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包兰线猩猩湾2号隧道由于建设年代久、地质条件差、二次改造破坏等原因造成隧底混凝土破损、基底翻浆冒泥,危及行车安全,增大维修成本。经現场调查和研究,借鉴既有线增设泄水洞整治隧道翻浆冒泥的成功案例,即在隧道内翻浆冒泥严重地段采用增设泄水洞、自吸泵、基底注浆相结合的方案,泄水洞增加了隧道内的排水断面,汇集各类水源并降低水位,然后通过自吸泵将积水抽排至侧沟排出隧道,同时对隧底进行注浆处理,固结隧底混凝土。因地制宜,改进施工方法,为同类隧道基底翻浆冒泥整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可以在同类工程整治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翻浆冒泥;整治;泄水洞
中图分类号:U457.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中国地形、地质、地貌复杂多样。铁路设计者们在设计选线过程中为了改善线型、降低纵坡,导致在山区铁路中隧道占比就越来越高。但随着运营使用,既有线隧道由于设计、施工、保养的不当造成的许多病害。整治难度大、维修经费高、治理周期长,与运营的矛盾也愈加尖锐。如包兰线猩猩湾2号隧道因地质、改造破坏等原因造成隧道翻浆冒泥,不仅维修成本高昂,更危及行车安全,治理刻不容缓。根据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1-2],整体道床损坏空吊等隧道基底病害约占隧道病害的50%以上。国内外对此病害形成机理以及具体整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3],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性的共识[4-5],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治水[6];二是基底换填;三是既有结构加固,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旨在研究通过治水、基底加固的方法整治隧道基底翻浆冒泥病害,为同类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撑。
1 隧道简况
包兰线猩猩湾2号隧道(中心里程K920+682)全长802 m,建成于1955年。隧道通过一分水岭垭口相对高差70 m,地势崎岖,109国道从洞顶通过。隧道通过地段地表覆盖黄土质砂黏土,其下为寒武系片岩地层,地层陡峭扭曲片理产状N50。W-EW走向北倾46°~66°,节理发育,岩质坚硬,破碎,属于四类围岩,地层破碎,地表水可沿裂隙下渗,洞身上半部通过黄土地层,下半部通过风化岩层,石质松散。修建隧道时从银川端采用暗挖法施工,隧道内为碎石道床,线路坡度-1.2%,位于700 m半径的曲线上。
1987年进行过一次翻浆冒泥整治,但未彻底根治。1994年包兰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对隧道铺底开凿,进行落底处理。近年来随着列车密度加大、通过总重增加,隧道翻浆冒泥病害愈加严重,
2 隧道底部钻芯取样情况简介
包兰线猩猩湾2#隧道内17段+5 m、37段+4 m处左右侧钢轨内侧对隧道基底进行钻孔取样分析(图1)。其中7段+5 m芯样自上而下为22 cm厚混凝土地板(呈破碎状,腐蚀严重),其下为3 cm~10 cm浮浆,然后是37 cm粉化形泥质风化岩层(含水饱和),岩层破碎,再下面是45 cm完整基岩;37段+4 m芯样自上而下为18 cm厚混凝土地板(呈破碎状,腐蚀严重),其下是52 cm粉化形泥质风化岩层(含水饱和),岩层破碎,然后是64 cm完整基岩。
3 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包兰线猩猩湾2#隧道在1982年换轨大修时就出现了隧底混凝土破损病害,地下水(含有腐蚀性)外渗侵蚀道床及排水沟,出现基底翻浆冒泥病害。在1987年通过对K920+741~841段重新施做排水沟的方案进行过基底翻浆冒泥整治,但是未彻底根治病害。1994年包兰线进行电气化改造时,增加隧道净空高度,仅对基底进行部分凿除落底。经过现场调查,隧道翻浆冒泥的主要原因为:
(1)地质条件差。由于上半部地质为黄土,下半部为风化岩层,石质松散,地层破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后在隧底汇集,从铺底施工缝及破碎的混凝土裂缝渗出,造成道床积水,翻浆冒泥。
(2)改造二次破坏。1982年线路换轨致使保护层受损,大量地下水外渗(水含腐蚀性)侵蚀道床及排水沟。1994年该隧道又在电化改造时,落底凿除不彻底(原设计铺底厚30 cm,钻孔取样铺底厚仅为22 cm、18 cm),使得隧道部分区段隧底破损加剧,基底翻浆冒泥病害进一步恶化。
(3)列车通行频次增加。近年来随着列车密度加大、通过总重增加,加速了隧道铺地的破坏。
(4)线路维修不到位。隧道开通运营以来未进行线路清筛,道床脏污,在隧底渗漏水的情况下,经常翻浆冒泥,雨季更加明显。
4 整治方案比选
为彻底整治猩猩湾2号隧道基底翻浆冒泥病害,兰州铁路局集团公司同兰州交通大学、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以及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对隧道病害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
(1)重构铺底。采用4.5 m地基梁架空线路,按设计标准重新施做隧道铺底,阻断裂隙水渗入道床。
(2)旋喷桩加固。在翻浆冒泥处所增加旋喷桩配合注浆加固隧底。采用高压旋喷的方式将水泥浆喷入隧底土层,与土体混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旋喷桩。
(3)加深侧沟。对既有的隧道排水沟加深,将道床内积水排入侧沟,减少隧底道床积水,缓解隧道基底翻浆冒泥。
(4)增设泄水洞。由于该隧道两端出口均位于深路堑地段,无法在一端增加泄水洞排水,为了降低隧底水位,在隧道翻浆冒泥严重地段的边墙上施做横洞,在距离衬砌一定距离处下挖后施做泄水洞,并在泄水洞内增加集水井,利用安设的自吸泵将积水抽排到侧沟内排出。
经过反复比选,决定采取增设泄水洞的方法,在隧道边墙开窗口,施做横向连接洞,洞深5.9 m,在距离隧道边墙外3 m处下挖,施做泄水洞,在泄水洞内设置集水井,并设置上扬引水孔引排隧道底部和边墙外围岩内裂隙水,降低水位,然后通过自吸泵将积水抽排至侧沟排出隧道。同时对隧底进行注浆处理,固结隧底混凝土。 各方案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5 增建泄水洞整治方案的实施
(1)工序:在病害中心位置的衬砌边墙开窗口,施做横向连接洞,洞身5.9 m,在距离隧道边墙外3 m处下挖,施做泄水洞,在泄水洞内设置蓄水池,并设置上扬引水孔引排隧道底部和边墙外围岩内裂隙水,当蓄水池中的水位达到一定水位时泥浆水泵将自动启动,将水抽排入侧沟。
(2)施工技术:
①连接横洞和泄水洞衬砌为C30钢拱架高抗硫混凝土,铺底为C30高抗硫混凝土。衬砌和铺底厚均30 cm。施工完毕,在洞口安装一扇门,门材质为塑钢型材,门距洞口距离为2 m。为确保安全,连接横洞开挖为人力持风镐凿除,为加快施工进度,在洞外试验的基础上,深度达到3 m时采取爆破开挖,泄水洞全部采取爆破开挖。
②横向连接洞及泄水洞均增设H125工字钢钢拱架,纵向间距120 cm,拱架间设Φ18纵向连接筋,连接筋环向间距1.0 m,在拱架外缘交错布置,可视拱架的稳定情况加设交叉联系筋。模筑混凝土时应挂设一层Φ8钢筋网,网格10 cm×10 cm,钢筋网与二衬配筋焊接牢固,钢筋网和拱架连接筋焊接牢固,钢拱架拼接处经螺栓拼接后,缝隙焊接牢靠。
③引水导管为Φ80高压聚乙烯管,管壁钻Φ8 mm透水孔,孔密度为20个/m。既有隧道铺底部位的聚乙烯管管长取9.0 m,从泄水洞排水沟处钻9 m深潜孔,引水坡度为3%,再将聚乙烯管引入潜孔,聚乙烯管布置间距为1.5 m。边墙处的聚乙烯管与水平的夹角分别为45°和60°,长度分别为4 m、5 m。
(3)创新施工方法:为缩短施工周期,采用4处作业点同时作业,增加作业面。为降低安全风险,爆破全部纳入天窗点内实施。为解决出砟量大问题,采用平板车运砟。推料车安装制动装置,施工过程安排专人管理,且施工结束后加锁处理。为解决施工过程出水量大,增加引水孔及自吸泵。
(4)注浆:挖出道渣,埋孔口护管,引孔钻机钻至设计深度后移除钻机,对翻浆冒泥段进行注浆回填置换加固,深度至边墙底面以下1 m;更换道砟。
(5)施工注意事项:
①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与工务、电务、供电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铁路行车相关规范做好防护工作,做好线路及各种电缆的拨移及防护,不得将既有电缆设备损坏。
②隧道内线路平面和纵断面位置不变。
③施工时应加强施工用水、排水管理,以防积水浸泡道床。
④注浆施工中应遵循“先钻潜孔,然后注浆,最后更换道砟”的顺序原则。
6 整治效果评价
包兰线猩猩湾2#隧道翻浆冒泥增加泄水洞整治施工自2016年8月开始施工,到2017年10月完工,截止目前取得预期效果:
(1)整治前每周要安排20人对翻浆地段进行清挖,每季度要安排20人对隧道内排水沟全面清理一遍。在完工后的二年时间内,施工地段未出现翻浆冒泥,极大地减少了线路养护维修的成本,降低了作业风险,保证了运输安全。
(2)采取以改善隧道排水为主、加强隧道基底与整体道床整体性等多种措施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以往对几何尺寸异常病害区段一味地垫板和维持。本文方法为隧道基底翻浆冒泥整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3)通过增泄水洞,隧道内的排水断面增加,各类水源能够汇集。并且该方法对行车干扰较小,施工简单、造价低, 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铁道部工务局.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隧道)[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A.Haack,J.Sehreyer,G.Jackel.State of the art of Non-estruetive Testing Methods for Detenn ming the State of a Tunnel Lining,ITA ReProt,195:431.
[3]Danzer P.Appraisal of Repair Concepets for Different Disigns of Ballastless Track [J].Railway Technical Review,2004(01).
[4]H.MashI mo.State of the road tunnel safety technology in Japan.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2(17):145-152.
[5]S.OWEN,R.ANIL,T.DUNNING,E.FRIEDMAN.Mahout in Action[M].Manning Publications,2011:14-18.
[6]牛亞彬.重载铁路隧道病害产生机理及治理措施[J].铁道建筑,2012,52(07):34-37.
关键词:翻浆冒泥;整治;泄水洞
中图分类号:U457.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中国地形、地质、地貌复杂多样。铁路设计者们在设计选线过程中为了改善线型、降低纵坡,导致在山区铁路中隧道占比就越来越高。但随着运营使用,既有线隧道由于设计、施工、保养的不当造成的许多病害。整治难度大、维修经费高、治理周期长,与运营的矛盾也愈加尖锐。如包兰线猩猩湾2号隧道因地质、改造破坏等原因造成隧道翻浆冒泥,不仅维修成本高昂,更危及行车安全,治理刻不容缓。根据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1-2],整体道床损坏空吊等隧道基底病害约占隧道病害的50%以上。国内外对此病害形成机理以及具体整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3],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性的共识[4-5],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治水[6];二是基底换填;三是既有结构加固,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旨在研究通过治水、基底加固的方法整治隧道基底翻浆冒泥病害,为同类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撑。
1 隧道简况
包兰线猩猩湾2号隧道(中心里程K920+682)全长802 m,建成于1955年。隧道通过一分水岭垭口相对高差70 m,地势崎岖,109国道从洞顶通过。隧道通过地段地表覆盖黄土质砂黏土,其下为寒武系片岩地层,地层陡峭扭曲片理产状N50。W-EW走向北倾46°~66°,节理发育,岩质坚硬,破碎,属于四类围岩,地层破碎,地表水可沿裂隙下渗,洞身上半部通过黄土地层,下半部通过风化岩层,石质松散。修建隧道时从银川端采用暗挖法施工,隧道内为碎石道床,线路坡度-1.2%,位于700 m半径的曲线上。
1987年进行过一次翻浆冒泥整治,但未彻底根治。1994年包兰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对隧道铺底开凿,进行落底处理。近年来随着列车密度加大、通过总重增加,隧道翻浆冒泥病害愈加严重,
2 隧道底部钻芯取样情况简介
包兰线猩猩湾2#隧道内17段+5 m、37段+4 m处左右侧钢轨内侧对隧道基底进行钻孔取样分析(图1)。其中7段+5 m芯样自上而下为22 cm厚混凝土地板(呈破碎状,腐蚀严重),其下为3 cm~10 cm浮浆,然后是37 cm粉化形泥质风化岩层(含水饱和),岩层破碎,再下面是45 cm完整基岩;37段+4 m芯样自上而下为18 cm厚混凝土地板(呈破碎状,腐蚀严重),其下是52 cm粉化形泥质风化岩层(含水饱和),岩层破碎,然后是64 cm完整基岩。
3 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包兰线猩猩湾2#隧道在1982年换轨大修时就出现了隧底混凝土破损病害,地下水(含有腐蚀性)外渗侵蚀道床及排水沟,出现基底翻浆冒泥病害。在1987年通过对K920+741~841段重新施做排水沟的方案进行过基底翻浆冒泥整治,但是未彻底根治病害。1994年包兰线进行电气化改造时,增加隧道净空高度,仅对基底进行部分凿除落底。经过现场调查,隧道翻浆冒泥的主要原因为:
(1)地质条件差。由于上半部地质为黄土,下半部为风化岩层,石质松散,地层破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后在隧底汇集,从铺底施工缝及破碎的混凝土裂缝渗出,造成道床积水,翻浆冒泥。
(2)改造二次破坏。1982年线路换轨致使保护层受损,大量地下水外渗(水含腐蚀性)侵蚀道床及排水沟。1994年该隧道又在电化改造时,落底凿除不彻底(原设计铺底厚30 cm,钻孔取样铺底厚仅为22 cm、18 cm),使得隧道部分区段隧底破损加剧,基底翻浆冒泥病害进一步恶化。
(3)列车通行频次增加。近年来随着列车密度加大、通过总重增加,加速了隧道铺地的破坏。
(4)线路维修不到位。隧道开通运营以来未进行线路清筛,道床脏污,在隧底渗漏水的情况下,经常翻浆冒泥,雨季更加明显。
4 整治方案比选
为彻底整治猩猩湾2号隧道基底翻浆冒泥病害,兰州铁路局集团公司同兰州交通大学、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以及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对隧道病害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
(1)重构铺底。采用4.5 m地基梁架空线路,按设计标准重新施做隧道铺底,阻断裂隙水渗入道床。
(2)旋喷桩加固。在翻浆冒泥处所增加旋喷桩配合注浆加固隧底。采用高压旋喷的方式将水泥浆喷入隧底土层,与土体混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旋喷桩。
(3)加深侧沟。对既有的隧道排水沟加深,将道床内积水排入侧沟,减少隧底道床积水,缓解隧道基底翻浆冒泥。
(4)增设泄水洞。由于该隧道两端出口均位于深路堑地段,无法在一端增加泄水洞排水,为了降低隧底水位,在隧道翻浆冒泥严重地段的边墙上施做横洞,在距离衬砌一定距离处下挖后施做泄水洞,并在泄水洞内增加集水井,利用安设的自吸泵将积水抽排到侧沟内排出。
经过反复比选,决定采取增设泄水洞的方法,在隧道边墙开窗口,施做横向连接洞,洞深5.9 m,在距离隧道边墙外3 m处下挖,施做泄水洞,在泄水洞内设置集水井,并设置上扬引水孔引排隧道底部和边墙外围岩内裂隙水,降低水位,然后通过自吸泵将积水抽排至侧沟排出隧道。同时对隧底进行注浆处理,固结隧底混凝土。 各方案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5 增建泄水洞整治方案的实施
(1)工序:在病害中心位置的衬砌边墙开窗口,施做横向连接洞,洞身5.9 m,在距离隧道边墙外3 m处下挖,施做泄水洞,在泄水洞内设置蓄水池,并设置上扬引水孔引排隧道底部和边墙外围岩内裂隙水,当蓄水池中的水位达到一定水位时泥浆水泵将自动启动,将水抽排入侧沟。
(2)施工技术:
①连接横洞和泄水洞衬砌为C30钢拱架高抗硫混凝土,铺底为C30高抗硫混凝土。衬砌和铺底厚均30 cm。施工完毕,在洞口安装一扇门,门材质为塑钢型材,门距洞口距离为2 m。为确保安全,连接横洞开挖为人力持风镐凿除,为加快施工进度,在洞外试验的基础上,深度达到3 m时采取爆破开挖,泄水洞全部采取爆破开挖。
②横向连接洞及泄水洞均增设H125工字钢钢拱架,纵向间距120 cm,拱架间设Φ18纵向连接筋,连接筋环向间距1.0 m,在拱架外缘交错布置,可视拱架的稳定情况加设交叉联系筋。模筑混凝土时应挂设一层Φ8钢筋网,网格10 cm×10 cm,钢筋网与二衬配筋焊接牢固,钢筋网和拱架连接筋焊接牢固,钢拱架拼接处经螺栓拼接后,缝隙焊接牢靠。
③引水导管为Φ80高压聚乙烯管,管壁钻Φ8 mm透水孔,孔密度为20个/m。既有隧道铺底部位的聚乙烯管管长取9.0 m,从泄水洞排水沟处钻9 m深潜孔,引水坡度为3%,再将聚乙烯管引入潜孔,聚乙烯管布置间距为1.5 m。边墙处的聚乙烯管与水平的夹角分别为45°和60°,长度分别为4 m、5 m。
(3)创新施工方法:为缩短施工周期,采用4处作业点同时作业,增加作业面。为降低安全风险,爆破全部纳入天窗点内实施。为解决出砟量大问题,采用平板车运砟。推料车安装制动装置,施工过程安排专人管理,且施工结束后加锁处理。为解决施工过程出水量大,增加引水孔及自吸泵。
(4)注浆:挖出道渣,埋孔口护管,引孔钻机钻至设计深度后移除钻机,对翻浆冒泥段进行注浆回填置换加固,深度至边墙底面以下1 m;更换道砟。
(5)施工注意事项:
①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与工务、电务、供电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铁路行车相关规范做好防护工作,做好线路及各种电缆的拨移及防护,不得将既有电缆设备损坏。
②隧道内线路平面和纵断面位置不变。
③施工时应加强施工用水、排水管理,以防积水浸泡道床。
④注浆施工中应遵循“先钻潜孔,然后注浆,最后更换道砟”的顺序原则。
6 整治效果评价
包兰线猩猩湾2#隧道翻浆冒泥增加泄水洞整治施工自2016年8月开始施工,到2017年10月完工,截止目前取得预期效果:
(1)整治前每周要安排20人对翻浆地段进行清挖,每季度要安排20人对隧道内排水沟全面清理一遍。在完工后的二年时间内,施工地段未出现翻浆冒泥,极大地减少了线路养护维修的成本,降低了作业风险,保证了运输安全。
(2)采取以改善隧道排水为主、加强隧道基底与整体道床整体性等多种措施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以往对几何尺寸异常病害区段一味地垫板和维持。本文方法为隧道基底翻浆冒泥整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3)通过增泄水洞,隧道内的排水断面增加,各类水源能够汇集。并且该方法对行车干扰较小,施工简单、造价低, 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铁道部工务局.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隧道)[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A.Haack,J.Sehreyer,G.Jackel.State of the art of Non-estruetive Testing Methods for Detenn ming the State of a Tunnel Lining,ITA ReProt,195:431.
[3]Danzer P.Appraisal of Repair Concepets for Different Disigns of Ballastless Track [J].Railway Technical Review,2004(01).
[4]H.MashI mo.State of the road tunnel safety technology in Japan.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2(17):145-152.
[5]S.OWEN,R.ANIL,T.DUNNING,E.FRIEDMAN.Mahout in Action[M].Manning Publications,2011:14-18.
[6]牛亞彬.重载铁路隧道病害产生机理及治理措施[J].铁道建筑,2012,52(0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