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同治三年六月十六(1864年7月19日),正是长江边的江宁(金陵)城最酷热的时候,这座六朝古都、金粉之地刚刚经历一场血火之灾。
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行几年的围城,终于在这天将太平天国的天京城攻陷了。
九天后,清廷东南军政最高长官、两江总督曾国藩从安庆坐船来到了江宁,江宁一直是清廷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春天,洪秀全、杨秀清率太平军攻占江宁城,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清廷的两江总督的驻节地一直漂移不定。此番,曾国藩以胜利者的姿态,将两江总督衙门重新搬回了江宁城。
进城后的曾国藩,除了大战之后例行的向太后和皇帝报捷、视察战场、抚恤伤亡将士外,他考虑到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尽快恢复朝廷在江宁城的乡试!
此时,清朝在江宁城的乡试已经停了十一年,两省众多的生员在这十一年内不能参加乡试,自然也不能进京参加会试,也就无缘于仕途。此番曾国藩收复了江宁城,燃起了江苏、安徽两省读书人的梦想。
翰林出身的曾国藩二十六年前便是通过会试、殿试考取进士,从湖南湘乡的农家子成为一名朝廷命官,他深知恢复乡试对安定人心、笼络读书人的意义。
七月十七日,进城未及一月,曾国藩视察了江南乡试的考场——位于秦淮河边的贡院。可他眼前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断砖残瓦,野草丛生。要举办乡试,必须马上修缮这个考场。于是他马上委派得力官员率领一队人马,专门从事修复江南贡院的工作。
清代的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碰到国家庆典有时会加恩科,如皇帝大婚),一般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同治三年为甲子年,正是乡试正科举行之年,可江宁乡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准时在八月举行呀,别说贡院的重建,即便让边远州县的生员得到消息,赶到江宁城也做不到呀。
曾國藩认为,这一年无论如何不能耽误江南士子了,权宜之计就是把乡试时间推迟到十一月。这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年底举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是何等相似。
另一方面,曾国藩上书太后和皇帝,争取朝廷支持。他在同治三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上奏太后、皇帝的折子里禀报江南贡院的残败,并“奏请简派主考衔命南来,于十一月举行乡试”。
在曾国藩等人的大力督促下,一个多月,江南贡院就基本上修复好了。当时朝廷认为大战过后,百废待兴,而且两江地面上还有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在十一月举办江南乡试,还是太紧张,曾下旨回复曾国藩“即缓至来岁补行乡试,亦无不可”。但曾国藩坚持要在当年举办乡试,不能再推迟了,让江南士子失望。因为如果乡试推迟到下一年,那么新及第的举人就来不及参加第二年春天去北京的会试。在他的坚持下,朝廷同意了。
对江南乡试每一个细节,曾国藩都反复考虑,生怕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清廷当然也知道此次江南乡试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因而派出了德高望重、学问精粹的刘崑为主考官,绍兴才子、翰林院编修平步青为副主考南下。曾国藩以一等毅勇侯、协办大学士(雅称中堂)、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之尊,亲自到码头迎接两位“星使”。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为了讨口彩,那一科江南乡试的解元(第一名)叫江璧,字南春,扬州府所属的甘泉县人。“江璧”有江南之地完璧归赵的意思,“江南春”则寓意从此江南春意盎然。第三名的是大学者吴大澂,“澂”就是“澄”,似乎寓示着吴地澄清,天下太平。
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会把能否正常举行科举考试,当作一种社会走向正轨,天下即将大治的晴雨表。如清人入主中原,天下初定,他们最重视的事情便是开科取士,选拔天下人才,以此来传达一种强烈的信号:读书人能够通过考试做官了,天下已经平定,大家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道理曾国藩自然十分明白,他在给皇帝的折子里就讲到了这种因果关系:“士子云集,商民亦可渐次来归矣。”对中国这个特别注重考试的民族而言,读书人的“考运”如何,从来都是一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考察指标。
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行几年的围城,终于在这天将太平天国的天京城攻陷了。
九天后,清廷东南军政最高长官、两江总督曾国藩从安庆坐船来到了江宁,江宁一直是清廷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春天,洪秀全、杨秀清率太平军攻占江宁城,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清廷的两江总督的驻节地一直漂移不定。此番,曾国藩以胜利者的姿态,将两江总督衙门重新搬回了江宁城。
进城后的曾国藩,除了大战之后例行的向太后和皇帝报捷、视察战场、抚恤伤亡将士外,他考虑到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尽快恢复朝廷在江宁城的乡试!
此时,清朝在江宁城的乡试已经停了十一年,两省众多的生员在这十一年内不能参加乡试,自然也不能进京参加会试,也就无缘于仕途。此番曾国藩收复了江宁城,燃起了江苏、安徽两省读书人的梦想。
翰林出身的曾国藩二十六年前便是通过会试、殿试考取进士,从湖南湘乡的农家子成为一名朝廷命官,他深知恢复乡试对安定人心、笼络读书人的意义。
七月十七日,进城未及一月,曾国藩视察了江南乡试的考场——位于秦淮河边的贡院。可他眼前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断砖残瓦,野草丛生。要举办乡试,必须马上修缮这个考场。于是他马上委派得力官员率领一队人马,专门从事修复江南贡院的工作。
清代的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碰到国家庆典有时会加恩科,如皇帝大婚),一般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同治三年为甲子年,正是乡试正科举行之年,可江宁乡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准时在八月举行呀,别说贡院的重建,即便让边远州县的生员得到消息,赶到江宁城也做不到呀。
曾國藩认为,这一年无论如何不能耽误江南士子了,权宜之计就是把乡试时间推迟到十一月。这和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年底举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是何等相似。
另一方面,曾国藩上书太后和皇帝,争取朝廷支持。他在同治三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上奏太后、皇帝的折子里禀报江南贡院的残败,并“奏请简派主考衔命南来,于十一月举行乡试”。
在曾国藩等人的大力督促下,一个多月,江南贡院就基本上修复好了。当时朝廷认为大战过后,百废待兴,而且两江地面上还有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在十一月举办江南乡试,还是太紧张,曾下旨回复曾国藩“即缓至来岁补行乡试,亦无不可”。但曾国藩坚持要在当年举办乡试,不能再推迟了,让江南士子失望。因为如果乡试推迟到下一年,那么新及第的举人就来不及参加第二年春天去北京的会试。在他的坚持下,朝廷同意了。
对江南乡试每一个细节,曾国藩都反复考虑,生怕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清廷当然也知道此次江南乡试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因而派出了德高望重、学问精粹的刘崑为主考官,绍兴才子、翰林院编修平步青为副主考南下。曾国藩以一等毅勇侯、协办大学士(雅称中堂)、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之尊,亲自到码头迎接两位“星使”。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为了讨口彩,那一科江南乡试的解元(第一名)叫江璧,字南春,扬州府所属的甘泉县人。“江璧”有江南之地完璧归赵的意思,“江南春”则寓意从此江南春意盎然。第三名的是大学者吴大澂,“澂”就是“澄”,似乎寓示着吴地澄清,天下太平。
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会把能否正常举行科举考试,当作一种社会走向正轨,天下即将大治的晴雨表。如清人入主中原,天下初定,他们最重视的事情便是开科取士,选拔天下人才,以此来传达一种强烈的信号:读书人能够通过考试做官了,天下已经平定,大家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道理曾国藩自然十分明白,他在给皇帝的折子里就讲到了这种因果关系:“士子云集,商民亦可渐次来归矣。”对中国这个特别注重考试的民族而言,读书人的“考运”如何,从来都是一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考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