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幽默可以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发现。这是语言在交流中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应用。它有助于我们打破交流僵局,缓和需求方式,建立稳固的群体关系。幽默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和一种传统的温婉结果,与上下文紧密相连,而上下文又是语用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之一。我们可以从合作原则、前提假设、言语行为和相关性几方面来分析英语幽默。这样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英语幽默和文化。
【关键词】幽默;语用;原则;分析
(Philip Barcock Gove,1220)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幽默是“说或做出来的旨在逗人开心或发笑的东西;尤其是一个简短的口头描述用来曲解或否认。”幽默存在于对话、公共演讲、广告、电视节目、大众杂志当中。语言交流中的幽默应用能够反应制造幽默的人的知识、教养、智慧和交际技巧。从语用学的观点看,幽默与产生它的上下文紧密相关,因为通过上下文幽默才能产生,被理解和被欣赏。幽默无法脱离语言的内在规则而存在。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通过非正常的原则应用,对话暗示可以产生。只有当具有更好的语言知识,强大的认知和推断能力时,讲话人才能成功地推断出含义,而真正的意义可能导致对幽默的成功立即和欣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语用方面来将语用原则应用到英语幽默分析上。
一、幽默和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H.Paul Grice试图解释平常对话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包含了频繁使用的信息。1967年,他提出人们遵守一种合作原则和一套所谓的谈话真理,来自我们的谈话交换。他认为听者以这种真理为基础获取真实含义的线索,甚至即使在违背该真理的情况下,说话者也遵循合作原则。这种合作原则(缩写为CP)由四种语用次原则或者准则组成。
1.数量准则:①使你的言语尽量按要求有益。②不要让你的言语的内涵超出要求。
2.质量准则:①不要说你相信的东西是假的。②不要谈那些你没有足够把握的东西。
3.关系准则:让你的言谈有关联。
4.方式准则:清楚,明确。①避免模糊。②避免似是而非。③简洁。④有序。
二、幽默和指示功能
最单一也最显而易见的语言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由语言自身的结构反应,也通过语言的指示现象来反应。它属于语用范畴,因为它直接与语言结构和上下文的关系相關。它使用包括举例,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时代,特定时间和地点副词和一些其他与话语情景直接相关的语法特征。如果莱文森指出的那样,指示与话语环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独立于特定上下文的指示从某种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并且它的交际功能和价值也会发生改变。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指示有时候可能被不同的谈话者理解成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同样的指示在同一个上下文里可能指不同的事情。谈话者可能误解或曲解一个指示,然后因为错误的指示而产生混乱就可能导致幽默。
如:一个服务员给顾客端来他点的汤然后看着窗外说,“先生,看上去要下雨了”“是的”,这名男子一边舀起一汤勺汤一边说,“它尝起来也像是雨。”
在这个对话中,当服务员对顾客说,看起来要下雨了。他意思是天气不好。而顾客并没有顺着服务员的思路回答说,是的。相反,他利用了服务员的谈话主题,通过曲解代词“it”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因为他对汤不满意。通过这样做,他解释了it,本来指的是天气,却被他用来指糟糕的汤。事实上他通过暗指汤不仅看上去像雨,尝起来更像雨揶揄了餐馆。
三、幽默和语言行为理论
语言行为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它是对语言交流本质的一种哲学解释。根据他的模型,解释了以语言的方式产生的行为,一个说话人在说话时可能同时进行着三种活动:语言活动,非语言活动和语言效果活动。奥斯丁的学生,一个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给这个理论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并提出了间接语言行为理论。它解释了在语言交流中人们为什么倾向于是用那些间接表达自己目的的句子。为了理解这种间接语言行为,谈话者应当分享一个共同的语言背景和一个不可分割的特定上下文。同样以特定的思考和基本的逻辑原则为基础,听者能够理解说话者传达的暗含含义。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如果听者没有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说话人的话语,那么交流就无法继续,因此有时候就产生了幽默。
如:在一个很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个小男孩子不停地吸鼻子,直到站在他对面的一个女士再也无法忍受了。“孩子,你有没有手帕?”她很和蔼地问道。“有又怎么样?”他对她生气地喊道。“就算有我也不会借给你!”
在本例中,这位女士无法忍受男孩子不停地吸鼻子,但是她又不能命令男孩子不要那样做。于是她只好间接地通过询问有没有手帕的方式建议男孩子擦掉鼻屎。但是男孩子无法分析和思考她的直接含义,并且误认为女士想要借他的手帕。这里的误解就导致了幽默。
幽默是随处可见的一种人类现象,在生活和人类交往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观察得到。人类和语言互相独立。对人类而言,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建立在对特定的语言敏感能力的掌握之上,建立在更多的背景知识之上,建立在更好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之上。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语用理论应用到对幽默的分析之中去,这样做我们可以对幽默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可以发现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影响成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Jacob L.Ma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等
【关键词】幽默;语用;原则;分析
(Philip Barcock Gove,1220)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幽默是“说或做出来的旨在逗人开心或发笑的东西;尤其是一个简短的口头描述用来曲解或否认。”幽默存在于对话、公共演讲、广告、电视节目、大众杂志当中。语言交流中的幽默应用能够反应制造幽默的人的知识、教养、智慧和交际技巧。从语用学的观点看,幽默与产生它的上下文紧密相关,因为通过上下文幽默才能产生,被理解和被欣赏。幽默无法脱离语言的内在规则而存在。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通过非正常的原则应用,对话暗示可以产生。只有当具有更好的语言知识,强大的认知和推断能力时,讲话人才能成功地推断出含义,而真正的意义可能导致对幽默的成功立即和欣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语用方面来将语用原则应用到英语幽默分析上。
一、幽默和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H.Paul Grice试图解释平常对话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包含了频繁使用的信息。1967年,他提出人们遵守一种合作原则和一套所谓的谈话真理,来自我们的谈话交换。他认为听者以这种真理为基础获取真实含义的线索,甚至即使在违背该真理的情况下,说话者也遵循合作原则。这种合作原则(缩写为CP)由四种语用次原则或者准则组成。
1.数量准则:①使你的言语尽量按要求有益。②不要让你的言语的内涵超出要求。
2.质量准则:①不要说你相信的东西是假的。②不要谈那些你没有足够把握的东西。
3.关系准则:让你的言谈有关联。
4.方式准则:清楚,明确。①避免模糊。②避免似是而非。③简洁。④有序。
二、幽默和指示功能
最单一也最显而易见的语言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由语言自身的结构反应,也通过语言的指示现象来反应。它属于语用范畴,因为它直接与语言结构和上下文的关系相關。它使用包括举例,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时代,特定时间和地点副词和一些其他与话语情景直接相关的语法特征。如果莱文森指出的那样,指示与话语环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独立于特定上下文的指示从某种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并且它的交际功能和价值也会发生改变。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指示有时候可能被不同的谈话者理解成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同样的指示在同一个上下文里可能指不同的事情。谈话者可能误解或曲解一个指示,然后因为错误的指示而产生混乱就可能导致幽默。
如:一个服务员给顾客端来他点的汤然后看着窗外说,“先生,看上去要下雨了”“是的”,这名男子一边舀起一汤勺汤一边说,“它尝起来也像是雨。”
在这个对话中,当服务员对顾客说,看起来要下雨了。他意思是天气不好。而顾客并没有顺着服务员的思路回答说,是的。相反,他利用了服务员的谈话主题,通过曲解代词“it”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因为他对汤不满意。通过这样做,他解释了it,本来指的是天气,却被他用来指糟糕的汤。事实上他通过暗指汤不仅看上去像雨,尝起来更像雨揶揄了餐馆。
三、幽默和语言行为理论
语言行为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它是对语言交流本质的一种哲学解释。根据他的模型,解释了以语言的方式产生的行为,一个说话人在说话时可能同时进行着三种活动:语言活动,非语言活动和语言效果活动。奥斯丁的学生,一个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给这个理论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并提出了间接语言行为理论。它解释了在语言交流中人们为什么倾向于是用那些间接表达自己目的的句子。为了理解这种间接语言行为,谈话者应当分享一个共同的语言背景和一个不可分割的特定上下文。同样以特定的思考和基本的逻辑原则为基础,听者能够理解说话者传达的暗含含义。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如果听者没有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说话人的话语,那么交流就无法继续,因此有时候就产生了幽默。
如:在一个很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个小男孩子不停地吸鼻子,直到站在他对面的一个女士再也无法忍受了。“孩子,你有没有手帕?”她很和蔼地问道。“有又怎么样?”他对她生气地喊道。“就算有我也不会借给你!”
在本例中,这位女士无法忍受男孩子不停地吸鼻子,但是她又不能命令男孩子不要那样做。于是她只好间接地通过询问有没有手帕的方式建议男孩子擦掉鼻屎。但是男孩子无法分析和思考她的直接含义,并且误认为女士想要借他的手帕。这里的误解就导致了幽默。
幽默是随处可见的一种人类现象,在生活和人类交往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观察得到。人类和语言互相独立。对人类而言,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建立在对特定的语言敏感能力的掌握之上,建立在更多的背景知识之上,建立在更好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之上。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语用理论应用到对幽默的分析之中去,这样做我们可以对幽默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可以发现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影响成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Jacob L.Ma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