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加勒比海,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邻,在七大洲中按面积大小位于第四个。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温暖湿润。有一种名叫麝雉翅膀长爪的怪鸟就藏身在南美洲的亚马孙丛林中。
外形像始祖鸟
麝雉幼鸟具有与第一化石鸟类(始祖鸟)相同的特征:麝雉幼鸟出生后翅膀上会出现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爪趾,它能紧紧钩住树枝不放。如果树蛇或山猫潜近巢穴,雏鸟就会逃入水中躲避掠食者,并会待安全时用爪攀树回到巢中。这令人联想起始祖鸟,但它们的翅上爪是独有衍征,可能是一种回归恐龙的返祖现象。翅膀上的爪子是一种原始的特征,也是对在湿地环境生活的一种奇特的适应。随着幼鸟的长大,爪就会消失。科学家猜测,这与鸟类起源于古代树栖爬行动物有关,促使爪子发育的基因一直存在于鸟类的基因组之中。这是其他现代鸟类完全没有的一种身体结构。因此,当初自然学家卡罗尔声称自己发现了这种鸟时,很多人都说他是在做白日梦。后来,等到其他鸟类学家确认这种鸟的存在时,许多人立刻把它同始祖鸟联系了起来,认为麝雉是始祖鸟的后裔。
麝雉到底是什么鸟?就像哺乳动物中的土豚一样,目前大多数关于麝雉的参考资料都将其列为麝雉目下的单一种,其特征——后面有长的毛,指的就是麝雉的大羽冠。分类学家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即使采用遗传分析法也无法将其归为现存鸟类的任何一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它们归为雉鸡类,后来归为杜鹃类,再后来又归为鸠鸽类。综合而言,麝雉经常被指与鸡形目、蕉鹃或犀鹃科有关。就骨骼特征的支序分类学研究发现麝雉应属于叫鹤科,较为疏远蕉鹃及杜鹃科。不过,杜鹃科是对趾的,蕉鹃是半对趾的,而麝雉则是不等式足的(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不过也有人认为麝雉各种异于现生鸟类的特征,比较像鸟类里较原始的种族,跟哺乳类里的鸭嘴兽的情况相似。麝雉是唯一还在雏鸟阶段保留有前爪的鸟类,这显然类似于驰龙科和伤齿龙科的前爪结构,另外从其习性介绍中我们也能依稀看到恐龙进化成鸟类的影子。另外麝雉还有一个特点证明其非常原始,接近其恐龙祖先,那就是它的嘴里还长有锯齿!
吃饭像老牛
麝雉特别喜欢吃珍珠树的叶子。黎明前和午后是它们进食的时间,进食之前,麝雉会慢条斯理地在树林中转来转去,一旦发现了一串中意的珍珠树叶,它们便用嘴将树叶从树上全部捋下来,狼吞虎咽地吞下肚去。麝雉的消化系统是鸟类中独有的,很少有鸟类能像麝雉仅以咀嚼珍珠树上的叶子为食。因为树叶所含能量极低,分量又重,而且不好消化,对于鸟类飞行来说不是理想的燃料。麝雉所食的树叶不仅饱含树胶浆汁、强碱性汁液,更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很难消化。不过,麝雉的消化系统却自有一套办法来对付这些“纤维素食物”。麝雉长着一个像牛胃一样的嗉囊,麝雉的嗉囊比它的胃要大50倍,质量大约是它体重的1/3。麝雉的嗉囊大得惊人,占据了胸部的很大一部分,分量不轻。为了扛起嗉囊,麝雉有时不得不将胸部倚在树上。嗉囊不仅是用来储存食物,还要完成繁重的消化工作。与大多数鸟不一样,麝雉的嗉囊已进化成半消化器官,嗉囊中生活着与其共生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使绿叶中的纤维素和其他物质通过发酵作用转化为宝贵的营养。像牛的前胃一样,麝雉的嗉囊里有用于消化树叶中的纤维素的细菌和酶。它能消化掉食物中70%的纤维素,不过和牛一样,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麝雉进食1次,需要用2天时间来消化,是鸟类中最慢的一个。最近,微生物学家研究了麝雉嗉囊的细菌,发现它们能够化解食物中有毒树叶的毒性。麝雉身上这种特化的专供发酵的复杂结构,人们只在牛这样的反刍动物身上才能看到。
习性像青蛙
麝雉多半在沼泽地带的树枝上筑巢,巢是用草叶、树枝搭成的,很不规则。有趣的是,这些巢往往都搭在横生在水面上3~5米左右的树杈上。上方则是茂密的树冠,猛兽很难逼近它们的巢穴。麝雉的雏鸟出世后一周,就能轻松自如地游泳。如果受到猴及蛇的袭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幼雏便跳入巢下面的水中,尽快地游走。危险过后,它们再游回巢的下面,依靠脚和翅爪的帮助,攀上树枝,回到巢中。10周后,幼麝雉的翅爪自行脱落,此时,它们已经能够依靠飞行来躲避敌人了。从动物学方面考虑,麝雉也许是现今地球上生存的鸟类中最引人注目、最有意思的了。麝雉找到了自己爱吃的树叶,麝雉就用叫声互相传递信息。麝雉的叫声格外洪亮,但听上去显然不是一种享受。它可以是“哇哇”声,也可以是深沉的“嘎嘎”声。有时,更可能是猫叫声、“咝咝”声或类似于吹口哨的声音。麝雉的叫声如此多变,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它们可能存在着发达、成熟的社会结构。只可惜在这一方面,到现在为止,人们仍未找到足够多的证据。与其说像鸟类还不如说像蛙类。麝雉除了觅食外,它们很少活动,只是像蛙类一样久久地坐卧,栖息在树枝上。
飞不过家鸡
麝雉巨大的嗉囊影响了固定飞行肌肉的龙骨的发育,所以尽管麝雉的翅膀长得长且宽,鸟羽也蓬松漂亮,但飞行能力极其低下。在一般情况下,麝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它们的生活同考拉的生活极其相似,只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吃着自己喜欢的树叶。麝雉的喙坚硬而有缺口,能嚼碎叶子,然后依靠唾液的湿润和舌头的搅拌,最终将树叶吞进嗉囊。嗦囊内壁很厚,是不折不扣的“叶片贮藏器”。嗉囊中的树叶缓慢地发酵,经发酵后的产物沿着嗉囊慢慢移动,最后相继进入胃和肠。有了嗉囊,消化固然方便了,却对飞行产生了妨碍。
麝雉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栖息在经常遭遇洪涝的雨林中,不善于飞行却擅长游泳,所以常常在水面上方的树枝上筑巢、活动,以便及时泅水逃生、躲避敌害。成年麝雉翅膀既长又宽,看上去特别漂亮,特别有力,可是,这种翅膀中看不中用,扇动起来特别乏力,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与其远祖相符的特征。鸡虽然长着附有发达肌肉的龙骨,终因身体实在太笨重,所以飞不高。麝雉的飞行本领连鸡也比不上,幸好,麝雉并不专靠飞行过活,它们只在低树之间和树冠底下的枝条之间飞来飞去,然后用利爪在树枝间攀来爬去。
外形像始祖鸟
麝雉幼鸟具有与第一化石鸟类(始祖鸟)相同的特征:麝雉幼鸟出生后翅膀上会出现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爪趾,它能紧紧钩住树枝不放。如果树蛇或山猫潜近巢穴,雏鸟就会逃入水中躲避掠食者,并会待安全时用爪攀树回到巢中。这令人联想起始祖鸟,但它们的翅上爪是独有衍征,可能是一种回归恐龙的返祖现象。翅膀上的爪子是一种原始的特征,也是对在湿地环境生活的一种奇特的适应。随着幼鸟的长大,爪就会消失。科学家猜测,这与鸟类起源于古代树栖爬行动物有关,促使爪子发育的基因一直存在于鸟类的基因组之中。这是其他现代鸟类完全没有的一种身体结构。因此,当初自然学家卡罗尔声称自己发现了这种鸟时,很多人都说他是在做白日梦。后来,等到其他鸟类学家确认这种鸟的存在时,许多人立刻把它同始祖鸟联系了起来,认为麝雉是始祖鸟的后裔。
麝雉到底是什么鸟?就像哺乳动物中的土豚一样,目前大多数关于麝雉的参考资料都将其列为麝雉目下的单一种,其特征——后面有长的毛,指的就是麝雉的大羽冠。分类学家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即使采用遗传分析法也无法将其归为现存鸟类的任何一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它们归为雉鸡类,后来归为杜鹃类,再后来又归为鸠鸽类。综合而言,麝雉经常被指与鸡形目、蕉鹃或犀鹃科有关。就骨骼特征的支序分类学研究发现麝雉应属于叫鹤科,较为疏远蕉鹃及杜鹃科。不过,杜鹃科是对趾的,蕉鹃是半对趾的,而麝雉则是不等式足的(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不过也有人认为麝雉各种异于现生鸟类的特征,比较像鸟类里较原始的种族,跟哺乳类里的鸭嘴兽的情况相似。麝雉是唯一还在雏鸟阶段保留有前爪的鸟类,这显然类似于驰龙科和伤齿龙科的前爪结构,另外从其习性介绍中我们也能依稀看到恐龙进化成鸟类的影子。另外麝雉还有一个特点证明其非常原始,接近其恐龙祖先,那就是它的嘴里还长有锯齿!
吃饭像老牛
麝雉特别喜欢吃珍珠树的叶子。黎明前和午后是它们进食的时间,进食之前,麝雉会慢条斯理地在树林中转来转去,一旦发现了一串中意的珍珠树叶,它们便用嘴将树叶从树上全部捋下来,狼吞虎咽地吞下肚去。麝雉的消化系统是鸟类中独有的,很少有鸟类能像麝雉仅以咀嚼珍珠树上的叶子为食。因为树叶所含能量极低,分量又重,而且不好消化,对于鸟类飞行来说不是理想的燃料。麝雉所食的树叶不仅饱含树胶浆汁、强碱性汁液,更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很难消化。不过,麝雉的消化系统却自有一套办法来对付这些“纤维素食物”。麝雉长着一个像牛胃一样的嗉囊,麝雉的嗉囊比它的胃要大50倍,质量大约是它体重的1/3。麝雉的嗉囊大得惊人,占据了胸部的很大一部分,分量不轻。为了扛起嗉囊,麝雉有时不得不将胸部倚在树上。嗉囊不仅是用来储存食物,还要完成繁重的消化工作。与大多数鸟不一样,麝雉的嗉囊已进化成半消化器官,嗉囊中生活着与其共生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使绿叶中的纤维素和其他物质通过发酵作用转化为宝贵的营养。像牛的前胃一样,麝雉的嗉囊里有用于消化树叶中的纤维素的细菌和酶。它能消化掉食物中70%的纤维素,不过和牛一样,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麝雉进食1次,需要用2天时间来消化,是鸟类中最慢的一个。最近,微生物学家研究了麝雉嗉囊的细菌,发现它们能够化解食物中有毒树叶的毒性。麝雉身上这种特化的专供发酵的复杂结构,人们只在牛这样的反刍动物身上才能看到。
习性像青蛙
麝雉多半在沼泽地带的树枝上筑巢,巢是用草叶、树枝搭成的,很不规则。有趣的是,这些巢往往都搭在横生在水面上3~5米左右的树杈上。上方则是茂密的树冠,猛兽很难逼近它们的巢穴。麝雉的雏鸟出世后一周,就能轻松自如地游泳。如果受到猴及蛇的袭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幼雏便跳入巢下面的水中,尽快地游走。危险过后,它们再游回巢的下面,依靠脚和翅爪的帮助,攀上树枝,回到巢中。10周后,幼麝雉的翅爪自行脱落,此时,它们已经能够依靠飞行来躲避敌人了。从动物学方面考虑,麝雉也许是现今地球上生存的鸟类中最引人注目、最有意思的了。麝雉找到了自己爱吃的树叶,麝雉就用叫声互相传递信息。麝雉的叫声格外洪亮,但听上去显然不是一种享受。它可以是“哇哇”声,也可以是深沉的“嘎嘎”声。有时,更可能是猫叫声、“咝咝”声或类似于吹口哨的声音。麝雉的叫声如此多变,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它们可能存在着发达、成熟的社会结构。只可惜在这一方面,到现在为止,人们仍未找到足够多的证据。与其说像鸟类还不如说像蛙类。麝雉除了觅食外,它们很少活动,只是像蛙类一样久久地坐卧,栖息在树枝上。
飞不过家鸡
麝雉巨大的嗉囊影响了固定飞行肌肉的龙骨的发育,所以尽管麝雉的翅膀长得长且宽,鸟羽也蓬松漂亮,但飞行能力极其低下。在一般情况下,麝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它们的生活同考拉的生活极其相似,只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吃着自己喜欢的树叶。麝雉的喙坚硬而有缺口,能嚼碎叶子,然后依靠唾液的湿润和舌头的搅拌,最终将树叶吞进嗉囊。嗦囊内壁很厚,是不折不扣的“叶片贮藏器”。嗉囊中的树叶缓慢地发酵,经发酵后的产物沿着嗉囊慢慢移动,最后相继进入胃和肠。有了嗉囊,消化固然方便了,却对飞行产生了妨碍。
麝雉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栖息在经常遭遇洪涝的雨林中,不善于飞行却擅长游泳,所以常常在水面上方的树枝上筑巢、活动,以便及时泅水逃生、躲避敌害。成年麝雉翅膀既长又宽,看上去特别漂亮,特别有力,可是,这种翅膀中看不中用,扇动起来特别乏力,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与其远祖相符的特征。鸡虽然长着附有发达肌肉的龙骨,终因身体实在太笨重,所以飞不高。麝雉的飞行本领连鸡也比不上,幸好,麝雉并不专靠飞行过活,它们只在低树之间和树冠底下的枝条之间飞来飞去,然后用利爪在树枝间攀来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