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笔者试图通过对过往的诗歌教学经历展开反思,并设计出基本诵读、审美鉴赏以及应用对比提问等多种策略,以期达到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诗歌文体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明确课堂教学思路,能够引导学生将一篇文章的脉络理顺,进而减少其理解与记忆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理解需要理清思路,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然而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又不同于小说、散文以及戏剧的教学,诗歌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诗歌语言存在跳跃性,且存在很多意象。意象在诗歌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只有对意象有了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显得游刃有余。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老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列出本诗歌所涉及的意象,如水草、清潭、星辉以及金柳等,并明确每一意象背后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诗人告别康桥时的苍凉感与无奈感。
二、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的文本意境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学生的诵读,可以说引导学生诵读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诗歌的关键。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与感受力。诵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文本意境,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美好情味,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美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来感悟,同时也需要学生来品读,如若不读,就很难感悟其中的韵味。像刘禹锡的《石头城》体现的是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马致远的《秋思》体现的是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学生如若不诵读,便很难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作品的审美韵味也很难得到体现。
三、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美与情境美,强化诗歌的审美鉴赏教学,将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古人在创作诗歌时,十分注重词语的运用。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来品味诗人的人格美,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例如老师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首先应对苏轼的经历进行整体的介绍,让学生感受苏轼一生所经历的波折与磨难,体会苏轼落魄的人生;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苏轼创作的作品,了解他“豪放派”的词风;最后,教师应让学生在领略人格魅力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诗歌情感的表达,必然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情境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将诗歌的韵味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对于高中生而言,诗歌的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而且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促进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诗歌课堂教学,其情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诗歌文本中的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文本中的意境,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的描绘等手段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歌教学必然离不开情境,广大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歌中的情境美。
五、应用对比提问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通过设疑、解疑环节,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对比提问,学生能够学会在对比中不断地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再进行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新的结论。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其在把握文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还需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若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那么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若问题设置得过于复杂,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畏惧感,对学习会渐渐失去信心。因而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科学设置,使得问题的难度趋于适中。例如,在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以提出“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呢”这类问题,虽然问题的难度稍高,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可以回答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动力,效果也好。
总之,鉴于诗歌学习本身的情况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教师必须对诗歌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杨铁柱,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一、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明确课堂教学思路,能够引导学生将一篇文章的脉络理顺,进而减少其理解与记忆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理解需要理清思路,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然而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又不同于小说、散文以及戏剧的教学,诗歌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诗歌语言存在跳跃性,且存在很多意象。意象在诗歌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只有对意象有了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显得游刃有余。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老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列出本诗歌所涉及的意象,如水草、清潭、星辉以及金柳等,并明确每一意象背后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诗人告别康桥时的苍凉感与无奈感。
二、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的文本意境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学生的诵读,可以说引导学生诵读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诗歌的关键。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与感受力。诵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文本意境,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美好情味,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美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来感悟,同时也需要学生来品读,如若不读,就很难感悟其中的韵味。像刘禹锡的《石头城》体现的是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马致远的《秋思》体现的是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学生如若不诵读,便很难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作品的审美韵味也很难得到体现。
三、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美与情境美,强化诗歌的审美鉴赏教学,将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古人在创作诗歌时,十分注重词语的运用。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来品味诗人的人格美,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例如老师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首先应对苏轼的经历进行整体的介绍,让学生感受苏轼一生所经历的波折与磨难,体会苏轼落魄的人生;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苏轼创作的作品,了解他“豪放派”的词风;最后,教师应让学生在领略人格魅力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诗歌情感的表达,必然要借助相应的情境。情境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将诗歌的韵味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对于高中生而言,诗歌的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而且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促进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诗歌课堂教学,其情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诗歌文本中的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文本中的意境,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的描绘等手段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歌教学必然离不开情境,广大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歌中的情境美。
五、应用对比提问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通过设疑、解疑环节,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对比提问,学生能够学会在对比中不断地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再进行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新的结论。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其在把握文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还需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若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那么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若问题设置得过于复杂,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畏惧感,对学习会渐渐失去信心。因而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科学设置,使得问题的难度趋于适中。例如,在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以提出“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呢”这类问题,虽然问题的难度稍高,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可以回答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动力,效果也好。
总之,鉴于诗歌学习本身的情况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教师必须对诗歌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杨铁柱,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