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较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它特别强调教学动态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追求教学在认识、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曾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对应试教育下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洗礼与革命,它昭示了一个崭新学习时代的到来,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然而,我在听了许多的示范课、优质课或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以后,却发现在课堂合作、分组讨论这种热闹现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忽视文本阅读的合作:合作是低效的
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让学生用五分钟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后,就开始分组讨论:“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鸟儿?丑小鸭变成天鹅有什么寓意?”学生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就能读懂文本吗?很显然,这种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无序和低效的。
二、 无教师监管的合作:合作是散乱的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提问说:“为什么那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来?请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的时间为三分钟。”老师话音刚落,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无所事事,地讲台上走来走去,既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指导学生讨论。致使分组讨论的学生众鸟乱飞,天马行空,信口开河。结果课堂是活了,但也乱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三、 没有民主的合作:合作是虚设的
学生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的讨论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商量好了吗?”或“结果出来了吗?”在这种缺少民主的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这种滥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诚然,“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要不要合作,用什么样的形式合作,应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对话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否则,讨论只能成为闲谈。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他们“自由发挥”。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的确,本次课改是一次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但如果因倡导“自主”而放纵学生的“自由”,课堂中学生各行其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纪律涣散,这还叫课堂吗?如果你放纵学生的“自由”,学生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讲些什么,这还叫课堂吗?所以,这种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认识是对课改的误解,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上了极端。其实课改课改,并不是什么都改,并不是将课堂教学原来的一切完全抛弃,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我们在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课堂的基本要素——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在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师成功完成课改任务的基本保证。如果你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忽视了组织教学,我想:你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还谈什么“课改”?
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合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的天职。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第二,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第四,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游于表面形式”。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走进并新课程,决不应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对应试教育下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洗礼与革命,它昭示了一个崭新学习时代的到来,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然而,我在听了许多的示范课、优质课或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以后,却发现在课堂合作、分组讨论这种热闹现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忽视文本阅读的合作:合作是低效的
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让学生用五分钟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后,就开始分组讨论:“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鸟儿?丑小鸭变成天鹅有什么寓意?”学生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就能读懂文本吗?很显然,这种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无序和低效的。
二、 无教师监管的合作:合作是散乱的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提问说:“为什么那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来?请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的时间为三分钟。”老师话音刚落,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无所事事,地讲台上走来走去,既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指导学生讨论。致使分组讨论的学生众鸟乱飞,天马行空,信口开河。结果课堂是活了,但也乱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三、 没有民主的合作:合作是虚设的
学生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的讨论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商量好了吗?”或“结果出来了吗?”在这种缺少民主的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这种滥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诚然,“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要不要合作,用什么样的形式合作,应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对话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否则,讨论只能成为闲谈。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让他们“自由发挥”。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的确,本次课改是一次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但如果因倡导“自主”而放纵学生的“自由”,课堂中学生各行其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纪律涣散,这还叫课堂吗?如果你放纵学生的“自由”,学生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讲些什么,这还叫课堂吗?所以,这种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认识是对课改的误解,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上了极端。其实课改课改,并不是什么都改,并不是将课堂教学原来的一切完全抛弃,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我们在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课堂的基本要素——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在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师成功完成课改任务的基本保证。如果你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忽视了组织教学,我想:你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还谈什么“课改”?
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合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的天职。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第二,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第四,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游于表面形式”。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走进并新课程,决不应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