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教师角色 转变
语文课程理念的历史性蜕旧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在封闭和狭隘的应试教育中的传统角色,使之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战略性位移。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那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怎样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身体力行地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呢?
一、变传授者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单一式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以至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这个全新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教师要统筹全局,在准备一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的创设情境,科学的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当然,学生的探究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做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切不可出现“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到底谁有理,最终不清晰”的结果。要力避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使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让学生真正的从课堂享受到语文的乐趣。使老师真正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是引路人。
二、变训导者为主持人,激励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篇篇的美文,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喜、怒、哀、乐的人生,意味深长的哲理。学习语文需要我们用敏感的心灵去触摸文字,用细腻的温情去唤醒灵感,语文需要独特的感悟与激情的演绎,语文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浪漫优雅的诠释,语文需要心与心的相通与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产生灵感、释放激情的土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让“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成为我们课堂最显眼的标志。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赏识,多一些激励。让板着面孔的训导者退位,让笑容亲切、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上台。
三、变“教书匠”为研究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教参,规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师用书提出的指导要求比较细致,规定、提示也比较多,造成教师过分依赖教师用书,而如今,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备课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抄”教参了,失去了教参,多年依纲靠本教书的教师,忽然觉得没了主心骨,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问题是活的,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余地加大了。教学用书似乎派不上用场了,一下子使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书的语文教师,找不到感觉了,教了一辈子的书,现在不知如何教了,面对新课程教师不知劲往何处使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新课程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尽快地走出这种尴尬境地,新课程呼唤科研型教师、新型的教师,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们如何去思维,教他们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既要研究文本,又要研究学生;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使课堂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而且也是教育实验、教师不断探索的实验室,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以往的“教书匠”、“园丁”、“工程师”,而是科研型、创新型的综合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教师角色 转变
语文课程理念的历史性蜕旧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在封闭和狭隘的应试教育中的传统角色,使之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战略性位移。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那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语文教师,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怎样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身体力行地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呢?
一、变传授者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单一式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以至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这个全新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教师要统筹全局,在准备一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的创设情境,科学的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当然,学生的探究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做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切不可出现“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到底谁有理,最终不清晰”的结果。要力避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使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让学生真正的从课堂享受到语文的乐趣。使老师真正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是引路人。
二、变训导者为主持人,激励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篇篇的美文,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喜、怒、哀、乐的人生,意味深长的哲理。学习语文需要我们用敏感的心灵去触摸文字,用细腻的温情去唤醒灵感,语文需要独特的感悟与激情的演绎,语文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浪漫优雅的诠释,语文需要心与心的相通与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产生灵感、释放激情的土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让“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成为我们课堂最显眼的标志。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赏识,多一些激励。让板着面孔的训导者退位,让笑容亲切、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上台。
三、变“教书匠”为研究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教参,规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师用书提出的指导要求比较细致,规定、提示也比较多,造成教师过分依赖教师用书,而如今,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备课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抄”教参了,失去了教参,多年依纲靠本教书的教师,忽然觉得没了主心骨,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问题是活的,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余地加大了。教学用书似乎派不上用场了,一下子使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书的语文教师,找不到感觉了,教了一辈子的书,现在不知如何教了,面对新课程教师不知劲往何处使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新课程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尽快地走出这种尴尬境地,新课程呼唤科研型教师、新型的教师,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们如何去思维,教他们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既要研究文本,又要研究学生;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使课堂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而且也是教育实验、教师不断探索的实验室,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以往的“教书匠”、“园丁”、“工程师”,而是科研型、创新型的综合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