处,后改为新四军驻余通讯处),由赣粤边特委书记杨尚奎兼任办事处主任。陈丕显则负责集中整训赣粤边游击队,并到三南游击队宣传解释党的抗日主张,传达游击队下山改编的指示。接着,陈丕显又赴闽赣游击区,向汀瑞游击队传达下山改编的指示。
1937年10月上旬后,油山、北山、三南、湘南各地红军游击队奉命陆续下山开抵池江集中,分驻弓里等地整训练兵。赣粤边特委在此举办了游击队党组织和赣南各县地方党组织的党员训练班,历时半个月。赣粤湘边游击区和赣南老苏区的干部群众,听说红军游击队已下山改编,络绎不绝地来到池江探望,一时间,池江掀起了慰劳红军游击队的热潮。在弓里村红军游击队司令部驻地,部队与群众经常举行联欢活动。整个池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宛若革命圣地延安,故有“北有延安,南有池江”的盛誉。
1938年1月下旬,在池江板棚下河坝里,项英主持召开了军人大会,宣布将赣粤湘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一部,陈毅任第1支队司令员。2月15日,部队集结于池江圩边公路大道上,浩浩荡荡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关注老区,支援池江建设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陈丕显等领导同志与大余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新中国成立后,陈丕显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和他们一块战斗及那些为支援和掩护游击队作出过贡献的人民群众,非常关心池江的建设与发展。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陈丕显看望和宴请参加会议的大余县委书记王希俊、县长蔡厚造时,问起大余周篮的情况。县委领导回县后,向周篮转述了陈丕显对她的问候,并表彰了她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支援红军游击队的卓越功绩。1975年,周篮不幸病逝,陈丕显还专门托人送来了花圈及挽联以志哀悼和纪念。
1990年5月,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大余视察工作,寻访当年游击战争期间曾为他们提供过帮助的群众。当他看到大家生活变好了,非常高兴,并题词“绿化大余,造福子孙”。当他了解到池江小汾桥被大水冲毁后,特意要求有关部门修建了钢筋水泥的“小汾桥”。在当年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训练的地方,拨款修建了“棚板大桥”,并亲自题写了桥名。在当年进行游击战斗的地方,援建了“兰溪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