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脊椎动物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比较好,考试能取得高分,但在实践中概念模糊、混淆,面对一些日常生活问题袖手旁观,学习无脊椎动物学的兴趣不浓,探索科技奥妙的学生寥寥无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查找问题根源,发现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因而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考核改革探析,增进了贴近生活的课程考核内容,开展了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考核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果。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改革;探析
考试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更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任何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懂得如何思考、创新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授知识很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学了知识并不等于会应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教育的关键是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靠思考和实践进行转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199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水平,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其中课程考核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但课程考核实际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学科不仅有广博的理论研究内容,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培养学生在动物新品种选育、保护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产业开发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动物演化和进化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统地介绍主要动物类群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功能、分类概况和常见种类,以及与人类关系或经济意义。
无脊椎动物学课程具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的特点,学生面对这样的课程考核,竭力抓住重点知识,花很多时间死记硬背,应对课程考核,为取得一个好成绩而战。在课程考核之后,野外实习、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用得上,分析不同动物类群的特点、形态、结构、功能,经常出现概念混淆,分类模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这是传授教学模式下的必然,也是传统课程考核,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轻视了综合能力的考核模式下的必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学习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脱节,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不注意观察,难以发现问题,这种考核没有起到引导、激发的作用,阻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不符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而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一、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课程考核内容及存在问题
(一)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包括:出勤、作业、平时考查。
2.目标考核(占总成绩60%)主要形式是期末闭卷笔试。
(二)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课程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包括课堂纪律与表现、实验报告。
2.目标考核(占60%)包括实验操作考试、实验理论考试。
以往的这种考核,存在的问题,过程考核中作业、平时考查都占总成绩的比例较高,但我们在考核内容上主要考核的是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集中精力,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巩固,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反复背诵,反复练习试题,应付课程考试十分顺利,得分较高,知识学习相对孤立,拓展得不够,到了实际中,却袖手旁观;从实际问题中,我们认识到考核的内容存在理论与实際衔接不够,学生的学习比较空洞,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进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形式
我们探析考核办法,研制了一系列考核细则,将课堂表现、提问、讨论、调查、收集标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统筹到课程考核中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边学边巩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创新。为此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原有的课程考核方案,具体如下:
(一)无脊椎动物学及实验课程考核原则
1.参照校发命题暂行规定执行。
2.知识型试题与分析判断试题占40%。
3.课程考核内容加大渗透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4.运用知识与综合分析能力试题占20%。
5.课程考核形式分组进行,个体单独进行均可,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6.及时评判成绩,及时通报学生。
7.最终成绩按比例累加。
(二)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40%)
(1)出勤:共计10分,灵活抽查7-10次,占总成绩10%;
(2)作业:共计10分,完成5次作业,每次2分,占总成绩10%;1次随堂作业;2次课下作业,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完成。2次分组讨论,同学相互评价。
(3)平时考查:共计20分,考查4次,每次5分,占总成绩20%;2次课堂测试考查,1次采集标本考查,1次撰写调查报告、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等实践活动。
2.目标考核(共计100分,占总成绩60%)。
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减少客观试题,加大综合性内容的考核。突出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课程考核办法
1.课堂纪律与表现:共计10分,占总成绩10%; 2.实验报告:共计30分,按实验次数分配,占总成绩30%。
3.目標考核(占60%)
(1)实验操作考试:共40分,占总成绩40%,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制作试题签,学生参加抽签考核;考核内容为样本整理、分类、鉴定。
(2)实验理论考试:闭卷笔试,共20分,占总成绩20%,巩固实验课的知识积累,操作流程,分析实验结果等。
(四)建设丰富的试题库
1.收集以往的试题,进行整合,结合现实,剔除、修订试题。
2.走进日常生活,走进科研院所,采集有现实意义的试题,充实试题库。
3.向兄弟院校学习,参考先进院校的先进经验,编制有价值的试题。
4.经过反复试用,提炼精华试题。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收获
1.通过课程考核的改革与调整,学生学习无脊椎动物学有了兴趣,同学们善于交流,主动同老师沟通,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有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进行野外实习时,学生常常遇到感兴趣却不认识的昆虫,可以通过拍摄图片并询问老师,或将采集的标本带回学校,与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鉴定识别。这样不仅在实践中培养了对无脊椎动物的浓厚兴趣,也在沟通和讨论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2019年度野外实习中,学生在菜叶上发现被虫子啃食的痕迹,与此同时在菜地里发现大量害虫排泄的粪便,由于不能确定是哪种昆虫,学生们就在讨论的过程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随即询问老师,老师不仅让学生们拍摄了昆虫的生态照片,还让学生们观察该昆虫危害症状等,通过这些特征的掌握,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了解了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常见害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习性。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不仅了解了重要害虫,同时获得了该种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这样进一步制定了对该类害虫的防治策略。通过上述实践环节,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
2.喜欢上无脊椎动物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从身边采集了大量的标本,收集了许多现实问题,汇集成册,有了钻研这个学科的浓厚兴趣,报考这方面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3.勇于探索,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2013-2015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选择无脊椎动物学方向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最近三届毕业生共有28人跟我做无脊椎方向的毕业论文。
四、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改革形式拟想
采用互联网进行辅助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题,试题覆盖面能够更加宽泛,试题中的插图能够更加精准,拉近试题与现实的关系,考核贴近生活,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点,投身于现实生活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考核形式,创建公开透明的课程考核环境,建立多样化、合理化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
1.教师需要安排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解决其发掘的现实问题并且分拣其采集的大量标本。
2.考核中不仅结合现实的试题,还需反复模拟与考量,进而提高课程考核的科学性。
五、结束语
通过改革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进一步认识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认识到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激励导向功能等基本功能;通过近几年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即内容缩小客观知识的考核,扩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开展多元化考核,建立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同班同学可考核相同或不同的内容,同班同学可完成相同形式或不同形式的课程考核;丰富的课程考核内容,贴近现实的课程考核内容,起到了推进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作用,考核带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颢,罗淑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教论坛,2019(3):20.
[2]董河鱼.改革高校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J].语文学刊,2014(12):145-146.
[3]张斌,张惠,张玉波.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月上):54-55.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178jxyj073))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改革;探析
考试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更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任何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懂得如何思考、创新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授知识很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学了知识并不等于会应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教育的关键是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靠思考和实践进行转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199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水平,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活动,其中课程考核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但课程考核实际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学科不仅有广博的理论研究内容,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培养学生在动物新品种选育、保护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产业开发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动物演化和进化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统地介绍主要动物类群主要特征、形态、结构、功能、分类概况和常见种类,以及与人类关系或经济意义。
无脊椎动物学课程具有内容信息量大,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的特点,学生面对这样的课程考核,竭力抓住重点知识,花很多时间死记硬背,应对课程考核,为取得一个好成绩而战。在课程考核之后,野外实习、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用得上,分析不同动物类群的特点、形态、结构、功能,经常出现概念混淆,分类模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这是传授教学模式下的必然,也是传统课程考核,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轻视了综合能力的考核模式下的必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学习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脱节,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不注意观察,难以发现问题,这种考核没有起到引导、激发的作用,阻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不符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而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一、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课程考核内容及存在问题
(一)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包括:出勤、作业、平时考查。
2.目标考核(占总成绩60%)主要形式是期末闭卷笔试。
(二)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课程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包括课堂纪律与表现、实验报告。
2.目标考核(占60%)包括实验操作考试、实验理论考试。
以往的这种考核,存在的问题,过程考核中作业、平时考查都占总成绩的比例较高,但我们在考核内容上主要考核的是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集中精力,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巩固,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反复背诵,反复练习试题,应付课程考试十分顺利,得分较高,知识学习相对孤立,拓展得不够,到了实际中,却袖手旁观;从实际问题中,我们认识到考核的内容存在理论与实際衔接不够,学生的学习比较空洞,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进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形式
我们探析考核办法,研制了一系列考核细则,将课堂表现、提问、讨论、调查、收集标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统筹到课程考核中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边学边巩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创新。为此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原有的课程考核方案,具体如下:
(一)无脊椎动物学及实验课程考核原则
1.参照校发命题暂行规定执行。
2.知识型试题与分析判断试题占40%。
3.课程考核内容加大渗透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4.运用知识与综合分析能力试题占20%。
5.课程考核形式分组进行,个体单独进行均可,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6.及时评判成绩,及时通报学生。
7.最终成绩按比例累加。
(二)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40%)
(1)出勤:共计10分,灵活抽查7-10次,占总成绩10%;
(2)作业:共计10分,完成5次作业,每次2分,占总成绩10%;1次随堂作业;2次课下作业,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完成。2次分组讨论,同学相互评价。
(3)平时考查:共计20分,考查4次,每次5分,占总成绩20%;2次课堂测试考查,1次采集标本考查,1次撰写调查报告、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等实践活动。
2.目标考核(共计100分,占总成绩60%)。
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减少客观试题,加大综合性内容的考核。突出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课程考核办法
1.课堂纪律与表现:共计10分,占总成绩10%; 2.实验报告:共计30分,按实验次数分配,占总成绩30%。
3.目標考核(占60%)
(1)实验操作考试:共40分,占总成绩40%,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制作试题签,学生参加抽签考核;考核内容为样本整理、分类、鉴定。
(2)实验理论考试:闭卷笔试,共20分,占总成绩20%,巩固实验课的知识积累,操作流程,分析实验结果等。
(四)建设丰富的试题库
1.收集以往的试题,进行整合,结合现实,剔除、修订试题。
2.走进日常生活,走进科研院所,采集有现实意义的试题,充实试题库。
3.向兄弟院校学习,参考先进院校的先进经验,编制有价值的试题。
4.经过反复试用,提炼精华试题。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收获
1.通过课程考核的改革与调整,学生学习无脊椎动物学有了兴趣,同学们善于交流,主动同老师沟通,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有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进行野外实习时,学生常常遇到感兴趣却不认识的昆虫,可以通过拍摄图片并询问老师,或将采集的标本带回学校,与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鉴定识别。这样不仅在实践中培养了对无脊椎动物的浓厚兴趣,也在沟通和讨论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2019年度野外实习中,学生在菜叶上发现被虫子啃食的痕迹,与此同时在菜地里发现大量害虫排泄的粪便,由于不能确定是哪种昆虫,学生们就在讨论的过程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随即询问老师,老师不仅让学生们拍摄了昆虫的生态照片,还让学生们观察该昆虫危害症状等,通过这些特征的掌握,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了解了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常见害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习性。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不仅了解了重要害虫,同时获得了该种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这样进一步制定了对该类害虫的防治策略。通过上述实践环节,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
2.喜欢上无脊椎动物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从身边采集了大量的标本,收集了许多现实问题,汇集成册,有了钻研这个学科的浓厚兴趣,报考这方面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3.勇于探索,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2013-2015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选择无脊椎动物学方向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最近三届毕业生共有28人跟我做无脊椎方向的毕业论文。
四、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考核改革形式拟想
采用互联网进行辅助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题,试题覆盖面能够更加宽泛,试题中的插图能够更加精准,拉近试题与现实的关系,考核贴近生活,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点,投身于现实生活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考核形式,创建公开透明的课程考核环境,建立多样化、合理化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
1.教师需要安排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解决其发掘的现实问题并且分拣其采集的大量标本。
2.考核中不仅结合现实的试题,还需反复模拟与考量,进而提高课程考核的科学性。
五、结束语
通过改革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进一步认识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认识到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激励导向功能等基本功能;通过近几年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即内容缩小客观知识的考核,扩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开展多元化考核,建立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同班同学可考核相同或不同的内容,同班同学可完成相同形式或不同形式的课程考核;丰富的课程考核内容,贴近现实的课程考核内容,起到了推进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作用,考核带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颢,罗淑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教论坛,2019(3):20.
[2]董河鱼.改革高校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J].语文学刊,2014(12):145-146.
[3]张斌,张惠,张玉波.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月上):54-55.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178jxyj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