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具体测量操作方法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 所以,我认为充分地利用教具进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在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教具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小学一年级是从幼儿过渡到少儿的必经阶段. 这时候更多的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具就会像一个“棒棒糖”,起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我剪了很多的小旗子、梨子、苹果、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小圆片,还画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主要都是书上出现的:猴子、小熊、小兔子、小松鼠……上课的时候,经常的使用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愉快学习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快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最初的数感.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具就不能仅仅是吸引学生眼球的糖果,开始变成学生的“朋友”,或者说是“拐杖”更加准确. 到二年级下学期,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就充分借助了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观察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如下图.
此时使用教具,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就是要看对应的边线或者点平移了几格. 现在我教的学生已经是五年级了,我觉得教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于我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助手. 五年级教材要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些内容都要使用教具. 其中有一课内容叫做“展开与折叠”,就必须借助教具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钻教材,根据教材、学生、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
正是因为教具在教学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使用教具,就必须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初步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特征. 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的启动和诱因,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 同时,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分析它能否让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能否鲜明地突出某一既定的特征,能否解决学生急欲了解的共性问题. 深钻教材不能仅在常规教学模式和教材中的插图内画圈圈,而要留心教材,留心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创意性地制作、使用好教具. 在教学“花边有多长”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如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周长,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使用教具,但是又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使用,所以我就自制教具:把不规则的图形画在黑色的卡纸上,再在需要移动的线条上面贴上彩条,教学时,取下彩条,操作给学生看线条是如何移动,从而轻松地突破了把“求不规则图形周长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难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在后面的一些教学中得到了沿用.
三、把握时机让学生自主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记得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我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具——用竹片做的长方形的框架,通过拉伸,让学生感受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同时用三角形的框架,通过不能拉伸,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就在我认为这节课就会这样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举手站了起来,他说:没有框架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把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手指的移动,就能感受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我听了很感动,一个小孩子,能够通过观察在自己的身边找到更实用的教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造!全班顿时响起了掌声,看来全班的学生都在发言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根据需要适时地、科学地使用教具,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智力背景,考虑为学生提供演示、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形成合情猜想、推理的品质和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教具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小学一年级是从幼儿过渡到少儿的必经阶段. 这时候更多的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具就会像一个“棒棒糖”,起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我剪了很多的小旗子、梨子、苹果、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小圆片,还画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主要都是书上出现的:猴子、小熊、小兔子、小松鼠……上课的时候,经常的使用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愉快学习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快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最初的数感.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具就不能仅仅是吸引学生眼球的糖果,开始变成学生的“朋友”,或者说是“拐杖”更加准确. 到二年级下学期,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就充分借助了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观察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如下图.
此时使用教具,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就是要看对应的边线或者点平移了几格. 现在我教的学生已经是五年级了,我觉得教具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于我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助手. 五年级教材要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些内容都要使用教具. 其中有一课内容叫做“展开与折叠”,就必须借助教具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钻教材,根据教材、学生、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
正是因为教具在教学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使用教具,就必须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初步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特征. 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的启动和诱因,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 同时,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分析它能否让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能否鲜明地突出某一既定的特征,能否解决学生急欲了解的共性问题. 深钻教材不能仅在常规教学模式和教材中的插图内画圈圈,而要留心教材,留心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创意性地制作、使用好教具. 在教学“花边有多长”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到如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周长,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使用教具,但是又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使用,所以我就自制教具:把不规则的图形画在黑色的卡纸上,再在需要移动的线条上面贴上彩条,教学时,取下彩条,操作给学生看线条是如何移动,从而轻松地突破了把“求不规则图形周长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难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在后面的一些教学中得到了沿用.
三、把握时机让学生自主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记得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我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具——用竹片做的长方形的框架,通过拉伸,让学生感受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同时用三角形的框架,通过不能拉伸,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就在我认为这节课就会这样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举手站了起来,他说:没有框架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把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手指的移动,就能感受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我听了很感动,一个小孩子,能够通过观察在自己的身边找到更实用的教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造!全班顿时响起了掌声,看来全班的学生都在发言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根据需要适时地、科学地使用教具,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智力背景,考虑为学生提供演示、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形成合情猜想、推理的品质和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