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3日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度高达98%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这一发现,是“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道路上里程碑式的发现”。
随后,这颗名为开普勒-452b的行星迅速红遍全球并持续引发热议——“发现地球2 . 0”“地球脱‘单’了”“移民开普勒-452b”……一时之间,整个“地球村”的人似乎都沉浸在找到“同类”的兴奋中。
1400光年之外的“大表哥”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几乎是一种亘古的情怀——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嫦娥就因为服用了不死之药而飞到遥远的广寒宫,成为了月中仙子。
然而,此后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老的美丽带给她的,是永恒的孤独。
自2009年3月7日发射升空后,开普勒望远镜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约10万个恒星系统开展了观测,目的是搜寻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搜寻与地球相似、由岩石构成、位于恒星宜居带上的行星,以研究银河系内行星系统的多样性。
所谓的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一颗行星如果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通常就被认为可能是宜居的。
10亿个“地球兄弟”里的开普勒- 452b
实际上,在系外行星的探测之旅上,开普勒-452b既不是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首颗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也不是唯一一颗宜居行星,更不是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
早在2011年的12月,开普勒望远镜就发现了“首颗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开普勒-22b。此后,仅开普勒望远镜确认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就有1030颗,候选行星则多达4696颗,其中,有12颗行星位于宜居带且大小与地球类似,直径介于地球直径的1~2倍之间。
你可能会惊讶于地球的“兄弟”居然有12个之多,但科学家会告诉你——错了,宇宙中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可远远不止这12颗。
NASA负责开普勒望远镜项目的任务科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巴塔利亚介绍说:“对类地行星的估计结果表明,15%~25%的恒星拥有潜在的、处在宜居带的行星。这一估计结果,主要基于对围绕温度较低的恒星运转的行星所做出的发现。这些新发现显示,类太阳恒星的统计数字大致与红矮星估计数字一致。红矮星、橙矮星和黄矮星占银河系恒星的90%左右。按保守估计,这些恒星中的15%拥有一颗处在宜居带、大小是地球1至1.6倍的行星,那么用宇宙中的星系总数1000亿乘90%、再乘15%,也就是有140亿颗潜在的宜居行星。”
而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必须是围绕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运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其星球环境适宜人类居住。那么,这个数量又是多少呢?以太阳系周边33光年范围内的各类恒星构成为例:太阳系周边总共有357颗恒星,其中248颗是红矮星,44颗是橙矮星,20颗是黄矮星。这意味着,在上述的140亿颗行星中,大约有10亿颗行星围绕类似太阳的黄矮星运转。
也就是说,在宇宙中,可能有10亿个和地球大小相近、处在宜居带、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围绕散发金色光芒的恒星运转的行星“兄弟”。
在这庞大的“兄弟”群中,开普勒-452b并非长得最像地球的一个。比如,2014年3月发现的开普勒-186f,其半径只有地球的1.1倍,同样也处于宜居带内,比开普勒-452b更接近地球的大小,只是其所环绕的恒星,没有太阳大,且光芒黯淡。 因此,我们不能说开普勒-452b与地球最为相似,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开普勒-452b及其母星开普勒-452,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我们姑且可以将它形象地称为“太阳系2.0”系统。
从“地球2.0”到“太阳系2.0”
这个“太阳系2.0”系统,由恒星开普勒-452和行星开普勒-452b组成,刚好处于宜居带中,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
在星际距离上,开普勒-452b与其母星开普勒-452的距离是1.57亿公里,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类似;开普勒-452b围绕母星开普勒-452运行的公转周期为385天,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这意味着,如果人类未来真的能移民开普勒-452b,那么,这颗星球上一年的时间也是300多天,我们将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时间的轮替。
此外,新发现的开普勒-452及开普勒-452b系统的年龄约为60亿岁,与太阳系的年龄极为相似。
通常而言,太阳以及与太阳质量相当的恒星,一生中大致要经历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等阶段。以太阳为例,经过近46亿年的“成长”,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主序星阶段的中年期,正值“壮年”。在这一阶段,它核心内部不断发生着恒星核合成反应,将氢聚变成氦。
在这一聚变的过程中,每秒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被转化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阳辐射。目前,这一能量的释放过程较为稳定,这给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而如果能量的释放不稳定的话,恒星所爆发出的超级带电粒子风暴就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与太阳系类似,开普勒-452及开普勒-452b系统同样正值“壮年”,这使智慧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此外,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测量出开普勒-452b的质量,但根据理论模型推测,它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质量可能是地球的5倍,也许存在空气和水,因此极有可能已经发展出了智慧生命。
未来,NASA将通过光谱分析法,推算出开普勒-452b的质量和密度,确定它是否是岩质行星。然后,通过光谱分析对它的大气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开普勒-452b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信号(比如,在地球的光谱中,各种指示生命存在的信号——如氧气、液态水等信息,都有对应的峰出现)。
此外,对开普勒-452b的最新研究显示,它很有可能就是地球未来“老”了以后的样子——在开普勒-452形成后的最初50亿年内,开普勒-452b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比地球弱,但现在它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已经超过了地球。据此,科学家认为,随着太阳和地球年龄的增长,地球上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极有可能也会像开普勒-452b一样逐渐增强,届时,它也许将变得更加炙热,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实际上,对开普勒-452b以及其他类地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和研究,不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寻找可能存在的“星际同伴”,并回答人类未来是否可以移民外星球等现实命运问题,而且也将有助于解答宇宙以及生命从哪儿来、将走向何方等长久困扰人类的问题。
不过,鉴于开普勒望远镜2009年才升空,数据累计只有短短几年,观测半径也只有数千光年,对于银河系10万光年的直径以及更加辽阔的宇宙而言,它仍然“看”得不够远、不够清晰。因此,在更深更远的宇宙里,必定还有更多更加惊人的谜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答案究竟何时才能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责任编辑/和恩馨)
延伸阅读
地外智慧生命怎样才能找到地球人?
如果外星真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他们怎样才能在茫茫宇宙中发现地球?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探索。
观测反光。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利用“深度冲击”太空探测器,以地外生命视角从遥远距离观测地球。研究人员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其他行星上的“天文学家”可以借助地球洋面对光的反射,发现我们这颗蓝色“水球”。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泰勒·鲁宾逊称,研究人员重新分析月球火山观测感应卫星5年前收集的数据,发现从月球表面观测“月牙”状态下的地球时,可以观测到地球洋面反射的光线——此时,地球亮度是平时的两倍。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地球闪烁”。
其实,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能否观测到其他行星的“闪烁”。而这项新研究启示我们,要观测“闪烁”,关键在于选择适当波长的光。这也为今后研制天文观测望远镜提供了新思路。
探测臭氧。臭氧也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臭氧在紫外线中容易被观测,所以也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指示器”。因此,科学家提出,今后研制的望远镜可以(侧重)观测紫外线。
地球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有害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遭伤害,如同地球保护伞。因此,来自其他星球的“天文学家”如果能探测到大气层中的臭氧,就能找到我们这颗宜居行星。(来源:本刊资料室)
随后,这颗名为开普勒-452b的行星迅速红遍全球并持续引发热议——“发现地球2 . 0”“地球脱‘单’了”“移民开普勒-452b”……一时之间,整个“地球村”的人似乎都沉浸在找到“同类”的兴奋中。
1400光年之外的“大表哥”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几乎是一种亘古的情怀——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嫦娥就因为服用了不死之药而飞到遥远的广寒宫,成为了月中仙子。
然而,此后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老的美丽带给她的,是永恒的孤独。
自2009年3月7日发射升空后,开普勒望远镜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约10万个恒星系统开展了观测,目的是搜寻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搜寻与地球相似、由岩石构成、位于恒星宜居带上的行星,以研究银河系内行星系统的多样性。
所谓的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一颗行星如果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通常就被认为可能是宜居的。
10亿个“地球兄弟”里的开普勒- 452b
实际上,在系外行星的探测之旅上,开普勒-452b既不是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首颗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也不是唯一一颗宜居行星,更不是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
早在2011年的12月,开普勒望远镜就发现了“首颗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开普勒-22b。此后,仅开普勒望远镜确认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就有1030颗,候选行星则多达4696颗,其中,有12颗行星位于宜居带且大小与地球类似,直径介于地球直径的1~2倍之间。
你可能会惊讶于地球的“兄弟”居然有12个之多,但科学家会告诉你——错了,宇宙中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可远远不止这12颗。
NASA负责开普勒望远镜项目的任务科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巴塔利亚介绍说:“对类地行星的估计结果表明,15%~25%的恒星拥有潜在的、处在宜居带的行星。这一估计结果,主要基于对围绕温度较低的恒星运转的行星所做出的发现。这些新发现显示,类太阳恒星的统计数字大致与红矮星估计数字一致。红矮星、橙矮星和黄矮星占银河系恒星的90%左右。按保守估计,这些恒星中的15%拥有一颗处在宜居带、大小是地球1至1.6倍的行星,那么用宇宙中的星系总数1000亿乘90%、再乘15%,也就是有140亿颗潜在的宜居行星。”
而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必须是围绕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运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其星球环境适宜人类居住。那么,这个数量又是多少呢?以太阳系周边33光年范围内的各类恒星构成为例:太阳系周边总共有357颗恒星,其中248颗是红矮星,44颗是橙矮星,20颗是黄矮星。这意味着,在上述的140亿颗行星中,大约有10亿颗行星围绕类似太阳的黄矮星运转。
也就是说,在宇宙中,可能有10亿个和地球大小相近、处在宜居带、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围绕散发金色光芒的恒星运转的行星“兄弟”。
在这庞大的“兄弟”群中,开普勒-452b并非长得最像地球的一个。比如,2014年3月发现的开普勒-186f,其半径只有地球的1.1倍,同样也处于宜居带内,比开普勒-452b更接近地球的大小,只是其所环绕的恒星,没有太阳大,且光芒黯淡。 因此,我们不能说开普勒-452b与地球最为相似,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开普勒-452b及其母星开普勒-452,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我们姑且可以将它形象地称为“太阳系2.0”系统。
从“地球2.0”到“太阳系2.0”
这个“太阳系2.0”系统,由恒星开普勒-452和行星开普勒-452b组成,刚好处于宜居带中,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
在星际距离上,开普勒-452b与其母星开普勒-452的距离是1.57亿公里,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类似;开普勒-452b围绕母星开普勒-452运行的公转周期为385天,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这意味着,如果人类未来真的能移民开普勒-452b,那么,这颗星球上一年的时间也是300多天,我们将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时间的轮替。
此外,新发现的开普勒-452及开普勒-452b系统的年龄约为60亿岁,与太阳系的年龄极为相似。
通常而言,太阳以及与太阳质量相当的恒星,一生中大致要经历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等阶段。以太阳为例,经过近46亿年的“成长”,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主序星阶段的中年期,正值“壮年”。在这一阶段,它核心内部不断发生着恒星核合成反应,将氢聚变成氦。
在这一聚变的过程中,每秒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被转化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阳辐射。目前,这一能量的释放过程较为稳定,这给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而如果能量的释放不稳定的话,恒星所爆发出的超级带电粒子风暴就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与太阳系类似,开普勒-452及开普勒-452b系统同样正值“壮年”,这使智慧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此外,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测量出开普勒-452b的质量,但根据理论模型推测,它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质量可能是地球的5倍,也许存在空气和水,因此极有可能已经发展出了智慧生命。
未来,NASA将通过光谱分析法,推算出开普勒-452b的质量和密度,确定它是否是岩质行星。然后,通过光谱分析对它的大气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开普勒-452b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信号(比如,在地球的光谱中,各种指示生命存在的信号——如氧气、液态水等信息,都有对应的峰出现)。
此外,对开普勒-452b的最新研究显示,它很有可能就是地球未来“老”了以后的样子——在开普勒-452形成后的最初50亿年内,开普勒-452b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比地球弱,但现在它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已经超过了地球。据此,科学家认为,随着太阳和地球年龄的增长,地球上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极有可能也会像开普勒-452b一样逐渐增强,届时,它也许将变得更加炙热,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实际上,对开普勒-452b以及其他类地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和研究,不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寻找可能存在的“星际同伴”,并回答人类未来是否可以移民外星球等现实命运问题,而且也将有助于解答宇宙以及生命从哪儿来、将走向何方等长久困扰人类的问题。
不过,鉴于开普勒望远镜2009年才升空,数据累计只有短短几年,观测半径也只有数千光年,对于银河系10万光年的直径以及更加辽阔的宇宙而言,它仍然“看”得不够远、不够清晰。因此,在更深更远的宇宙里,必定还有更多更加惊人的谜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答案究竟何时才能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责任编辑/和恩馨)
延伸阅读
地外智慧生命怎样才能找到地球人?
如果外星真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他们怎样才能在茫茫宇宙中发现地球?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探索。
观测反光。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利用“深度冲击”太空探测器,以地外生命视角从遥远距离观测地球。研究人员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其他行星上的“天文学家”可以借助地球洋面对光的反射,发现我们这颗蓝色“水球”。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泰勒·鲁宾逊称,研究人员重新分析月球火山观测感应卫星5年前收集的数据,发现从月球表面观测“月牙”状态下的地球时,可以观测到地球洋面反射的光线——此时,地球亮度是平时的两倍。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地球闪烁”。
其实,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能否观测到其他行星的“闪烁”。而这项新研究启示我们,要观测“闪烁”,关键在于选择适当波长的光。这也为今后研制天文观测望远镜提供了新思路。
探测臭氧。臭氧也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臭氧在紫外线中容易被观测,所以也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指示器”。因此,科学家提出,今后研制的望远镜可以(侧重)观测紫外线。
地球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有害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遭伤害,如同地球保护伞。因此,来自其他星球的“天文学家”如果能探测到大气层中的臭氧,就能找到我们这颗宜居行星。(来源:本刊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