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汲取源头活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业报如何改变以往人们印象中的宣传报道枯燥乏味、千人一面的生硬面孔?“走转改”的实践表明,鲜活的新闻沉在基层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记者带着感情、带着思考,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生动的好新闻就会源源不断地跃然纸上,行业报“走转改”就会“走”出实效,“走”出特色。
  【关键词】行业报 走转改 实效 影响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去年开展以来,为新闻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一大批有生气、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见诸报端,新闻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于“立足行业、服务行业”的行业报来说,走基层让报道接上了地气,转作风磨炼了记者队伍,改文风使行业新闻鲜活了,深入开展“走转改”成为行业报的立身之本、新闻之魂。
  “走转改”是对新闻队伍综合素质的考验。通过这项实践活动,作为行业报的《中国化工报》开始走出长期以来“面孔不生动、感染力不强”的困惑,在实实在在真锻炼的过程中,记者的职业精神得到升华,工作作风、新闻业务技能、文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培养了战斗力、增强了凝聚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行业报记者只有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才能创作出真正深入人心的报道;只有多关注企业热点,聚焦难点,才能准确把握行业脉搏,更好地服务大局,才能使行业报在“走转改”中真正“走”出实效,“走”出自己的特色。
  走进基层天地宽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到现场、到一线去发现新闻,倾听企业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记者写出的报道才有底气,才能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才能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化工报》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喉舌”和“耳目”,在贴近产业、贴近企业、贴近基层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然而在办报工作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受新闻浮躁风气的影响,一些记者往往重会议报道、轻企业采访,深入一线调查研究风气不浓,鲜活的事件性报道、现场报道较少,造成一些版面和文章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必然会造成报纸的行业影响力越来越弱,我们与企业和读者会渐行渐远。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后,中国化工报社进行重点部署,切实转变新闻工作作风,通过开办专栏、专题,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采访报道。去年我们利用本报驻各省、市、自治区记者站贴近基层的优势,率先开辟了“记者走基层”栏目。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真正沉下去,与企业面对面互动、心贴心交流,在生产一线捕捉生动的场景,挖掘感人的故事,发现突出的典型。
  根据报社整体部署,“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先是由本报山西记者站6人小分队打头阵,历时15天,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8家化工企业、6家农资公司以及基层农村点,去感受,去倾听,去观察,采写现场报道,提炼报道主题,发表了16篇内容鲜活、富有感染力的现场报道和图片。取得第一阶段成果后,“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随即扩大到河南、湖北、江西、黑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地,一批批记者深入化工生产一线,走近基层干部群众,聚焦行业热点,倾听企业呼声。
  截至2011年底,本报刊登了36篇图文并茂的“走转改”稿件,真实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改革实践的新经验。读者普遍反映这组报道表达了企业的心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在读者中产生了共鸣。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要负责人表示,“记者走基层”栏目的新闻报道生动地展现了企业和行业的真实面貌,提出了行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读者的这些积极评价是对新闻报道最大的肯定,也是《中国化工报》价值的最大体现。
  承接地气出精品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走”出来的新闻最动人。行业报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宣传报道枯燥乏味、长篇大论、千人一面,缺乏亲和力。其实,我们的行业并不缺少生动的新闻,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走基层要求记者并非简单地走马观花跑一圈、转一转,而是要把心沉下去抓“活鱼”。
  在《中国化工报》“记者走基层”活动中,深入一线的记者做到身到和心到,用心了解、细心感悟,沉下去“捞”上来的是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现场、感人的故事。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激发了记者的创作灵感,一篇篇充满生气的精品佳作跃然纸上。对于来自实际、来自基层的鲜活题材,记者在写稿的时候,常常是一气呵成。在已刊登的几十篇“记者走基层”栏目报道中,突出的变化就是新闻素材丰富了,视角独特了,文风清新了,贴近性更强了。
  例如,《化肥也可叫“外卖”了》通过记者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的生动对话,反映出支持农业、服务三农的新变化。这篇报道一改中国化工报传统的行业视角和文风,朴实的群众语言大大地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天冷了,还用肥?”记者问。
  “这个节令,正是村里人冬储化肥的好时候。”搬运化肥的师傅头也不抬,随口说道。
  “现在买肥很方便,化肥也可叫‘外卖’了。打一个电话,农资超市的送肥人员就开着货车送到农户家门口,还可以送到田间地头哩。”从这户农家隔壁出来的一位小伙子插话说。
  “有了‘新网’,打工返乡;推广‘新网’,种粮不慌。”史宪宇来了兴致,念出一首打油诗,逗得大家笑了起来,周围的村民都说史宪宇说的是真心话。
  这样的报道使面孔“一本正经”的行业报有感情了,文字鲜活可读了,读者喜闻乐见了。类似的采访报道还有《垄上行》、《配送化肥用上GPS》等等。
  在“走转改”过程中,记者带着思考走基层,下企业,常常会从小事中捕捉到新亮点,凝炼出大主题,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随着用工荒在全国蔓延,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的减少,正在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企业招工难、短工化的问题?“记者走基层”栏目中的《真情留住农民工的心》,写的是记者跟随江西一家化肥企业车间负责人到郊区农村,看望慰问因回乡干农活而受伤的农民工时,对如何留住技术工人、破解用工荒的思考。“在方家村小组,有6个人在我们车间倒料岗位,都是熟练工。培养一个熟练工不容易啊,所以要千方百计留住他们。”车间负责人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对待农民工要像对待正式职工一样,要把工作做细做实,要及时掌握信息,有困难及时解决,用真情留住农民工的心。”这样的报道小中见大,从企业关切的一件小事中推出了中国经济经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企业用工应体现人性化的新思路,用工单位必须改变把农民工当作机器的操盘手的老观念,树立人本意识或许比涨工资更能留住人。
  “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让我们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冷水剂企业的喜与忧》、《别具一格揽人才》、《有一种力量叫责任》、《在这里我们安居乐业》等一篇篇有生动场景、有鲜活情节、有思想内涵,反映基层真实情况的好新闻,加强了报社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进了编辑记者与企业职工的感情,扩大了《中国化工报》的影响力。
  持之以恒求实效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走转改”活动的开展,给行业报改进报道、提升质量带来了大好机遇。“走转改”活动应该成为新闻记者的自觉行动,而不能搞“一阵风”。要想走得深入、转得到位、改得彻底,必须不断把“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确保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引导更多记者编辑主动深入基层、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改进文风。
  为此,今年以来,《中国化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将“走转改”真正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与自觉行动,作为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办报过程中,用“走转改”的要求和标准做好日常报道,把“走转改”与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紧密结合,体现在版面和栏目中。
  今年2月25日至3月24日,中国化工报社以“责任关怀、安全生产”为主题,组织了4名记者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了一次“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记者同时深入宁夏、江苏、浙江、河北4省区,采访了32家企业和化工园区,发表了46篇来自基层一线的丰富多彩的新闻报道。另外,化工企业“能效领跑者”调研采访、“春耕接力”系列报道、农资打假专题系列等深入一线的采访活动也全面展开。
  同时,中国化工报社积极探索“走转改”长效工作机制,完成组织领导,建立联系基层、深入基层的工作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实现“走转改”常态化。要求记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走访企业,努力改变空话、套话的写作作风,切实扭转以重会议采访、轻基层调研为主要表现的新闻浮躁之风。在稿件评优、社外新闻奖作品推荐和先进个人评比等工作中,体现“走转改”,引导采编人员通过“走转改”多出新闻精品,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化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导语:他们出手大方,不仅因为家境富裕,更因为家长“人不能到,钱总能到”, 不愿委屈了孩子。可以说,中国家长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的传统,在小留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上一代刚来大温哥华地区的大学留学生一样,如今的中学留学生眼神里也会流露出困惑迷茫的神色,可有一点他们与前辈截然不同——根本不用为生计担忧。  近几年,中国大陆投资移民不断涌入加拿大,特别是温哥华。当地人潜意识里已将新移民和 “有钱
【摘要】《金土地》是一档对农专题节目,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频率为全疆各地的农民朋友倾力打造的节目,也是唯一覆盖全疆的对农节目。本文立足于《金土地》这一广播节目对全疆听众的重要性,总结、归纳了其特点,也从中看到了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栏目的形式、内容以及主持人的素质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广播 对农节目 《金土地》    《金土地》的前身是1954年5月17日开播的《对农牧区广播》
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日,总在酸甜参半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元旦也好,圣诞也罢,都有让人身心俱疲的仪式,也不断通过这些仪式来提升对生活的热情。著名喜剧演员维克托.博奇曾经在自己出演的《丹麦的小丑王子》中戏言:“圣诞老人一年只拜访人们一次,还真是个明智的决定。”美国旧金山,当地华人社区庆祝狗年到来。  1951年初,饱受二战之苦的日本终于被美军全面占领,在他们眼中,整个东瀛就是一座废岛,到处是受过枪弹“洗礼
保罗·卡斯特兰诺保罗深谙商场和人心的制衡之道,他的产业一环扣一环,编织出一个精密而庞大的垄断商业帝国,甘比诺家族成为凌驾其他四大家族的最成功、最强大、最有影响力、最危险的犯罪组织。  2019年3月13日晚,53岁的卡利(Francesco “Franky Boy”Cali)在得知自己的车被撞之后走出位于纽约史坦顿岛的自家住宅,与皮卡司机交谈。对话开始后大约一分钟,一名25到40岁的男性枪手扣动了
堪察加半岛,貌似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一片地域,位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堪察加封闭了74年,不仅是对外国人,就连本国公民都禁止入内。直到1991年,堪察加才对外国人敞开了大门。在那里,有一百多座火山和许多温泉,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我看来,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度融入的地域,当然,前提是要对那里的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去认识、去感受。  在俄语中,“堪察加”意为“极遥远之地”,在俄罗斯
是的,我又来非洲了。  去年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每天都被美景暴击,每天都燃到爆炸,每天都要发出一百次感叹:这真的好非洲。  在纳米比亚,眼前所见的是蓝天,白云,肆意生长的各种植物,或在骄阳下偃旗息鼓,或迎着烈日昂首,在这里没有城市的任何影子,想高歌就高歌,想大喊就大喊。一切,都是自由、原始的模样。  之后又去了欧洲、东南亚,充满秩序感和艺术感的城市让人感觉很美,虽然很美,比起非洲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18世紀的艺术家描绘的皮格马利翁传说。  研究机器人历史的学者们发现,千百年来,人类不断追寻的自动装置有三个基本用途:劳作、性和娱乐。这几种类型的人造生命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呈现,打造成人形的自动装置可以扩展人类的能力,可以迷惑人,恐吓人,也可用于欺骗,用于杀戮。皮格马利翁和他制造的裸体象牙女人雕像讲述的是性爱机器人的故事。加拉蒂亚的故事  这个故事奥维德讲述得最为生动,在《变形记》中,奥维德说
如果我没有喝过瓦努阿图当地的土椰子,一定不会想到,卖菜的土著会拿芹菜给我当吸管。  踏上瓦努阿图Tanna岛耶稣火山的路途是颠簸的,伴着火山轰鸣,越野皮卡车在黑沙的火山路中艰难行走。陪伴我的除了司机Jack,还有一位美女是当地的原住民,司机的妻子Nancy,黝黑而粗糙的皮肤,卷卷的头发,一身淡黄色连衣裙,因为他们家住在火山脚下,所以就顺路搭我们的车。  皮卡摩擦地面沙沙作响,行进得非常慢。Tann
你可能沒听说过加拉帕戈斯,但你一定听说过达尔文和进化论。这里形形色色的小怪兽让达尔文着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加拉帕戈斯群岛远离大陆的独特环境,使得这里的动物发展出神奇的进化路线。
人生之中,總会在某个时间想要放飞自我,然后又在某个地点找到自我。也许回头想想,这里的一切都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就是让我们如此向往。一场暹粒的旅行,就让我如此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