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江商报》品牌栏目“长江地理”的解读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g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地理”是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商报》的品牌栏目,创办于2009年4月,栏目定位为:关注湖北、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用广阔的视角、洞察的眼光和独特的文笔行走、体验和书写,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地理类周刊。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意,一个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设想,体现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大武汉的大气魄。
  一年来,“长江地理”栏目记者行走于大江南北,用朴实的笔触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策划了多个专题、系列,包括重访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根之旅,江·湖系列,寻找湖北四极等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笔者试就其中蕴含的一些理念和元素做一些解读,以期人们更好地了解该栏目:
  
  一、大地理与原生态生活。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知是永恒的,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如何强大,自然永远站在离我们不远不近的地方影响着我们。因为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都市高楼的生长,并没有让人们的心变得宁静、温暖,相反,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渴望了解都市之外的东西,视野之外的世界。“长江地理”的策划者看到了这一点,抓住了这一契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都市人打开了一扇窗。于是,一缕自然而清新的风吹进了人们的心扉。
  一年来,“长江地理”策划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选题,这些选题大至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冰川走了》,2010年8月4日C29版),小至一只迁徙的鸟的翩跹(《求偶期的白鹭好像披着婚纱》,2010年6月3日C30版),从大都市的发展问题(《武汉应建成“水城”》,2010年8月11日C32版),到乡村一户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洪姑的爱好》,2010年11月10日 C30版),真实而生动地将一个个我们想知而未知的世界铺陈在我们面前,供我们欣赏,让我们感动、叹息。
  大地理的视野,可以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世界囊括进来,随时随地给读者以惊喜,激发读者探求的欲望,满足读者求知的需求。当然,对这些大地理,“长江地理”的记者并非似写作科技文章一般,泛泛而谈,徒作知识性的讲解,亦非不着边际、毫无思想地记录行踪,而是两者有机的结合。他们总是将大的人文关怀的主题,以最能够触动灵魂的细节表现出来。
  一直以来,许多媒体的记者由于不能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所写稿件大而空,泛而无用,缺少真实性和生动性。原生态的生活是媒体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篇章,是最有魅力的音符。“长江地理”以地理为线,于行走之间将原生态的生活一点一滴地串起,从而使孤独的旅途变得热闹,冰冷的地理变得温暖。《汀泗桥:“三抢”早已成为历史》(2010年11月10日 C30版)以记者赴田野采访的方式,平视角地记录了秋收之际,湖北省咸宁市汀泗桥镇赤岗村村民高祖德、蔡慧一家、卢细华、农机手老饶的生活状况,真切实在、生动感人。《洪姑的爱好》借秋收的背景,以一种淡淡的笔调,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溢坪村一个普通农民洪姑的生活随手写来,仿佛一首淡雅的田园诗,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村情节和田园情怀。
  
  二、行走的真实与纪实的笔法。
  
  “长江地理”的每一篇稿子,都是记者在徐霞客式的行走中写成的,是用笔在写,更是用脚在写。因为行走,所以唯一;因为唯一,所以真实。既为地理栏目,惟有记者亲自行走,亲身体验,才会有认识,有感动,有细节,有激情,对这些认识、感动、细节和激情,唯有以朴素的笔法、记录的方式娓娓道出,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因为“真实才是力量”。如《冰川走了》,通过记者在行走、游踪过程中所见所闻,具体、生动地将青藏高原大雪山上冰川融化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记者的笔触不着太多色彩,只是一味地朴素,一味地真实,似一部跟踪拍摄的摄像机一般,却让你不能不因真实而感动。且看记者的行踪,“我的考察路线是从大本营向冰川下的一个高山湖泊,和我一起上山的还有来自湖北纺织大学的志愿者代全成”,“慢慢地靠近,下山,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出现了”,“继续往上爬时碰到点困难,石块比较大,坡度有点陡”,“很快我们安全撤下,山底下的女学生正在拣水晶石头”。在《边城,寻找湘、鄂、渝交界“三角碑”》(2010年10月6日 A10版)中,看记者的行踪,“我从湖北最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发,沿着209国道一路向南,向着三角碑再进发,途经宣恩”,“从来凤县城沿248省道向南,桂花一路香。人烟渐稀,视野变得空旷”,“离开漫水,就距离我要寻找的界碑不远了”,“偶遇的一个摄影爱好者告诉我说,界碑就在一个叫做‘茶茶溪’的地方,但从‘茶茶溪’翻山,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都是一些粗线条的勾勒,将一段艰难的行程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读者也禁不住与记者同行。
  当然,记者的笔法不是一味地粗线条,而是粗中有细、字里含情。《冰川走了》在“山底下的女学生正在拣水晶石头”之后接着写道:“有些石头在太阳下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这说明有水晶的存在,随后我也加入‘拣石头大军’。由于石块很大,我和代全成用石头来砸石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只好放入背包中,一群人就像寻找金矿的家伙又像背着麻袋的拾荒者,把觉得有趣的东西都往包包里塞。”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显得温暖而生动。
  
  三、电视元素与视觉冲击力。
  
  多年来,电视媒体向报纸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而报纸则很少吸收电视的一些优点和特点。“长江地理”的策划者显然是一个学习、借鉴、吸收的高手,其中大量地吸收了电视的一些风格和手法。前面讨论的记者写作时采用客观记录的方法,吸收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手法,而记录正是电视最大的魅力之一。
  此外,“长江地理”在版式上也是大量地借用了电视的手法,借以形成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以期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目光。其突出的表现便是重视照片的使用,将照片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高密度地使用照片,高质量地组合照片,如大幅照片的采用,一组照片的采用,大景别照片和大特写照片的组合等。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图文并茂了,而是经常性地将图置于尤为突出的位置,将地理“拍”给读者看。
  大照片的使用,一直以来是报纸爱而又畏的一种方式。爱之,是大家都知道效果好、视觉冲击力强,畏之,则是怕照片不过硬,承担不了偌大版面赋予它的责任。“长江地理”经常采用大照片,这其实亦是自信的表现。《水往何处下》(2010年8月11日C29版)使用了一幅大照片,占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强,画面中,一位身穿短裤的男士手拿橡皮圈,正在最深处达3米的“路”上打捞被水冲走的公文包,武汉积水之严重跃然纸上。《秋收》(2010年11月10日C29版)也使用了一幅《秋收的老人》的近景大照片,占到版面的四分之一左右,老人搂着一捆刚刚收割的稻穗,嘴含烟斗,面带微笑,亲切感人,将秋收的主题表现得生动深刻。该版也是使用一组照片的典型,除了大照片《秋收的老人》外,还使用了四张小照片,即在田里玩耍的小孩子也拿着一把小锄的镜头,田边开水瓶和瓷杯的镜头,中场休息时放在地里的两把镰刀的特写镜头,开着花的烟叶的镜头,共同将一幅原生态的秋收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长江地理”的记者都是采编写拍的全能型记者,走一路,写一路,拍一路,采写能力与拍摄能力并重。
  
  四、地理与人文、历史元素。
  
  地理者,山川土地之形势,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万年,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与自然共同生活、相依相伴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于是,地理与人文、历史便自然而然、不可分割地融为了一个整体。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地理与人文、历史尤其不可须臾分离。因此,“长江地理”记者在记录地理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记录人文,记录历史;“长江地理”虽云“地理”,其实往往离不了人文和历史的内容,总是在不经意间融入大量的人文和历史元素。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稿件的内涵,增加了稿件的厚度,增强了稿件的感染力。
  “长江地理”记者行走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地理山川大地的考察时,也有意识地了解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并很自然地写进了稿件中,用地理之线将历史和人文轻轻地串起。正如《活着的“遗产”》( 2010年09月1日C29版)一文所说,“我的同事权义,曾经在采访大冶铁矿的时候,邂逅当地殷祖镇的春季祭祀‘土主会’,而在我的第一次行走途中,本是寻访‘古木道’,在鄂西大山,偶遇‘转丧’——转丧与跳丧、坐丧一起,是盛行荆楚的三种丧仪。那一晚,我赶夜路爬山,就在微弱的手电光即将熄灭的时候,看见悬崖之畔升起篝火,人们敲着锣鼓,唱着泉诗,送亡人上路。”
  再如《依山立厦,于屋内引山泉》(2010年9月29日 C34版),实际就是介绍位于鄂西恩施利川崇山峻岭之中的大水井古建筑群,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氏宗祠和庄园遗址。《再渡赤水》(2010年6月9日C24)既记录记者再渡赤水的行程,也介绍赤水的历史掌故,“对于赤水,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叫法。秦汉时称‘溮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溮部治邑,故名。后汉迄至两晋,称‘大涉水’、‘安乐水’,不知何所依据。唐天宝十年(751)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砂,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赤虺’为‘赤水’”。《汀泗桥:“三抢”早已成为历史》一文在介绍湖北咸宁汀泗桥的物产与秋收时,顺便介绍了汀泗桥的历史和传说,“传说千年之前,一位姓丁的草鞋匠,积终生之蓄,修建了这座小桥,后人为纪念他,命名为‘丁四桥’,再经文人墨客助兴,在‘丁’和‘四’两个字前加了三点水,遂成现在名称”,“这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还是北伐战争的汀泗桥战役,当年叶挺率军北伐与吴佩孚的军队在此激战,在古街的一条巷道内,叶挺指挥所已被粉刷一新,而阵亡烈士沉睡在粤汉铁路旁一个小山岗上”。
  提起长江,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就会将其与“地理”联系在一起,因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长达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公里。人们只要一看见“长江地理”四个字,都江堰、长江三峡、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江南、黄山、庐山、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上海、武汉、重庆……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所有这些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在头脑中。而“长江地理”的“长江”二字又取自《长江商报》,名字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又与母报的名字相得益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富想像力的名字。
  短时间内,“长江地理”已经成功地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第一步,定位更加明确,风格日趋成熟,内容逐渐丰富。真诚地希望“长江地理”如滚滚滔滔的长江水一样,迈向一个更广阔、更壮观的天地,为武汉、为湖北书写一个亮亮的感叹号!
  
  作者:胡武生,咸宁广播电视台传媒中心副主任,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责编:傅先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目的明确宁夏回族脂联素(adiponectin,APN)基因SNP+45T/G和+276G/T两个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脂联素基因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族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了解宁夏回
井水比河水温度低,井水种稻的一切技术措施都要立足于抗御低温冷害,促进水稻早熟,达到稳产高产.1.适时抓早,促进早熟井水凉、水量少、水质瘠,各项农活必须往前赶.适时早育苗
1976年在高密康庄农场,以抗病品种陕棉11号为材料,进行快速打边、定节打边、不打边三种处理的大区对比试验.结果以快速打边产量最高,较不打边增产23.7%;定 In 1976, on the
我县试种杂交水稻,是从1976年开始的,当时种植面积611亩。以后逐年扩大,1978年曾发展到17万9千亩,占二晚面积的70%。但1979年又缩减到9万3千余亩。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促
背景与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发生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性疾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2]。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纹状体多巴胺神经
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指以债券形式为媒介的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即债券类有价证券的发行、投资和交易超越了一国的国界。 The opening up of the bond market refers to
今年我县灌区共种植春小麦10.4万余亩(包括三种二收),平均亩产683斤,比去年亩增15斤。其中15800亩三种三收,前茬小麦毛面积平均亩产576斤,比去年亩增78斤。我县今年在小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