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8月25日,正是巴黎从纳粹铁蹄下被解放出来的那一天。这天希特勒发出了一条电报,“巴黎到底烧了没有?!”为什么他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原来,当年诺曼底登陆,盟军势如破竹,逐渐往德国方向推进之时,希特勒就已经下定决心,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心目中将会延续千年的第三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战利品——巴黎。一旦巴黎守不住,希特勒的命令是,那就将巴黎彻底变成一座废墟。为了达成目的,他指派了心目中最能够忠实执行使命的军官,也就是当时驻守巴黎德军的最高统帅——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
这位将军擅长的正是这种“焦土政策”。在东线对抗苏联的战场上,他曾实行过好几次这种战法,但凡他的部队经过之处,寸土不留。只不过那还都是一些小规模围城战。但是这一次,希特勒要他毁掉的, 是整座巴黎。
他们在巴黎所有最重要、最著名的建筑物和景点下,埋下了地雷,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凡尔赛宫……只要按下一个按钮,这些代表着这座光明之城似乎应该永恒存在的建筑物,将被全部摧毁。
为什么巴黎没有烧?其实那个时候觉得巴黎可以被毁灭的人,并不只有希特勒,其中比较让人意外的角色,是当时在巴黎地下抵抗运动里的一位领袖人物——罗尔上校。
他知道德军快要守不住巴黎了,但是他认为巴黎应该由法国人民自己解放,有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止他一个,包括戴高乐以及法国国内其他“戴高乐分子”都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罗尔上校的做法更为极端,就是全巴黎人民一起起义抵抗,他到处散布革命的讯息、准备武器,决心在盟军进城之前自己解放自己,要和驻扎在这里的德国军队作战。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前车之鉴便是,之前华沙市民在苏联红军已经挺进到城外,但又犹豫不前的时候,自己率先起义,结果德国部队近乎进行了一场“屠城”行动,杀害了整整20万起义市民,整座华沙城变成一片废墟。
由此很多人担心。但是,罗尔上校却认为,巴黎值得死去20万人,即便炸掉再多的古典建筑,那些永恒的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巴黎人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再让战后秩序由罗尔上校自己为首的党派来维护、领导。
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前,也有盟军将领其实非常不愿意去解放巴黎,比如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理由很简单,他们的目标是继续挺进德国,而特意绕道并进攻巴黎,不仅要付出代价而且会损耗珍贵的汽油以及耗费兵力,以当时战线上相当吃紧的情况,非常不划算。
如果盟军当时只是路过巴黎,巴黎市民自行起义的话,或许我们今天就不会再看到巴黎了。这时候就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在中间周旋,包括后人已经忘记名字的瑞典驻巴黎总领事诺尔丁,包括一些戴高乐派底下的谍报头目以及戴高乐将军本人。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几方面的角力,命运的阴差阳错终于促成最后盟军统帅决定还是要向巴黎挺进。
最先拯救巴黎的,其实是这些向巴黎挺进的盟军,因为他们的进入才使得原来罗尔上校计划执行的“起义策略”失败了。为什么卢浮宫没有被毁灭?为什么圣心大教堂依然挺立在山丘上?这就要说回肖尔铁茨,他来到巴黎之时就决定要执行元首的命令。只不过当时的他,也已经意识到希特勒似乎有点过于疯狂了,他甚至感觉到这场战争,德国其实已经输了。
那个时候被认为是“法奸政权”的维希政权的市长泰丁格得知了这个计划,他就想劝肖尔铁茨不要这么做。他引领着肖尔铁茨走到大宅院外的阳台上,请肖尔铁茨看一看阳台外的景象。
在他们身下的路上,“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骑车经过,一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在杜伊勒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未来的小水手们在把玩他们的玩具……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他指着右边卢浮宫的灰色花岗石侧楼,和侧楼之间石块围绕的花园,又指了一指右边协和广场无懈可击的对称布局。
他对将军说:“给一个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
原来,当年诺曼底登陆,盟军势如破竹,逐渐往德国方向推进之时,希特勒就已经下定决心,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心目中将会延续千年的第三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战利品——巴黎。一旦巴黎守不住,希特勒的命令是,那就将巴黎彻底变成一座废墟。为了达成目的,他指派了心目中最能够忠实执行使命的军官,也就是当时驻守巴黎德军的最高统帅——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
这位将军擅长的正是这种“焦土政策”。在东线对抗苏联的战场上,他曾实行过好几次这种战法,但凡他的部队经过之处,寸土不留。只不过那还都是一些小规模围城战。但是这一次,希特勒要他毁掉的, 是整座巴黎。
他们在巴黎所有最重要、最著名的建筑物和景点下,埋下了地雷,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凡尔赛宫……只要按下一个按钮,这些代表着这座光明之城似乎应该永恒存在的建筑物,将被全部摧毁。
为什么巴黎没有烧?其实那个时候觉得巴黎可以被毁灭的人,并不只有希特勒,其中比较让人意外的角色,是当时在巴黎地下抵抗运动里的一位领袖人物——罗尔上校。
他知道德军快要守不住巴黎了,但是他认为巴黎应该由法国人民自己解放,有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止他一个,包括戴高乐以及法国国内其他“戴高乐分子”都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罗尔上校的做法更为极端,就是全巴黎人民一起起义抵抗,他到处散布革命的讯息、准备武器,决心在盟军进城之前自己解放自己,要和驻扎在这里的德国军队作战。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前车之鉴便是,之前华沙市民在苏联红军已经挺进到城外,但又犹豫不前的时候,自己率先起义,结果德国部队近乎进行了一场“屠城”行动,杀害了整整20万起义市民,整座华沙城变成一片废墟。
由此很多人担心。但是,罗尔上校却认为,巴黎值得死去20万人,即便炸掉再多的古典建筑,那些永恒的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巴黎人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再让战后秩序由罗尔上校自己为首的党派来维护、领导。
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前,也有盟军将领其实非常不愿意去解放巴黎,比如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理由很简单,他们的目标是继续挺进德国,而特意绕道并进攻巴黎,不仅要付出代价而且会损耗珍贵的汽油以及耗费兵力,以当时战线上相当吃紧的情况,非常不划算。
如果盟军当时只是路过巴黎,巴黎市民自行起义的话,或许我们今天就不会再看到巴黎了。这时候就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在中间周旋,包括后人已经忘记名字的瑞典驻巴黎总领事诺尔丁,包括一些戴高乐派底下的谍报头目以及戴高乐将军本人。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几方面的角力,命运的阴差阳错终于促成最后盟军统帅决定还是要向巴黎挺进。
最先拯救巴黎的,其实是这些向巴黎挺进的盟军,因为他们的进入才使得原来罗尔上校计划执行的“起义策略”失败了。为什么卢浮宫没有被毁灭?为什么圣心大教堂依然挺立在山丘上?这就要说回肖尔铁茨,他来到巴黎之时就决定要执行元首的命令。只不过当时的他,也已经意识到希特勒似乎有点过于疯狂了,他甚至感觉到这场战争,德国其实已经输了。
那个时候被认为是“法奸政权”的维希政权的市长泰丁格得知了这个计划,他就想劝肖尔铁茨不要这么做。他引领着肖尔铁茨走到大宅院外的阳台上,请肖尔铁茨看一看阳台外的景象。
在他们身下的路上,“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骑车经过,一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在杜伊勒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未来的小水手们在把玩他们的玩具……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他指着右边卢浮宫的灰色花岗石侧楼,和侧楼之间石块围绕的花园,又指了一指右边协和广场无懈可击的对称布局。
他对将军说:“给一个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