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作用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u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我国新课程教学标准正在尝试推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改革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教师科学有效地利用创新语文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能力培养;初中语文;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同时又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这门学科的独特“个性”,使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任。感悟、理解、赏析、体验、运用、概括、表达、交际等等,都是语文学习需要发展的能力。简言之,学习语文一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智力;二要通过真、善、美事例的感化作用,陶冶情感,荡涤心灵,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美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语文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为欣赏、品味文本语言奠定基础
  “整体感知”是学生阅读课文必须首先经历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借助直觉在短时间内对课文内容梗概、结构形式、写作思路等要素进行总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完成这一任务可以为“对话”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说,整体感知是学生走进作者心灵的突破口,是进入文本意境的入口。学生阅读课文既要“见森林”,也要“见树木”,二者不可偏废,而整体感知就好比是“见森林”,细读文本,欣赏语段、领悟重点句子内涵则如同是“见树木”。
  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是阅读课文务必要遵循的一个规律。但是,近来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中似乎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片面地理解“整体感知”,甚至把整体感知与教学中的点拨、分析、欣赏对立起来——这是另一种极端化的表现,需要教师改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整体感知”为由,而忽略对文本中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品味和探究,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不良阅读习惯。相反,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领会编者意图,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及文本在思想内容或表达形式、语言方面所独具的特色,深刻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瞄准重点、精彩的语段,设计训练点,让学生反复地品读、玩味,领略语段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及结构上的严谨或语言上的清新、活泼、幽默、诙谐等特点。例如,笔者执教朱自清的《春》这篇经典散文之作时,用心研读文本构思特点及写作思路,精心设计了一个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课文的1至6自然段,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及作者在其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轻声朗读、感悟,流连于优美的文字之中,展开美好想象,沉浸在作者用精当、美妙的文字所构筑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去感悟春天的勃勃生机、无限的活力及孕育的希望,进而受到情绪感染与审美熏陶;最后,在学生充分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喜欢这幅画面的原因;笔者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恰当的点拨、鼓励。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领略作者锤炼语言,表情达意之深厚功底
  品读经典的名篇佳作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有效路径。然而,笔者发现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教师仍然“重讲解,轻美读”,课堂上甘当不知疲倦的“讲师”,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和阅读体验,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这种落后而无效的教学行为致使语文教学步入了误区。殊不知,“读”是阅读教学的一大“法宝”,语感只有凭借反复的朗读、诵读,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指导学生欣赏名篇佳作时,教师要做到“‘读’占鳌头”,注重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诵读实践中,实现对文本语言信息的感知和思想内涵的感悟,领略文章表达形式之美和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当、精妙;同时,借助朗读来诱发学生的想象,使之融入意境,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趣、理趣,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或受到深刻启迪。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对话”的实效性
  阅读教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一是语感训练,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缺失了这个支撑点,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平衡,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就不会得到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叶圣陶先生曾撰文大力呼吁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感培养,把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一切智力活动都离不开它的参与与支持,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三是语用能力的训练,这一点最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必须依赖反复朗读、品味这一传统而有效的策略。感知课文,体验思想情感,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教师绝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架空式”的语言分析与苍白的说教;当然,也需要教师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情境与适时的巧点妙拨。惟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与世界观的升华。
  參考文献
  [1] 王妍.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J].现代教育,2014,(2).
  [2] 洪玉双.不要让文本阅读行走在消逝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17).
其他文献
婴幼儿的皮肤如同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一样,尚处于发育阶段,非常娇嫩,与成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要到3岁以后皮肤才基本发育成熟,因此妈妈在照料宝宝时一定要细心。  妈妈要充分了解婴幼儿的皮肤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护理宝宝的皮肤。那么,婴幼儿的皮肤与大人相比都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去照料呢?    婴幼儿皮肤特点  与护肤要点    特点1: 皮肤薄嫩,容易吸收外物  婴幼儿皮肤薄,通透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