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苏珊·朗格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解读中国钢琴音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珊·朗格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通过研究,文章提出如下观点:中国钢琴音乐在曲式结构、线性波动旋律和非均分节奏与苏珊·朗格生命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运用苏珊·朗格在美学著作中关于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解读中国钢琴音乐,将为认识和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学术视角。
  【关键词】苏珊·朗格;生命形式;中国钢琴音乐;美学观点
  苏珊·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也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女性美学家。她秉承和发展了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使符号论美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于鼎盛,影响深远,她是符号论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最终完结者。苏珊·朗格提出的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与中国钢琴音乐的结构、线性波动旋律和非均分节奏方面是否有某种契合以及相互映照之处?研究学习表明,运用苏珊·朗格提出的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也许将给中国钢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学术视角。
  一、苏珊·朗格关于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
  “生命形式”是朗格艺术形式美学中比较核心的一部分。朗格认为,人的情感是建立在感觉能力之上的,“感觉能力就是生命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机械的物理活动形式,而是一种生命形式”。朗格的理论说明了以显现感觉能力为主要艺术特征的钢琴音乐表演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物理活动形式,而是一种生命形式。朗格还认为,“如果要想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比如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运用这一情感的形式,就要用自己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这种投影或符号的呈现还“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那么,她谈到,人们在欣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时,会在其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并以此来评论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朗格所说的“生命形式”就是指有机体的基本结构模式,它和人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有共同特征。朗格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感觉能力,人的感觉、情感和情绪都成为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但是,情感活动是生命形式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部分,这些形式就是生命的形式。朗格以音乐为例来说明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的这种同构关系。她认为,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人类的情感形式包括情感的增减、流动冲突与休止解决、极度兴奋与平缓和微妙的激发等等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因此“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朗格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了研究,于是总结出了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即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那么,朗格这种“生命形式”美学观点是否与中国钢琴音乐的结构、线性旋律、非均分节奏等方面在某些形式上有些逻辑关系呢?本文试图变换学术视角,运用朗格“生命形式”美学观点来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以期抛砖引玉。
  二、解读生命形式与中国钢琴音乐
  (一)有机统一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
  朗格认为,有机统一性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指生命体是由密切联系的各个部分所组成。这个统一的整体就是一种纯机能性的整体,音乐虽然没有直接的形象,但是各种乐曲“其本质都是有机运动的表象,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幻象”。
  中国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与朗格提出的有机统一性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器乐曲常见曲式结构有一段体、多段体、联曲体、变奏曲、循环体和套曲体等。以钢琴曲《夕阳萧鼓》为例,曲中采用了中国特有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写成。这种曲式每段前半部分是自由变奏和展开,而结束部分基本不变,构成叠句,即“合尾”。全曲有七个变奏,它们段与段之间的呼应,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再如钢琴曲《百鸟朝凤》,这是一首多段体结构的曲式,此曲保留了原曲AB循环体曲式结构,精减成八个段:A-B-A1-B1-A2-B2-A3,每段速度都是渐变的,各段的衔接和过渡都富有逻辑性,主题在各段中变化发展,贯穿全曲。由此看来,中国钢琴音乐在曲式结构上是内在保持统一的,是有机统一性。
  (二)运动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线性波动旋律
  朗格认为,一切具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有机的,其基本特征就像有机体活动的特征一样,“不断地进行消耗和不断地补充营养的过程”。音乐、舞蹈、戏剧等时间艺术都表现为一种运动的形式,其中尤以音乐表现最为明显。
  中国钢琴音乐强调旋律线状音响的波状流动,它追求旋律的横向思维和波状流动的美学意识,它保持了音乐内在的动力性和平衡感,遵循了受自然心理活动制约下的生命动力。这种生命的动力和苏珊·朗格所提出的艺术蕴含着生命的形式的观念是一致的。前苏联音乐学家尤·邱林说,旋律线是没有节奏的旋律,它只是“作为旋律的直线进行或灵活的(波状的)进行的图式”。受到中国线性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线性旋律,从旋律的进行方向上看,旋律的上行往往表现外向、积极、主动、扩张和抒发等情感因素;旋律的下行往往表现内向、消极、被动、回落和自省等情绪特征。以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该曲在呈示段,线条运用了同向、反向及斜向进行,使得乐曲欢快、活泼,更具有鲜明的动力感。这些波动的线条展示了一种内在心理运动。在中国钢琴音乐中,旋律也等同于一种生命的运动,随着音高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音色变化来表现情感。西方钢琴音乐强调旋律的和声支撑,追求厚重的和声色彩感,就像一幅立体油画。而中国钢琴音乐更注重单音旋律的横向流动和变化,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连贯,好似一幅线条起伏、色彩纯正的水墨画,呈现出一种运动不止的线性波动美。
  (三)节奏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非均分节奏
  朗格认为艺术是具有节奏性的,她认为“节奏是一种周期性的交替。即当一个事件的结尾构成了后一个事件的开端时,节奏便产生了”。以节奏为例,我们知道,音乐的节奏常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均分律动,第二种是非均分律动。律动一般指音乐中不同的时位感。所谓均分律动,是有规律的、均匀的、有板有眼的时位感;非均分律动则是不规则的、不均匀的、无板无眼的时位感。西方音乐的节奏一般以均分律动为主要的节奏形态。中国音乐的均分律动常加入变化性的节奏,节奏更加弹性自由。如钢琴曲《夕阳箫鼓》含有两种律动,演奏此曲时,演奏者对引子部分可运用非均分律动来随性处理,速度也可以稍微自由。到了行板部分,则按均分律动作艺术处理。乐曲中有不少段落的速度有变化,如散板、渐快、渐慢,都可以用非均分律动来随性处理。此外,中国所特有的“散板”节奏,也是一种弹性的节奏。比如钢琴曲《彩云追月》《夕阳箫鼓》的首尾都是散板自由节奏,其旋律线条的长短、速度的徐疾都是凭演奏者即兴的知觉来判断的,“这就要求演奏者划破时空的生命节奏气韵,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在钢琴上表现出柔性的、特殊的节奏韵味。这些正和朗格提出的生命形式中节奏性的美学观所吻合”。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苏珊·朗格的美学著作中关于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笔者认为,苏珊·朗格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与中国钢琴音乐有以下三个方面相同点:有机统一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运动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波动旋律线;节奏性与中国钢琴音乐的非均分节奏。通过研究苏珊·朗格的美学著作中关于生命形式的美学观点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为我们打开了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新的学术视角。
其他文献
法学是一门典型的社会学科,其作用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此法律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早在罗马法时期债的相对性原则便已有体现,“法锁”的
期刊
当前对于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来说,主要就是来源于真实的案例,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并讲述其中的特征、判断标准等,最终能够达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标.rn
期刊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簇模型,研究了H_2O、CO在清洁及Cu置换后的Pt(111)簇表面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吸附物种的吸附能变化与Cu的位置有关。与
本文对关于负有特定责任之人的避险排除性问题.在分析特定责任之人是否能成立紧急避险的时候,应考虑其是否处于在履行职务内容的工作状态,同时结合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
期刊
期刊
企业统战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企业统战工作事关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农一师电力公司的统战工作谈几点看法.
利用原位高温拉曼光谱技术对Na2MoO4· 2H2O(NMHO)晶体的脱水、相变以及熔融过程中微结构变化和分子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363 K,正交NMHO晶体脱水形成对称性更高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悲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们无法避免而一直争论不休的哲学主题.悲剧起源于古希腊,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演变.时间的巨轮向前滚动,从未停止
期刊
摘 要:食品安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食品中,鱼类食品是营养比较丰富也比较健康的,所以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养殖鱼类的时候要确保环境良好、可靠的养殖模式,产品安全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养鱼模式中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养殖模式可以在一个池塘放很多品种,进行多规格的养殖,能有效减少水的排放。本文主要叙述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的相关技术。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