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道德问题是构建和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诚信问题令人担忧。笔者从诚信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地位,诚信危机的危害及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等三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中诚信道德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和谐社会;诚信;道德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又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一、诚信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诚信道德要求居于重要地位,坚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诚信道德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和“五爱”基本道德要求渗透和转化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实质,任何道德要求要化为个人践行必须有道德主体真心实意的认同或尊重,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准则也好,集体主义和“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也罢,要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都不能离开诚信道德所要求的真心实意的负责态度和守诺精神。
其次,诚信道德是推动三大领域道德实践的原动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诚实守信律令,要求人们实现自己对社会的承诺,拿出高质量的劳动,与社会公平地交换。诚信既是劳动质量的保证,也是遵守公平交换规则的保证。因此可以说,诚实信用既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职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1]。
同样,诚实守信是建构新型的社会公德价值体系的重要的柱石。社会公德作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社会公德处于社会道德结构的基础层面,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或地区的道德文明水平和精神状况,良善而有价值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建立在相互欺骗、不讲信用的基础上。要营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公共道德生活环境,就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诚实不欺、真诚无妄、相互信任的关系。
再次,诚信道德是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人无信不立”这句处世警言就说明了诚信在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坚守对别人的承诺,才能发展相互间的友谊关系,产生深厚感情,从而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二、诚信危机及其危害
危机,是指一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而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也可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诚信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与诚信的理念、规范、准则等发生矛盾、冲突的状态,诸如虚伪、狡诈、违诺、欺骗、信仰失范、信用失范等[2]。新时期诚信道德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近些年来,诚信危机的种种表现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诚信危机必然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1.严重损害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引发社会病态心理。
社会发展需要的稳定、协调、变革和创造都必须是在规范中进行,在有序中完成,而诚信危机却延缓或阻遏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首先,官德失范降低了国民对社会权威的信任,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如果此种现象恶性循环,社会风气就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社会失控,引发社会混乱。其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淡漠和家庭道德的沦丧加剧了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和冲突。任何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冲突,诚信的非正常态的出现会加剧这种困惑和冲突,增加道德建设的难度。
2.阻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利益最大化不是其唯一法则。它要求把发展生产力、追求最大利益与追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与社会利益的最优化统一起来。如果失去了诚信道德的支持和引导,既不能保证市场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无法顾及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容易造成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二难困境。
3.导致道德主体迷失,妨碍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养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其道德根基,必然暴露出市场经济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也就是说,人成了物的产物或金钱的附属物,从而导致道德主体迷失。
诚信危机不仅会导致道德主体迷失,而且妨碍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养成。社会生活中的不信任,职业生活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坑蒙拐骗现象使人们时时有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甚至人人自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形成一种社会反叛心理。或者相反,逆来顺受,跟着“感觉”走,怎么都行,委曲求全,麻木不仁。这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人格畸形发展,从而增加了塑造社会理想的道德人格的难度,妨碍了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养成。
三、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探析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换方式之间的矛盾。”诚信危机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机体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有思想认识的根源,也有现实的根源。
1.现实根源
中国目前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中,有旧制度和新制度的不一致,也有旧体制和新体制的矛盾,还有旧文化传统与新文化观念的冲突,诚信危机就是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制度、体制转换和变更而带来的经济物利化倾向与道德文化超功利性导向之间冲突的一种现实反馈。
首先,中国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是造成诚信危机主要的外部原因。中国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属于后发展国家,这一事实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时代落差。这种历史错位也给中国的现代化造成了极其特殊的历史定位,它使原本以历时的形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在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中的中国社会那里,转化为三位一体的共时的存在形态。在这种特殊历史时空中,文化也必然性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甚至混乱的局面[4]。
其次,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时期经济物利化与文化道义冲突是诚信危机产生的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市场经济是趋利性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不变的准则。但问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它必须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客观法则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相统一的特征,因而也必须有着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的理性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各种制度和政策还处在确立乃至摸索过程中,难以一时形成对市场经济有效的约束机制,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的约束,信念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在现代社会中就无法避免。
2.思想认识根源
价值观多元并存时代,排斥理想、不要权威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和高科技时代工具理性的失真,是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要的思想认识根源。
在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由于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已失去效力,新的被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没完全形成,加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也蜂拥而入,使得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的局面。这往往使得人们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很少去认同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 同时,多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混乱与冲突,还使得一些人道德权威意识谈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总之,诚信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正视现实,分析诚信危机产生的内外部原因、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诚信危机,消除道德风险;只有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党心、民心所向,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爱玲,《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5年第5期,第15页
[2]赵爱玲,《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5年第5期,第19页
[3]祖嘉合,《如何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04年第3期,第52页)
[4]郭金平,《诚信: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环境建设》,《社会科学论坛》【J】,2002年第1期,第25页)。
关键词:和谐社会;诚信;道德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又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一、诚信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诚信道德要求居于重要地位,坚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诚信道德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和“五爱”基本道德要求渗透和转化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实质,任何道德要求要化为个人践行必须有道德主体真心实意的认同或尊重,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准则也好,集体主义和“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也罢,要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都不能离开诚信道德所要求的真心实意的负责态度和守诺精神。
其次,诚信道德是推动三大领域道德实践的原动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诚实守信律令,要求人们实现自己对社会的承诺,拿出高质量的劳动,与社会公平地交换。诚信既是劳动质量的保证,也是遵守公平交换规则的保证。因此可以说,诚实信用既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职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1]。
同样,诚实守信是建构新型的社会公德价值体系的重要的柱石。社会公德作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社会公德处于社会道德结构的基础层面,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它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或地区的道德文明水平和精神状况,良善而有价值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建立在相互欺骗、不讲信用的基础上。要营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公共道德生活环境,就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诚实不欺、真诚无妄、相互信任的关系。
再次,诚信道德是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人无信不立”这句处世警言就说明了诚信在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坚守对别人的承诺,才能发展相互间的友谊关系,产生深厚感情,从而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二、诚信危机及其危害
危机,是指一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而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也可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诚信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与诚信的理念、规范、准则等发生矛盾、冲突的状态,诸如虚伪、狡诈、违诺、欺骗、信仰失范、信用失范等[2]。新时期诚信道德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近些年来,诚信危机的种种表现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诚信危机必然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1.严重损害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引发社会病态心理。
社会发展需要的稳定、协调、变革和创造都必须是在规范中进行,在有序中完成,而诚信危机却延缓或阻遏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首先,官德失范降低了国民对社会权威的信任,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如果此种现象恶性循环,社会风气就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社会失控,引发社会混乱。其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淡漠和家庭道德的沦丧加剧了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和冲突。任何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冲突,诚信的非正常态的出现会加剧这种困惑和冲突,增加道德建设的难度。
2.阻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利益最大化不是其唯一法则。它要求把发展生产力、追求最大利益与追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与社会利益的最优化统一起来。如果失去了诚信道德的支持和引导,既不能保证市场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无法顾及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容易造成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二难困境。
3.导致道德主体迷失,妨碍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养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其道德根基,必然暴露出市场经济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也就是说,人成了物的产物或金钱的附属物,从而导致道德主体迷失。
诚信危机不仅会导致道德主体迷失,而且妨碍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养成。社会生活中的不信任,职业生活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坑蒙拐骗现象使人们时时有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甚至人人自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形成一种社会反叛心理。或者相反,逆来顺受,跟着“感觉”走,怎么都行,委曲求全,麻木不仁。这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人格畸形发展,从而增加了塑造社会理想的道德人格的难度,妨碍了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养成。
三、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探析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换方式之间的矛盾。”诚信危机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机体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有思想认识的根源,也有现实的根源。
1.现实根源
中国目前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中,有旧制度和新制度的不一致,也有旧体制和新体制的矛盾,还有旧文化传统与新文化观念的冲突,诚信危机就是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制度、体制转换和变更而带来的经济物利化倾向与道德文化超功利性导向之间冲突的一种现实反馈。
首先,中国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是造成诚信危机主要的外部原因。中国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属于后发展国家,这一事实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时代落差。这种历史错位也给中国的现代化造成了极其特殊的历史定位,它使原本以历时的形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在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中的中国社会那里,转化为三位一体的共时的存在形态。在这种特殊历史时空中,文化也必然性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甚至混乱的局面[4]。
其次,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时期经济物利化与文化道义冲突是诚信危机产生的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市场经济是趋利性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不变的准则。但问题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它必须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客观法则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相统一的特征,因而也必须有着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的理性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各种制度和政策还处在确立乃至摸索过程中,难以一时形成对市场经济有效的约束机制,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的约束,信念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在现代社会中就无法避免。
2.思想认识根源
价值观多元并存时代,排斥理想、不要权威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和高科技时代工具理性的失真,是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要的思想认识根源。
在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由于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已失去效力,新的被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没完全形成,加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也蜂拥而入,使得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的局面。这往往使得人们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很少去认同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 同时,多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混乱与冲突,还使得一些人道德权威意识谈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总之,诚信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正视现实,分析诚信危机产生的内外部原因、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诚信危机,消除道德风险;只有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党心、民心所向,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诚信道德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爱玲,《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5年第5期,第15页
[2]赵爱玲,《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5年第5期,第19页
[3]祖嘉合,《如何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04年第3期,第52页)
[4]郭金平,《诚信: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环境建设》,《社会科学论坛》【J】,2002年第1期,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