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作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而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后现代课程学习理念之一,可以促进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并对其形成高效、有益的补充,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自主和互动学习 英美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网络媒体
我国学术界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已成显著之势。①众多学者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众多颇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建议和学术见解②,并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些可以从每年发表和出版的大批量增长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论文(著)和具有时代性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科书中一窥究竟。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的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趋势。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商业化、效率化已蔚然成风的后现代社会,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值得高等院校的外语学院/系管理层和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从目前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特点来考量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拟用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办学规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受“做大、做全、做优、做强”、“和国际接轨”等办学思想的影响,多数高校进行了重组和兼并,并连年扩招;受市场经济工作需求的影响,外语类专业一向炙手可热、生源充足。结果,一些原来只有大学外语基础部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独立的外语院系,一些原先的专科类和中专类院校也因此而取得外语类本科的办学资格。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学科综合类高校和外语类高校中,英美文学课程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目前这类高校已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但是,在那部分英语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中,英语专业教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可能照搬老牌高校的办学模式。但由于生源素质不同于老牌高校,在高年级阶段,尤其在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的英美文学课程中,令人棘手的问题便显露出来。
目前,各高校的英美文學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课时少。多数高校将英美文学课程分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门课来开设,有的院校还将英美文学史单列出来讲授,授课时间跨度各为一学期左右。受商业化和工作需求的影响,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增设了大量的与市场营销、贸易、商务、公共关系、文秘、管理等有关的多门选修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周课时的安排因此大大减少,每周只有2—3课时,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总学时分别为50课时左右。2)课程内容庞杂,既包括英美文学史又要涉及作品的选读。学生既要粗线条地掌握文学史的主要时期及代表作家和特色,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某些具体时期的文学倾向和派别。就文学体裁而言,英美文学课程囊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文学理论等等。3)授课模式单一。许多院校采取“文学史 作品选读”的教学模式,使得本应生动活泼的英美文学课堂变得机械而又死板。而“在教学方法上,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1]教师是课堂唯一的“权威”与“中心”,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挫损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热情。4)教材体系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多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按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编排,先讲文学史,再介绍所选作家生平和代表作家创作特色,然后再附加一篇节选的作品,文后附加一些生词释义和个别句子的注解,最后再列几个思考题。这样一来,似乎就面面俱到、一应俱全了。其实,这些教材根本没有仔细考虑当今学生的语言和文学接受能力。结果,学生很快就被语言晦涩难懂和风格迥异的古英语难倒,想象中的丰富多彩的文学课已变得了无生趣。
2.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和时代需求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已趋于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大餐”。目前,每年占高考总人数85%甚至更高比例的考生可以进入各级各类高校进行高等教育消费。大学课堂随之面临了不得已的革命。原先25人左右的自然班,现在已成40人甚至以上规模。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已由自然班教学模式改为教学班模式。一个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可以多到80人以上。这样的情况在高校的外语院系中尤为普遍。外语院系中一些主干课程的安排和原先的教学模式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像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不得不在课时、教学班人数、课程门数等多方面做出巨大让步。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这种传统课堂所面临巨大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借助网络媒体尝试新的适应时代和需求的教学模式。而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课时、教学班人数、课程门数、教师角色、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单一性等等多方面的问题。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2],并将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进行自主研究性的学习。在教师提供的网络课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节奏,并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人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缺陷。但要注意的是,“自主学习模式并非指完全自主,而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由此而引发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的一种模式。”[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自主性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它适应了时代大发展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互联网无处不及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不再是传统课本和书籍所能完全承载的。网络媒体中超文本的存在和网络媒体的信息及时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便捷、迅速、高效地选取学习对象,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促使学习者摒弃传统课本和被动、消极的学习模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更好地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后现代课程学习理念。在当代的课程教学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教学者的重视。在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课程并不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自然具有一种自组织过程,特别是当教学过程从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的活动时,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会发生碰撞——这不是一种对概念、命题或观念的认同,而是一个消解、转化、升华的过程,是通过自主参与对话和探究活动而扩展自我实践、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式。”[4]这种后现代的课程观更多关注的是学习者的人文情怀。在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决定学习进度。
还有,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使得教师的角色从“权威”转向“对话者”和“调控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选择并决定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教师的“权威”性容易使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消耗殆尽。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借助网络媒体,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性的自主学习,从而与教师对话和探讨。这样,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习者一样对学习内容具有均等认识机会的“对话者”。但在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片面而绝对地得到夸大,相反,学习者必须接受教师的调控。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网站中设计学习者自主和互动学习的相关模块,从目标模块、问卷模块、个人计划模块到评估模块等无一不受教师的宏观调控。
最后,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网络媒体。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教学与学习也不例外。对于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互联网网络媒体可以将有限、固定的课堂时间延伸至無限和任意,而且,在教学内容、进度、方式等诸方面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极限。它既可独立于传统课堂之外,满足校外学习爱好者的求学渴望;又能对传统的学校课堂形成有益的补充并促进课堂教学,使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延伸至充裕的课外时间,更可以使研究型和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发挥用武之地。学习者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对话,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交流和对话可以适时地在网络媒体形成日志,以便日后自己或他人查阅并进一步参与和发表观点。除此之外,网络媒体的超链接、信息可随时更改等特点可以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这就弥
补了“一本教材、多年使用”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巨大缺陷。
3.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作用:促进与补充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5](p26)。面对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要实现其教学目的,还必须进一步认识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作用: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当前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补充其不足之处。我们可以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消费者的特点来认识英美文学课程必须进行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可以解决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困境”——边缘化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效率。目前,在各级各类高校的外语院系中,英语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按人才市场需求的取向来决定专业方向。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断地被边缘化。而学生更是视英美文学课程为“阳春白雪”,敬而远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是以应付的态度消极对待,因为他们清楚很少会有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主要的参考标准则是英语考级证书和与工作需要有关的各类课程的成绩等等。作为英语本科专业高年级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必须结合《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改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最终促进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各级各类高校中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差距和对文学知识需求度的差异,应该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进行新的定位:
“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6]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可以将这种对本科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的的新定位落实到实处,扭转英美文学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借助网络,教师可以设计出英美文学的网络课程,将大量的英美文学的阅读材料、讨论题目、阅读指南、背景资料等多方面的材料按一定类别和体系设计进课程之中,并辅以一定文学原著的音频资料和文学作品改编后的影视、话剧等视频内容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面插图,同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设置讨论区域,将一些对选定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有代表性地在网络课程中设置超级链接,给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和阐释提供参照。这样,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在字、声、画、像等多方面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后的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量和讨论程度,从而,在英美文学课堂中,可以参与讨论、对话,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在思维、语言、审美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学生的见解有的可能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只有通过阅读和表达的方式,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7]
另一方面,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可以丰富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传统的“文学史 作品选读”的英美文学课程开设模式已使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而网络自主学习和互动模式可以解放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内容、体系、样式、时间等多方面所受的禁锢。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程按内容和时代进行详细的课程分类,比如,可以在网上设计专门的文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批评导论、英美诗歌欣赏、英美文学影视、20世纪美国小说、英美女性作家作品欣赏、英美短篇小说欣赏、英美戏剧、莎士比亚戏剧欣赏、英美经典小说等等课程。以上每一门有关英美文学的课程在网上都应有相应的网络课程,由专门的教学小组负责网上的讨论和答疑,并在每周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学生的课堂陈述、辩论、作品分析等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一门文学导论课程和一门文学兴趣课程。这样,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了解可以做到在文学概貌和文学作品选读两方面兼顾,而且在文学兴趣方面得到长足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程也就由原来的单一性的“文学史 作品”模式走向多元化了。多元化的英美文学课程,在网络媒体的辅助下,也就要求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不断进行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提高课后的时间利用率,学会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这样,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学生参与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就会根本提高。
结语
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的主要课程,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但在网络普及率极高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其资源,拓展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新一轮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这一轮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该定位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学需求,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课外,保证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注释:
①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例,笔者在撰写本文时,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英美文学教学”为检索词,选取1995为1996查询时间段,结果显示中仅有6条文献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关,而选取2006-2007为查询时间段,结果显示中有67条文献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关。
②具体可参见王守仁(2002)、程爱民(2002)、李公昭(2002)、刘意青(2003)、史惠凤(2003)、范谊、芮渝萍(2005)、李嬿(2005)、吕洪灵(2006)、王谋清(2007)等众多学者的论文。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钱玲,范宁.网络自主学习与元认知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3]李嬿.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4]王谋清.后现代课程理论关照下的外国文学教学[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2).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p26.
[6][7]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外语网络自主性和互动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为06AIJ0090120。
关键词:自主和互动学习 英美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网络媒体
我国学术界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已成显著之势。①众多学者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众多颇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建议和学术见解②,并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些可以从每年发表和出版的大批量增长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论文(著)和具有时代性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科书中一窥究竟。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的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趋势。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商业化、效率化已蔚然成风的后现代社会,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值得高等院校的外语学院/系管理层和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从目前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特点来考量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拟用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办学规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受“做大、做全、做优、做强”、“和国际接轨”等办学思想的影响,多数高校进行了重组和兼并,并连年扩招;受市场经济工作需求的影响,外语类专业一向炙手可热、生源充足。结果,一些原来只有大学外语基础部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独立的外语院系,一些原先的专科类和中专类院校也因此而取得外语类本科的办学资格。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学科综合类高校和外语类高校中,英美文学课程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目前这类高校已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但是,在那部分英语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中,英语专业教学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可能照搬老牌高校的办学模式。但由于生源素质不同于老牌高校,在高年级阶段,尤其在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的英美文学课程中,令人棘手的问题便显露出来。
目前,各高校的英美文學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课时少。多数高校将英美文学课程分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门课来开设,有的院校还将英美文学史单列出来讲授,授课时间跨度各为一学期左右。受商业化和工作需求的影响,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增设了大量的与市场营销、贸易、商务、公共关系、文秘、管理等有关的多门选修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周课时的安排因此大大减少,每周只有2—3课时,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总学时分别为50课时左右。2)课程内容庞杂,既包括英美文学史又要涉及作品的选读。学生既要粗线条地掌握文学史的主要时期及代表作家和特色,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某些具体时期的文学倾向和派别。就文学体裁而言,英美文学课程囊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文学理论等等。3)授课模式单一。许多院校采取“文学史 作品选读”的教学模式,使得本应生动活泼的英美文学课堂变得机械而又死板。而“在教学方法上,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1]教师是课堂唯一的“权威”与“中心”,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挫损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热情。4)教材体系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多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按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编排,先讲文学史,再介绍所选作家生平和代表作家创作特色,然后再附加一篇节选的作品,文后附加一些生词释义和个别句子的注解,最后再列几个思考题。这样一来,似乎就面面俱到、一应俱全了。其实,这些教材根本没有仔细考虑当今学生的语言和文学接受能力。结果,学生很快就被语言晦涩难懂和风格迥异的古英语难倒,想象中的丰富多彩的文学课已变得了无生趣。
2.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和时代需求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已趋于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大餐”。目前,每年占高考总人数85%甚至更高比例的考生可以进入各级各类高校进行高等教育消费。大学课堂随之面临了不得已的革命。原先25人左右的自然班,现在已成40人甚至以上规模。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已由自然班教学模式改为教学班模式。一个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可以多到80人以上。这样的情况在高校的外语院系中尤为普遍。外语院系中一些主干课程的安排和原先的教学模式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像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不得不在课时、教学班人数、课程门数等多方面做出巨大让步。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这种传统课堂所面临巨大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借助网络媒体尝试新的适应时代和需求的教学模式。而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课时、教学班人数、课程门数、教师角色、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单一性等等多方面的问题。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2],并将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进行自主研究性的学习。在教师提供的网络课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节奏,并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人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缺陷。但要注意的是,“自主学习模式并非指完全自主,而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由此而引发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的一种模式。”[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自主性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它适应了时代大发展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互联网无处不及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不再是传统课本和书籍所能完全承载的。网络媒体中超文本的存在和网络媒体的信息及时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便捷、迅速、高效地选取学习对象,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促使学习者摒弃传统课本和被动、消极的学习模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更好地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后现代课程学习理念。在当代的课程教学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教学者的重视。在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课程并不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自然具有一种自组织过程,特别是当教学过程从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的活动时,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会发生碰撞——这不是一种对概念、命题或观念的认同,而是一个消解、转化、升华的过程,是通过自主参与对话和探究活动而扩展自我实践、促进生命成长的方式。”[4]这种后现代的课程观更多关注的是学习者的人文情怀。在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决定学习进度。
还有,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使得教师的角色从“权威”转向“对话者”和“调控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选择并决定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教师的“权威”性容易使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消耗殆尽。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借助网络媒体,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性的自主学习,从而与教师对话和探讨。这样,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习者一样对学习内容具有均等认识机会的“对话者”。但在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片面而绝对地得到夸大,相反,学习者必须接受教师的调控。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网站中设计学习者自主和互动学习的相关模块,从目标模块、问卷模块、个人计划模块到评估模块等无一不受教师的宏观调控。
最后,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网络媒体。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教学与学习也不例外。对于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互联网网络媒体可以将有限、固定的课堂时间延伸至無限和任意,而且,在教学内容、进度、方式等诸方面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极限。它既可独立于传统课堂之外,满足校外学习爱好者的求学渴望;又能对传统的学校课堂形成有益的补充并促进课堂教学,使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延伸至充裕的课外时间,更可以使研究型和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发挥用武之地。学习者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对话,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交流和对话可以适时地在网络媒体形成日志,以便日后自己或他人查阅并进一步参与和发表观点。除此之外,网络媒体的超链接、信息可随时更改等特点可以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这就弥
补了“一本教材、多年使用”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巨大缺陷。
3.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作用:促进与补充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5](p26)。面对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要实现其教学目的,还必须进一步认识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作用: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当前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补充其不足之处。我们可以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消费者的特点来认识英美文学课程必须进行的教学改革:借助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可以解决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困境”——边缘化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效率。目前,在各级各类高校的外语院系中,英语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按人才市场需求的取向来决定专业方向。因此,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断地被边缘化。而学生更是视英美文学课程为“阳春白雪”,敬而远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是以应付的态度消极对待,因为他们清楚很少会有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主要的参考标准则是英语考级证书和与工作需要有关的各类课程的成绩等等。作为英语本科专业高年级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必须结合《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改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最终促进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各级各类高校中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差距和对文学知识需求度的差异,应该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进行新的定位:
“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6]
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可以将这种对本科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的的新定位落实到实处,扭转英美文学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借助网络,教师可以设计出英美文学的网络课程,将大量的英美文学的阅读材料、讨论题目、阅读指南、背景资料等多方面的材料按一定类别和体系设计进课程之中,并辅以一定文学原著的音频资料和文学作品改编后的影视、话剧等视频内容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面插图,同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设置讨论区域,将一些对选定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有代表性地在网络课程中设置超级链接,给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和阐释提供参照。这样,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在字、声、画、像等多方面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后的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量和讨论程度,从而,在英美文学课堂中,可以参与讨论、对话,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在思维、语言、审美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学生的见解有的可能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只有通过阅读和表达的方式,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7]
另一方面,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可以丰富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传统的“文学史 作品选读”的英美文学课程开设模式已使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而网络自主学习和互动模式可以解放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内容、体系、样式、时间等多方面所受的禁锢。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程按内容和时代进行详细的课程分类,比如,可以在网上设计专门的文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批评导论、英美诗歌欣赏、英美文学影视、20世纪美国小说、英美女性作家作品欣赏、英美短篇小说欣赏、英美戏剧、莎士比亚戏剧欣赏、英美经典小说等等课程。以上每一门有关英美文学的课程在网上都应有相应的网络课程,由专门的教学小组负责网上的讨论和答疑,并在每周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学生的课堂陈述、辩论、作品分析等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一门文学导论课程和一门文学兴趣课程。这样,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了解可以做到在文学概貌和文学作品选读两方面兼顾,而且在文学兴趣方面得到长足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程也就由原来的单一性的“文学史 作品”模式走向多元化了。多元化的英美文学课程,在网络媒体的辅助下,也就要求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不断进行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提高课后的时间利用率,学会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这样,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学生参与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就会根本提高。
结语
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的主要课程,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但在网络普及率极高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其资源,拓展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新一轮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这一轮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该定位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网络自主和互动学习模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学需求,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课外,保证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注释:
①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例,笔者在撰写本文时,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英美文学教学”为检索词,选取1995为1996查询时间段,结果显示中仅有6条文献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关,而选取2006-2007为查询时间段,结果显示中有67条文献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关。
②具体可参见王守仁(2002)、程爱民(2002)、李公昭(2002)、刘意青(2003)、史惠凤(2003)、范谊、芮渝萍(2005)、李嬿(2005)、吕洪灵(2006)、王谋清(2007)等众多学者的论文。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钱玲,范宁.网络自主学习与元认知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3]李嬿.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4]王谋清.后现代课程理论关照下的外国文学教学[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2).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p26.
[6][7]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外语网络自主性和互动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为06AIJ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